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证型影像学

一、大叶性肺炎

(一)中西医对大叶性肺炎的认识

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属肺部急性炎症的一种,多为肺炎双球菌致病,可累及肺段,也可从肺段开始扩展至肺叶的大部或全部,偶可侵及数叶。病理性改变分为4期:充血期,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内浆液渗出;红色肝样变期,肺泡内充满大量纤维蛋白及红细胞等渗出物,使肺组织变硬,切面呈红色肝样;灰色肝样变期,肺泡内红细胞减少,代之以大量白细胞,切面呈灰色;消散期,炎性渗出物逐渐被吸收消散,肺泡内重新充气。

大叶性肺炎好发于青壮年,多见于冬春季,常见诱因有受凉、劳累或淋雨等,以突然高热、恶寒、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为临床特征。临床上,症状的减轻常较肺内病变吸收为早,病变多在2周内吸收。少数患者可吸收延迟,病程达1~2个月,偶可演变为机化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属于中医“风温”的范畴。中医认为,肺炎常因劳倦过度、醉后当风等人体正气不足之时,感受风热之邪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所致。邪伤肺卫,风邪束表,卫气郁闭,故见恶寒发热;肺气失宣,故咳嗽、气喘;肺不布津,聚而为痰,伤于寒邪则为白稀痰,伤于热邪或寒邪化热则见白黏痰或黄痰。邪气阻滞肺络,则致胸痛。邪伤肺络,可见咯血。若邪气过盛,正不胜邪,邪气入里,内传营血,则面唇青紫或衄血发斑;甚则邪热内陷、逆传心包、蒙闭心窍,出现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若邪热郁闭不宣,热深厥深,四末厥冷。若治疗得当,邪退正复,可见热病恢复期阴虚津伤之低热,手足心热或口干舌燥之证候。

(二)中医辨证分型

目前,不同中医辨证多分为4型:邪袭肺卫型(卫分)、痰热壅肺型(气分)、热毒内陷型(营分)、余邪未尽型(未尽)。

1.邪袭肺卫型

临床表现为发病急骤,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咳嗽,痰白或黄,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2.痰热壅肺型

临床表现为高热不退,咳嗽,咳痰黄稠或咳铁锈色痰,胸痛,呼吸气促,口渴烦躁,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3.热毒内陷型

临床表现为高热不退,嗜睡、昏迷、惊厥,严重可能导致呼吸肌循环系统衰竭,烦躁,谵语,甚则四肢厥冷,舌红绛,苔黄而干,脉细数。

4.余邪未尽型

临床表现为咳嗽,低热,自汗出,手足心热,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三)大叶性肺炎中医证型影像学研究

X线是目前临床最基本的胸部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正常肺纹理及异常阴影。X线检查一般能作出大叶性肺炎的准确诊断,表现为以肺段、肺叶分布为主的片状致密影。CT则是诊断大叶性肺炎的有效补充检查手段,一些在X线片上隐匿位置的肺炎,比如与心影重叠处,在CT片上均能清晰显示。不同中医证型的大叶性肺炎有着不同的影像表现。目前,有关X线与大叶性肺炎中医证型的相关研究较多,而研究CT与大叶性肺炎中医证型关系的相关文献较少。

1.X线表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邪袭肺卫型:

此型在X线片上主要表现为渗出,即斑片状影,边缘模糊 (图2-5)。另外,一些病例X线检查可无阳性发现,或只表现为病变区肺纹理增多,透明度略低。

图2-5 大叶性肺炎(邪袭肺卫)

(2)痰热壅肺型:

此型在X线片上主要表现为实变,炎症累及肺段表现为片状或三角形致密影,如累及肺叶的轮廓一致(图2-6)。不同肺叶的大叶性实变形状各不相同。

(3)热毒内陷型:

此型在X线片上亦表现为实变,但实变范围、累及肺段较痰热壅盛型更大、更多,并伴有继发征象如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甚至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的影像改变,比如脑炎等。

图2-6 大叶性肺炎(痰热壅肺)

(4)余邪未尽型:

此型表现为实变区的密度逐渐减低,先从边缘开始。由于病变的消散是不均匀的,病变多表现为散在、大小不等和分布不规则的斑片状致密影。此时易被误认为肺结核,应予注意。炎症进一步吸收可只遗留少量索条状影或完全消散。

