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原名香港大学医学院,是香港仅有的两所医学院之一。
2005年5月18日,在获得了校务委员会的一致通过后,香港大学本部提出一个决定:将医学院命名为李嘉诚医学院,以表彰李嘉诚及其基金会的慷慨捐赠。于是,原本风平浪静的港大医学院,陷入了一场命名风波。当时,医学院的许多校友反对改名,其中以郭家麒为代表。
2006年1月1日,香港大学正式将原香港大学医学院命名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也就是说,反对改名者失败了。然而,这中间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简直是一场闹剧。
在最初宣布更名决定之时,港大校务委员会明确声明:医学院改名后,学院管理、法定地位及日常运作,都跟以往没有任何区别。这也就是说,更改学院的名称,纯粹是为了表达对李嘉诚的感谢而已。
改名决定宣布后,郭家麒很快就公开表示:这样改名是有问题的,令他们感到“震惊和心痛”,而且“沦为充满商业气息的买卖”。香港大学可以表达对李嘉诚及其基金会的感谢,但应该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冠名新校园、建筑物、奖学金或授予教授名衔等。郭家麟声称,他将与其他联署人面见校长,反映他们的不满。
这些言辞还算温和,而且提议也不失妥当,以捐赠者的姓名命名新建机构或建筑,在港大已有先例。在接受李嘉诚基金会的这次捐款之前,港大募捐到的最大一笔捐款大约是5亿港元,来自嘉道理家族,其款项用在了名为“嘉道理中心”的农业研究机构的兴建与营运上。
但是,医学院的儿科医生谢鸿兴的言辞,却非常具有攻击性:“港大校务委员会的做法,简直是‘家门不幸’,如果要改名,也应该征求校友及师生的意见。”更有甚者,一位名叫黄国的医生表示,如果不收回决定,校友们将对校长予以谴责,并要求他引咎辞职。这是威胁,如果放在军队里,无异于兵变。
首先出面支持港大决定的,是香港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港大方面的支持者,有副校长李焯芬。他表示,如此改名是“礼尚往来、投桃报李”,为不伤校方诚信,校方将维持原决定。还有医学院副院长梁宪孙,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可以这样做,外国就有捐款超过1亿美元则以捐款者命名的实例。他还强调,无论冠以谁的名字,都不会影响校政和学术自由。
然而,“维持原判”的回复似乎激怒了郭家麒,他痛心疾首地指责校方没有咨询校友意见,缺乏透明度,不能把捐赠和回谢当成交易。为抗议校方如此改名,郭家麒鼓动近百名港大医学院校友与家属拉横幅静坐,并递交请愿信。他还扬言,如果校方不悔改,他将抬棺示威抗议。这样的抗议方式显然是不理智的。
对此,港大医学院院长林兆鑫做出承诺,教研会绝不会让科研自主受到捐献者的干预。事实上,从李嘉诚过去捐助大学的历史来看,他从未干预过受捐学校的学术自主。
5月28日,徐立之再次申明,将香港大学医学院改名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决定,是一个符合港大未来发展方向和国际惯例的决定,既得体恰当,也没有任何违反程序之处,因此是一个正确决定,不会改变。
与此同时,有许多市民写信表示对徐立之的支持。来信者当中,一个名叫黄伯的94岁老人说,这是好事之徒在挑起事端。而市民张芝魁一家则指出,“贵校校友郭先生等人的脑袋充满铜臭”,反对以李嘉诚先生命名的人,其实已经在对港大医学院估价了,他们是觉得李嘉诚的捐款还不足以买下港大医学院。
