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明山之后,当地的史籍上几乎再无李家子孙的身影,一直到李家第七代孙李鹏万主事的时候,李家才再度发展起来。
李鹏万,这位李嘉诚的先辈,自幼天资聪慧,是海阳县的名人,写的一手好字,在两次乡试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在这之后,李鹏万更是平步青云,一度成为慈禧身边的大红人。但是没多久,李鹏万就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同流合污,以生病为由向慈禧辞去了一切职务,回乡养老。
李鹏万是李明山的第七代传人。他的成功可以说是李氏家族诗礼传家优良祖训的最好体现,在历经了七代人的艰苦努力后,才释放出如此闪耀的光芒。
在高中进士之前,李鹏万就曾两次在乡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他能写一手好字的本领更是被众人所知。每年过节,都会有人上门求取李鹏万亲手写的对联。乡亲们夸赞李鹏万的书法颇有古人苏轼之风。
举人在当时相对普遍,但是进士就不一样了。那时候,进士和一般的举人和秀才是不同的,和那些在普通大考中取得名次成为官员的学子也不一样。李鹏万的进士是皇帝亲自题名,从数以万计的优秀考生中选出来的。无论放到哪里,这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因此,当李鹏万成为京官的消息传出后,整个潮州都沸腾了。李鹏万瞬间成为乡亲们的骄傲,他们纷纷以和他是同乡为荣。潮州城里张灯结彩,鞭炮声、喝彩声响彻这座古城,一直持续了整整三天,才慢慢停息下来。
李鹏万将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再次提醒自己,要将为人民谋取福利作为自己的第一使命,立志做一个好官。进京后,李鹏万牢记自己的使命,不敢有一分懈怠。他每天早上早早起床读书,尽心尽力地对待手中的所有任务,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上天永远不会亏待努力的人,李鹏万也不例外,经过努力,他的仕途路走得越来越好,可谓扶摇直上。和李鹏万同时入朝为官的人很多,一起升迁的也不少,这其中很多人在升官后,就失去了原来的拼劲儿,但是李鹏万没有,他一点儿都不满足自己目前的状况。
那时候,慈禧刚刚开始执掌朝政,自然想要笼络人心。没多久,慈禧宣布,将在紫禁城举行一场大考,地点就选在文华殿,并且派下圣旨,凡中考者均可连升三级。很明显,这次考试是为了让大臣们一展才华,给有真才实学的官员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
李鹏万早就立志要出人头地,他不愿意像一般的官员那样,浑浑噩噩地过完一生。他想将自己的才华用在该用的地方,造福百姓。对李鹏万来说,遇上这一次的大考,实属幸事,决不能让机会从手中溜走。经过数年的官场生活,原本就品学兼优的李鹏万,变得更加出色。他对这次考试非常有信心,暗暗立志,要用自己出类拔萃的文笔,在这次大考上取得名次。结果就像预料的一样,李鹏万以出色的文笔和饱含深意的文章,摘下了文华殿上的桂冠。
李鹏万在成为让所有京官羡慕的文官拔贡之后,依然没有止步的想法,他更认真地对待政务,没多久就赢得了慈禧的欣赏,成为平辈中最耀眼的明珠之一。但是好景不长,这样的日子没过几年就结束了。李鹏万因为一件事情,间接得罪了慈禧,将自己的大好前程尽毁。在那之后,再也没有得到慈禧的重视。
刚刚坐冷板凳那几年,李鹏万仍然十分想得到慈禧重用,希望可以为国家社稷、天下黎民做点儿事情。但是他不愿意像那些乐于阿谀奉承的官员一样,不愿意以一种巴结讨好的方式去争取前程,因此只能干等。没过多久,李鹏万发现自己的官邸已经被人监控起来,从里到外,处处都是可疑的人。他开始思考这些人的来历,当时李鹏万的官位甚高,能这么做的人不多,所有的证据都在指向一个人,就是慈禧太后。