2.CT表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邪袭肺卫型:

此型为大叶性肺炎早期改变,主要为少许肺泡内渗出及炎症细胞渗出,在CT片上主要表现为肺野透亮度减低,并见小片状、斑片状影,边缘模糊。

(2)痰热壅肺型:

CT显示肺内实变阴影呈肺叶分布,密度均匀,边缘被胸膜所局限,不外凸也不内凹。由于实变的肺组织与含气的支气管相衬托,有时在实变区中,可见透明的支气管影,即含气支气管征。

(3)热毒内陷型:

此型在CT上亦表现为肺部实变,但实变范围、累及肺段较痰热壅肺型更大、更多,可合并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在CT上表现为胸腔背侧弧形液性密度影,或者心包增厚。

(4)余邪未尽型:

此型表现为实变区的密度逐渐减低,先从边缘开始,肺野透亮度逐渐增大,实变区域密度减低,呈散在、大小不等和分布不规则的斑片状阴影。如复查CT,可观察到病变范围明显缩小,密度减低。

二、支气管肺炎

(一)中西医对支气管肺炎的认识

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又称小叶性肺炎(lobular pneumonia),多见于婴幼儿、老年人及极度衰弱的患者。支气管肺炎常见致病菌为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等。病理变化为小支气管壁充血、水肿,肺间质内炎性浸润及肺小叶渗出和实变的混合病变。病变范围常为小叶性,也可融合成片。

支气管肺炎好发于冬春二季。发病前患者可有轻度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临床表现较重,多有高热、咳嗽、咳泡沫黏液脓痰,并伴有呼吸困难,严重者呼气时有呻吟声,鼻翼扇动,三凹征,发绀和胸痛等。体温可不高,白细胞总数也可不高。

小儿肺炎,中医称为“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也是婴儿时期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中医认为,支气管肺炎的外因责之于感受风邪,内因责之于患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失固,抵抗力低而致病。

(二)中医辨证分型

目前,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中医辨证多分为4型:风寒闭肺型、风热闭肺型、痰热闭肺型和正虚邪恋型。

1.风寒闭肺型

多为发病早期,多在1~2天内入里化热而转为风热证,临床比较少见。主要表现是发热,咳呛,恶寒无汗,痰白而稀,舌苔薄白,脉浮数。

2.风热闭肺型

肺炎早期(1~2天后)以此型为主。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恶风,咳嗽气促,微有汗出,汗泄不彻,口渴痰多,轻度气促,流涕鼻塞,咽部红赤,苔薄黄,舌红,脉象浮数而滑。肺听诊呼吸音粗糙或少许干湿啰音。

3.痰热闭肺型

在发病3~7天后,如风热之邪经治未祛,导致热邪炽盛,灼津炼液成痰,痰热壅于气道,则转为此型,多属重症肺炎。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烦躁,咳喘气促,鼻翼扇动,口唇发绀,气促喘憋,喉间可闻及痰鸣,声如拽锯,胸高抬肩,苔黄、舌红,脉象弦滑。肺可闻及干湿啰音或哮鸣音。

4.正虚邪恋型

多在发病7~10天经治疗后,痰热渐化未尽,肺脏气阴受伤,随即形成痰热内恋,阴虚火旺,肺脾气虚等。临床表现主要是气急不显,病程迁延,咳嗽有痰,咳痰不爽,或有低热,面色发白,自汗或盗汗,舌苔薄,质淡红,脉细。肺可闻及少许干啰音。

(三)支气管肺炎中医证型影像学研究

支气管肺炎在X线片上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增多及模糊,沿肺纹理分布见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病变可分布在1个或多个肺段,亦可发生在双肺多个肺叶。借助X线胸片检查,临床医生可得出初步诊断,但部分患者仅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未见明显渗出征象,影像医生若不仔细观察或经验不足,常导致漏诊。CT空间分辨率高,与X线片相比,能更清晰显示肺部情况。支气管肺炎在CT上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周围的结节和斑片影,形如树枝发芽,称为树芽征;多个肺小叶病变融合成较大的片状致密影。但由于辐射量大、价格昂贵等原因,临床上只有少数病例进行CT检查,这也是有关CT表现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相关文献报道比较少,而X线片表现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相关研究较多的原因。

1.X线表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风寒闭肺型:

X线仅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模糊。

(2)风热闭肺型:

X线表现多以肺泡炎症为主,呈斑片状模糊阴影或大片(节、段)阴影,部分呈点状阴影、沿支气管走行分布。或者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模糊,同时两下肺可见局限性肺气肿,同侧膈肌变平。

(3)痰热闭肺型:

X线表现可为肺泡炎症或为间质炎,除斑片模糊影外,还呈现大片状、点状、网状阴影,同时伴有胸膜反应、胸腔积液、肺气肿、肺不张等。

(4)正虚邪恋型:

X线表现以间质性炎症为主,肺纹理增粗、模糊,可见网状、点状阴影以及双轨征、袖口征等征象。影像征象较前减少,提示炎症病变吸收,趋向治愈。

2.CT表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风寒闭肺型:

CT可表现为无明显异常征象,或仅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模糊。

(2)风热闭肺型:

CT可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模糊,同时可见沿支气管分布的点状、小片或大片状模糊阴影。也可见小泡状透亮阴影,为小叶支气管炎性水肿或管腔内分泌物形成活瓣样堵塞引起的过度充气。

(3)痰热闭肺型:

CT表现除风热闭肺型所示沿支气管走行分布的片状阴影、局部肺大泡或过度充气,且病变数量增多,病变范围较前增大,同时可合并有胸膜反应、胸腔积液、肺气肿、肺不张等征象。

(4)正虚邪恋型:

CT表现为肺部病灶较前减少、消失,肺纹理增粗、模糊,可见网状、点状阴影以及双轨征、袖口征等间质性炎症征象,提示病变趋向好转、吸收。

三、肺结核

(一)中西医对肺结核的认识

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人体多系统受累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以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最常见,一般通过排菌者飞沫传播。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出现临床发病。

肺结核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渗出、增殖和变质。渗出性为主的病变表现为浆液性或纤维素肺泡炎。该变化发生在病变早期,或机体免疫力低下,或菌量少却毒力强,或变态反应较强的情况下。若菌量少、毒力较低,或人体抵抗力较强,对结核杆菌产生一定免疫力时,病变则以增殖为主的结核性结节肉芽肿为特征。增殖性病变周围也可出现渗出性病变,两者常混合存在。当人体抵抗力增强或经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细菌可逐渐被控制、消灭,病变可吸收、纤维化、纤维包裹或钙化。变质为主的病变多由渗出性或增生性病变发展而来,常常以菌量大、毒力强、机体抵抗力低、变态反应增高或未适当治疗时发生。细菌增殖,病灶可扩大、溶解、液化和空洞形成,并可经血行发生肺内及全身性播散,也可经支气管发生肺内播散。

肺结核属中医学“肺痨”范畴。《慎柔五书》云:“肺结核热,瘦损,有虫在肺,令人咳逆气喘。”治以五膈下气丸等方。肺结核之致病因素有两方面,一为外因感染瘵虫,一为内因正气虚弱。病变主脏在肺脏,可累及脾肾,甚至传遍五脏。病理性质主要是阴虚。一般来说,初起肺体受损,肺阴受耗,表现为肺阴亏损之候,继则肺肾同病,兼及心肝,而致阴虚火旺,或因肺脾同病,导致气阴两伤,后期肺脾肾三脏虚亏,阴损及阳,可出现阴阳两虚的严重局面。

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典型表现有低热、盗汗、疲乏、消瘦、食欲不振、咳嗽、咯血、胸痛和气促等。急性血行播散者,可有高热、寒战、咳嗽、昏睡和神志不清等全身中毒的症状。肺结核以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痰菌为依据进行综合诊断。

(二)中医辨证分型

目前,肺结核不同中医辨证多分为4型:肺阴亏虚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

1.肺阴亏虚型

临床表现为干咳或咳少量白黏痰,痰中带有血丝或血点,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低热,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口咽干燥,少量盗汗,疲乏无力,纳谷不香,舌边尖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2.阴虚火旺型

临床表现为咳呛气急,痰少黏稠或吐稠黄少量之痰;时时咳血,血色鲜红,混有泡沫痰液,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骨蒸颧红,盗汗量多,心烦失眠,性急善怒,胁肋掣痛,男子梦遗失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渐消瘦,舌绛、苔黄或剥,脉细数。

3.气阴两虚型

临床表现为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量较多,痰中偶带血或咳血,色淡红,午后潮热,热势不高,怕风畏冷,自汗与盗汗并见,食少,腹胀,便溏,神倦乏力,面色白,颧红,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脉来细弱而数。

4.阴阳两虚型

临床表现为咳逆少气,痰呈白沫状,喘促气短,动则喘甚,不得平卧,声嘶失音,痰中或见夹血,血色黯淡,潮热盗汗,四肢浮肿,五更泄泻,心慌,唇紫,肢冷,口舌糜烂,大肉尽脱,男子滑精阳痿,女子经少,经闭,舌质淡紫黯、少津,苔黄而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

(三)肺结核中医证型影像学研究

X线作为肺结核的普查手段,对可疑肺结核患者能作出初步诊断。X线是目前临床最基本的胸部检查手段。肺结核的X线片表现依临床分型的不同而表现各异,X线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直观反映肺部结核灶的情况。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CT检查能更清晰、更直接地显示肺部病灶的形态、范围等,在平片不能发现的病灶、诊断分型困难的病变以及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方面,是X线检查有效的补充。

1.X线表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肺阴亏虚型:

此型主要发生在病变初期,发病年龄较小,病程短,症状轻。在X线片上主要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斑片状边缘模糊的阴影,也可表现为肺段或肺叶阴影。因患者系初染结核,可以引起结核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此时在X线片上可见原发病灶、增大的肺门淋巴结以及两者之间淋巴管炎所致的条索状阴影。

(2)阴虚火旺型:

此型在X片线上主要表现为渗出性病灶,大多呈斑片状或云絮状,好发于尖后段以及背段,可见散在支气管播散灶,有时尚可见引流支气管。干酪性肺炎的X线片表现为大叶范围的致密阴影或沿支气管走行分布的小叶阴影,病灶中间可见由急性空洞所引起的不规则透明区。干酪性空洞可以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空洞呈虫蚀状。

(3)气阴两虚型:

此型在X线片上主要表现为肺纤维化征象,多见于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此型由浸润型肺结核及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发展而来,在胸片上可同时见到结节状阴影、斑片状阴影、空洞阴影、球形或肿块阴影、纤维索条及钙化阴影,以广泛的纤维性增生和慢性空洞形成为其特点。

(4)阴阳两虚型:

此型主要表现为肺纤维化、肺组织严重损坏,由于广泛的肺纤维化可引起支气管扭曲扩张和肺血管床的破坏,因此可导致肺气肿、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

2.CT表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肺阴亏虚型:

此型主要发生在病变初期,发病年龄较小,CT片上可清晰显示原发综合征,即肺内片状或大片状模糊阴影,引流淋巴管及纵隔淋巴结炎(图2-7)。

(2)阴虚火旺型:

此型在CT片上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渗出性病灶、干酪性肺炎及空洞。可表现为多种形态,包括边缘模糊的斑片影,即渗出病灶;圆形或类圆形阴影,即结核球;大叶状实变,其内可见多个小空洞,即干酪性肺炎;厚壁空洞,内壁可不光整,即干酪性空洞等(图2-8)。

图2-7 肺结核(肺阴亏虚型)

图2-8 肺结核(阴虚火旺型)

(3)气阴两虚型:

此型在CT片上主要表现为肺纤维化征象。病变以纤维索条影、薄壁空洞影、肺叶广泛纤维化实变及肺组织钙化为主。

(4)阴阳两虚型:

由于长期慢性病变,受累肺野大部分被纤维组织取代,肺体积明显缩小,可见纵隔及肺门结构移位。CT可更清楚显示肺硬变,即肺组织明显缩小又无空洞,以及其内的支气管扩张改变。同时可见显示肺纤维化引起的肺气肿、肺动脉高压等征象。

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中西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多由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发展而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的病理变化。慢性支气管炎可见各级支气管壁有各类炎症细胞浸润,以浆细胞、淋巴细胞为主。肺气肿的病理改变可见肺过度膨胀,弹性减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属“咳嗽”“喘病”“肺胀”等范畴。COPD以虚为内因,病机关键是肺虚痰瘀。气虚血瘀兼夹痰浊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肺脾肾虚是治病之本,本虚标实是病理特征。其急性发作期往往多为外邪引动痰饮而致咳喘加剧。环境、劳累、饮食、七情、感染等致病因素,都会引起肺功能虚衰,从而诱发本病。COPD病情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血瘀,气虚、阳虚、痰阻均可导致血瘀,虚瘀结合,是COPD缠绵难愈的根本。