李鹏万回想了一下慈禧近几年的行事作风,顿时觉得非常心凉。其实,慈禧从亲政以来,一直都在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政策,凡是违逆她意思的官员,不是贬官,就是押送菜市口斩首。这里面有很多位高权重的人物,李鹏万只是其中之一。
清同治四年的夏天,李鹏万被派往河南进行巡视。那时候,一场百年难见的大旱正在席卷着整个中原大地。李鹏万在去河南的路上才发现,原本美丽富饶的中原大地,竟然成了一片荒野,到处都是枯黄的野草,没有半点儿生机。
李鹏万的祖籍就是河南,他万万想不到自己曾经盼望的美丽家乡,竟然成了一片荒芜。看着面黄肌瘦的灾民们,每天只能以枯草、树根充饥,李鹏万不禁潸然泪下。然而,让他气愤的是,当他快马加鞭地赶到地方官府时,却看见当地的那些官员不但没有受饿,反而大鱼大肉、花天酒地,丝毫不懂体恤民情。眼前的鲜明对比,让李鹏万彻底愤怒了,当场罢免了几个在他职权范围内可以处置的官员。但是他毕竟不是当地的官员,不方便干涉太多。只能将这些都记在心里,准备等到回京后再向慈禧太后禀报。
回京后,李鹏万立即将自己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写了下来,述说河南境内的大批朝官贪赃枉法、罔顾人伦。为了保证河南不被天灾涂炭,他谏言慈禧对此事明察,严办这些人。无数官员都涉及其中,被要求罢免的河南高官更是人数众多。李鹏万将自己的愤怒全部表现在文章中,言辞激烈地批判了那些官员。
那时候,李鹏万还不知道他指责的这些人中,很多都是慈禧眼中的自己人。尤其是他重点说的那几位河南高官,多年来更是和朝廷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会在每年慈禧太后寿辰时,送上大量的金银珠宝。
慈禧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些深受她爱护的臣子,和李鹏万文章中狼子野心的恶人联系到一起,当然,慈禧本人也不允许李鹏万将他们联系到一起。李鹏万的文章引起了慈禧的反感,认为他言辞过于激烈,夸大了事实的真相。按照慈禧当时的处事态度,必定会重罚写这份奏折的人,甚至将其降职。但是李鹏万毕竟是两年前在紫禁城文华殿内摘得桂冠的举世才子,慈禧当时也确实欣赏他的文采,这才只是退回了奏折,没有降罪于他。这件事是李鹏万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慈禧再也没有对他予以重用。
李鹏万回想近几年的事情,每天除了上朝外,再也没有做过什么大事。他并非不学无术的人,不可能将每天大把的时间都用在研究官场六部九卿上面。再加上官场内部高层官员之间的尔虞我诈、步步惊心都让他感到疲惫。他十年如一日的苦学,为的是报效国家,服务百姓,而不是为了混迹尔虞我诈的官场。从小养成的品质更加让他无法适应官场中的险恶。这个恶浊的大环境根本不适合他。再加上此次巡视河南,更让他感觉到高处不胜寒。李鹏万觉得自己若是再继续留京为官,非但不能为大清朝政和众多黎民百姓做贡献,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泥沼,甚至送命。
光绪五年秋,李鹏万以生病为名向慈禧递上了一道条陈,恳请慈禧允他返乡养老。慈禧心中虽然仍记恨李鹏万,但也是惜才之人,也知道李鹏万拥有真才实学,所以在接到他的请辞后并没有立即同意,而是派人前去劝说,希望他可以留下来,继续效命朝廷。但那时候的李鹏万已经厌倦了官场,去意已决,自然不愿继续留下。
同年冬天,李万鹏返回了自己的故乡。返乡后,他并没有继续住在海阳县,而是去了离海阳县不远的潮州。选择在那里繁衍后代,李嘉诚就是在潮州出生的。
李万鹏可以说是李氏家族中最辉煌的一段,他将李氏家族的优良祖训完美地表现了出来。之后的几个李家子孙都平凡无奇,这一直持续到了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那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