COPD的主要症状可表现为慢性咳嗽,随病程发展可终身不愈;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偶可带血丝;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动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为COPD的标志性症状;部分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可表现为喘息和胸闷,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COPD早期可见无异常体征,随病情发展可出现桶状胸,呼吸变浅,频率增快,呼吸音延长,部分可闻及干湿啰音。

(二)中医辨证分型

总结目前文献资料,目前COPD的中医辨证多分为3型:痰热壅肺型、肺脾两虚型、肺肾两虚型。

1.痰热壅肺型

临床表现为咳嗽气粗,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色黄,咳吐不爽,胸胁胀满,口干欲饮,小便赤,便干。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2.肺脾两虚型

临床表现为咳嗽气短,动则尤甚,咳痰,量多稀白,倦怠乏力,食少纳呆,面色 白或萎黄,便溏。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苔少,脉细弱。

3.肺肾两虚型

临床表现为呼吸浅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胸闷心慌,痰多质黏,口唇发绀。舌淡或紫黯,少苔,脉弱。

(三)COPD中医证型影像学研究

COPD早期阶段,慢性支气管炎在X线片上可能没有明显的征象,或者仅表现肺纹理增粗、增多及紊乱,以中下肺野为重;有时会出现肺纤维化的网格状影;当进入到肺气肿阶段,X线片可表现为胸廓前后径增宽、肺野透亮度增高、横膈低平、有时可见局限性透光度增高区域,心影狭长;透视下可见膈肌动度减弱。CT较X线片更能敏感、准确地显示肺内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双肺多发小圆形薄壁无肺纹理透光区;CT可根据病变的破坏部位和范围,将其分为全小叶型肺气肿、小叶中央型肺气肿和间隔旁型肺气肿。目前,研究COPD中医证型影像表现的文献多集中在X线与CT表现两方面。

1.X线表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痰热壅肺型:

此型在X线片上无特征性X线表现,仅见肺纹理增多、增粗,呈网状或条索性、斑点状阴影,肺透明度不同程度增高,有时可见轨道征及网线影,以双下肺为著(图2-9)。

(2)肺脾两虚型:

此型在X线片上可出现肺气肿改变。双肺透亮度局限性或弥漫性增高,肺纹理稀疏,间接征象可表现为肋间隙增宽,膈肌下降,心影狭长等。

(3)肺肾两虚型:

此型在X线片上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除可见以上两型征象外,同时可见病变范围更大,肺透亮度增加更加明显,同时肺间质纤维化程度增加,呈弥漫网格状、纤维索条状阴影,部分可呈蜂窝状改变(图2-10)。

图2-9 COPD(痰热壅肺型)

图2-10 COPD(肺肾

2.CT表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痰热壅肺型:

此型在CT上主要为慢性支气管炎改变,可见肺纹理增多、增粗、扭曲,边缘不清,有时可见轨道征及网线影,以双下肺为著。细支气管炎及其周围炎、肺泡壁的纤维化则形成不规则的索条影和网状影,分布不均且较粗大。

(2)肺脾两虚型:

此型在CT上可出现肺气肿改变。局限性肺气肿表现为上肺局限性透明度增加,肺纹理稀疏。弥漫性肺气肿则表现为肺纹理稀疏、变细、变直,在肺的边缘部常可见大小不等的肺大泡影。

(3)肺肾两虚型:

此型在CT上亦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并且病变范围更大,肺透亮度增加更加明显,肺大泡数量增多。同时肺间质纤维化程度增加,可见蜂窝肺改变,多位于双肺下叶胸膜下,见弥漫多发边缘清晰的空腔,呈网格状、蜂窝状改变,是肺泡结构严重破坏的结果。

五、肺癌

(一)中西医对肺癌的认识

肺癌(lung cancer)发生于支气管黏膜上皮,亦称支气管癌。近50年来,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在男性癌瘤患者中,肺癌已居首位。肺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确,大量资料表明,长期大量吸烟是肺癌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另外,大气污染烟尘亦可导致肺癌。癌瘤生长速度和转移扩散的情况与癌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生物学特性有一定关系。目前,将肺癌分为两大类,即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后者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

肺癌属于中医“肺积”“肺岩”“息贲”“咳嗽”“咳血”“胸痛”等范畴。目前,对肺癌的病机多倾向于正虚为本,邪毒滞肺,虚实夹杂。肺癌的发生责于正气先虚,致邪毒犯肺,使肺气分积郁,络脉阻塞,渐成气滞血瘀,或瘀热内结;如脾气虚弱,脾不健运,蕴湿成痰,遂成痰瘀郁肺;若肾阴亏损,肾水无以滋润肺阴,造成气阴两虚的病状。以上瘀热内结,痰湿郁肺,肺热阴虚等病理变化相互为用,日久渐成癌瘤。中医对肺癌的治疗以祛邪扶正为本,兼顾整体与局部,注意标本缓急为大法。

早期多无症状,几乎2/3的肺癌患者在就诊时已是晚期(Ⅲ期或Ⅳ期),原发瘤、转移瘤、全身症状或肿瘤伴随症状均可是患者的首诊症状。肺癌的临床表现与癌肿的大小、部位、是否压迫、侵及邻近器官以及有无转移等情况有密切关系。癌肿增大可以影响支气管引流,继发肺部感染时常表现为脓痰,支气管阻塞时表现为胸闷、气短、发热和胸痛等症状。癌肿生长在较大的支气管内,常表现为刺激性咳嗽。另一个常见的症状是血痰,常表现为痰中带血点、血丝或间断少量咯血,即使出现一两次血痰对诊断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中医辨证分型

肺癌中医辨证多分为4型:肺郁痰瘀型、脾虚痰湿型、阴虚痰热型、气阴两虚型。

1.肺郁痰瘀型

临床表现为咳嗽不畅,痰中带血,胸胁胀满或胸闷气急,唇紫,口干,大便秘结;舌质黯红,有瘀点、瘀斑,白苔或黄苔,脉弦滑。

2.脾虚痰湿型

临床表现为咳嗽痰多,胸闷短气,疲乏懒言,纳呆消瘦,腹胀便溏;舌有齿印或舌质淡胖,舌苔白腻,脉濡缓或濡滑。

3.阴虚痰热型

临床表现为阴虚痰热,咳嗽少痰,干咳无痰,或痰带血丝,咳血,胸膺气急,潮红盗汗,头晕耳鸣,心烦口干,溺赤便结;舌质红绛,舌苔花剥,甚则舌光无苔,脉细数无力。

4.气阴两虚型

干咳痰少,咳声低微,或痰少带血,颜面萎黄黯淡,唇红,神疲乏力,口干短气,纳呆肉削;舌质嫩红或胖,舌苔白干,或无苔,脉细如丝。

(三)肺癌中医证型影像学研究

X线检查是目前诊断肺癌最常用的初筛手段。通过X线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中央型肺癌X线片表现为靠近肺门区肿块影,类圆形或分叶状,由于阻塞支气管,可引起肺段或肺叶的不张,叶间裂上移与肺门区肿块形成“横S征”。周围型肺癌X线片表现为肺野中外带孤立结节或肿块影,轮廓不规则,常见小的分叶或切迹,边缘模糊、毛糙。但由于X线检查为二维图像,胸内结构互相重叠,直径小于1cm的肺癌或位于心脏后方等隐蔽部位的癌灶容易漏诊,故CT检查已成为肺癌早期筛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及随访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高分辨率CT扫描结合增强扫描和各种后处理重建技术有助于早期肺癌的诊断,并可明确肺癌对周围组织的侵犯、转移及淋巴结肿大情况,有助于临床分期、手术方案制订。目前,研究肺癌中医证型影像表现的文献多集中在X线与CT表现两方面。

1.X线表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肺郁痰瘀型:

临床上此型以鳞癌多见,常见于周围型肺癌。肿瘤与胸膜之间可见线状或幕状阴影,肿块下缘向胸膜形成尖端指向胸膜的V字形,即胸膜凹陷征,系肿瘤瘤体内的瘢痕组织牵拉邻近的脏层胸膜所致。另外,此型还可表现为阻塞性肺炎,即癌肿周围可见斑片状模糊影(图2-11)。

(2)脾虚痰湿型:

此型多见于肺泡癌,而胸腔积液在脾虚痰湿型中最多见,少量胸腔积液X线片上可表现为肋膈角变钝,随着积液量增多,肋膈角消失,表现为外高内低、凹面向上的弧形高密度影(图2-12)。

图2-11 肺癌(肺郁痰瘀型)

图2-12 肺癌(脾虚痰湿型)

(3)阴虚痰热型:

以腺癌多见,多发生在肺的外围、胸膜下,发生在大支气管者少见,常在早期侵入淋巴管造成淋巴结转移。X线片上常表现为肺野中外带的结节影,以及两侧肺门影增大、增浓。同时肺内可常见到肺不张改变,表现为肺野透亮度减低,均匀性密度增高,尖端指向肺门,可呈三角形、扇形、带状等。

(4)气阴两虚型:

鳞癌及肺泡癌均可见,气阴两虚型患者肺肾气阴两虚,阴阳俱损,元气与肺气均衰败。X线片上常见分叶征和血管集束征,表现为肿块边缘凹凸不平,呈浅分叶状,或者病灶周围纹理增粗,呈星芒状改变。

2.CT表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肺郁痰瘀型:

以鳞癌多见。CT片上常见胸膜凹陷征,表现为肿瘤侧细线条影和胸膜侧对称的小三角形软组织密度阴影。“胸膜凹陷征”因为肿瘤牵拉胸膜,刺激感觉神经易出现疼痛,这与肺郁血瘀型因瘀作痛的特点相一致。肺郁血瘀型因为痰瘀内阻,经络受阻,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另外,此型还经常出现阻塞性肺炎,表现为瘤体远侧境界不清的片状阴影(图2-13)。

(2)脾虚痰湿型:

脾气虚弱,健运失职,导致水湿内停于胸腔,发为胸腔积液,故胸腔积液在此型中多见。CT片上表现为沿后胸壁的弧形液性密度影,当积液量增加时,可将肺压迫向内形成不同程度的肺不张。当积液进入斜裂时,呈尖端指向肺门的三角形阴影(图2-14)。

(3)阴虚痰热型:

以腺癌多见,大多为周围型肺癌,早期多无症状,常在早期侵入淋巴管造成淋巴结转移。这与阴虚患者肺肾阴精亏虚,正邪抵抗能力减弱发现时已毒热阴伤相一致。癌性淋巴管炎常表现为外围尤其是两下肺纹理增粗,还可能表现为结节影,CT还能清晰显示两侧肺门、气管前、主肺动脉窗、隆突下、锁骨上、胸腔入口及腋窝等处的淋巴结转移,表现为淋巴结增大、融合、不均匀强化等。若肺门淋巴结阻塞支气管,则可造成肺不张,表现为肺节段性密度增高,体积缩小,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

图2-13 肺癌(肺郁痰瘀型)

图2-14 肺癌(脾虚痰湿型)

(4)气阴两虚型:

鳞癌及肺泡癌均可见,分叶征和血管集束征均提示肿瘤具有更强的侵袭性和转移性,这两种征象在气阴两虚型中多于其他证型,这与气阴两虚患者肺肾气阴两虚,元气与肺气均衰败,阴阳俱损,抗邪能力大大减弱,导致邪毒极易内侵及扩散是一致的。另外,气阴两虚型增强峰值CT值高于肺郁痰瘀型和阴虚痰热型,也说明此型患者由于正气极度亏虚,无力抗邪易导致邪毒在体内扩散。

【评述与展望】

多数学者在不同时期对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证型的影像学研究均得出了较为相似的结论,说明了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各证型与影像结果之间确有很大的内在联系,具有一定的特征和规律,其诊断结果可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并且丰富了中医辨证分型的内容。但目前研究仍存在几个问题:①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课题研究,使大多数课题研究局限于小样本的统计学意义;②大多数课题均为较早期研究,研究还不够深入、具体;③大部分研究均集中在X线检查,CT与中医证型研究较少,这可能与X线能有效诊断大部分呼吸系统疾病,同时价格低廉、辐射量少,使得需要进行CT检查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较少,且CT扫描价格较昂贵有关。但是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低剂量CT的出现使得CT检查的辐射量明显减少,而且成像质量不断提高,扫描时间缩短,故今后可利用低剂量CT加强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证型与CT影像学表现方面的研究,相信对于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证型的影像学认识一定会更加深入,从而促进中医现代化的发展。 KcUszEHgJlCMAcHpBwCu0Kjs5z1QwaxuXNGOAmbSaM/SH5eVrBKal8lMZ75MD7D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