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李嘉诚不可能不知道。先是李嘉诚基金会的发言人代表李嘉诚申明,李先生原本就对命名之事看得很轻,之所以接受,不过是因为香港大学的盛情难以回绝。在得知这起风波后,李嘉诚写信给徐立之,打破长久以来的沉默,表示支持命名决定:
我认为不需再为冠名之事磋磨。我非常钦佩徐校长您的宽容,对一些人加诸您的责难,我是感逾身受,然而,人之择善坚持,在轻率顽误的社会中却更显罕贵。不用担心某些带侮辱性的嘲弄会给我带来困扰。最重要的是今天我还是能很高兴地告诉您,我是一个快乐的人。作为一个人、一个市民及一个企业家,我尽了一切所能服务社会。
李嘉诚还在信中代替别人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既然在过去三十年间,80%以上的捐赠项目我都没有选择冠名,为何唯独在这对我并无特别益处、现在又令我不是滋味的一事中,我仍不改变初衷?”他的回答是:第一,香港是他的家,此举符合香港的利益;第二,李嘉诚关于教育和科技的理念,与港大医学院的使命和追求相符。
李嘉诚还指出,对港大校务委员会的委员来说,受高压逼迫而屈服,会折损委员会和校长的尊严,还会降低港大的国际声誉。李嘉诚面对这么多人的反对,仍坚持自己认为合理的做法,绝不妥协,其刚毅的性格可见一斑。
最后,李嘉诚还阐述了自己对香港乃至中国社会的殷切期望。他说:
今天的我,依然固执地对未来充满期盼,期盼一个有智慧、公平、自由及关怀的社会。我深信,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本的增长,是实现这些核心价值的关键元素。近年我分别在英、美、加三国顶尖大学之医疗科技研究领域捐资8亿港元。在科研发展之外,我是希望通过这些项目,令香港今天和未来的学生可踏上国际交流平台,他们的成就也将增强香港的核心竞争力,这亦是我乐于接受冠名的另一个原因。
这起纷争没有影响李嘉诚为教育事业做贡献的决心。在这起风波发生的同时,他向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捐出3亿港元。伯克利分校的校长向媒体透露道:给伯克利分校的这笔款项,李嘉诚先生一年前就决定捐出了,但他希望在完成港大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捐助后,再宣布这次捐款。伯克利分校校方后来决定将李嘉诚捐助的项目以他的名字命名,但在洽谈期间,校方完全没有感觉到李氏对命名事宜的热衷。其实,这位校长跟徐立之是好友,但他表示不会帮徐立之解决港大医学院的命名问题,他自己不会妄加评论,只是强调,以捐款者命名的事情,在世界上普遍存在。
李焯芬再次表示,校方经过深思熟虑,学校应以诚信为先,维持原先的决定。事实上,校方每天都收到数以百计的海外校友来信,表示支持冠名。
港大公布的正式冠名日的前一天,反对者再次高呼,如果校方执意冠名,将在明天的典礼上披麻戴孝表示不满。同时,郭家麒表示,已经向全球募捐,希望能得到5亿港元“买回”医学院之名。他还扬言,将把这次事件记录在港大历史中,让徐立之、林兆鑫和李嘉诚等人遗臭万年。
对以上威胁,校方的回应是:“对于损害大学声誉的言论,大学将保有追究责任的权利。李嘉诚先生是大学的挚友,李先生的声誉如果因支持大学而遭到损害,大学也会采取必要行动。”
至此,争执升级的趋势愈演愈烈。其实,孰是孰非昭然若揭。且不说如此命名是否合理,仅从利益角度看,医学院有了这10亿港元,科研教学都将有质的飞跃。如果校方出尔反尔,拒绝冠名、拒绝捐款,不仅要承受经济损失,还会蒙受名誉损失。
不过,这次风波幸而没有酿成街头闹剧,似乎双方都有所让步。
郭家麒一众“买回”医学院名称的募捐活动,需要校长首肯才能启动。对此港大资深校长顾问程介明表示,欢迎郭家麒为学校筹款,但暂时没有类似“买回医学院”的项目。校方针对郭家麒募捐活动的回应是:“近期不会举行命名仪式,希望所有校友一起向前,不再纠缠于命名的争论,争取时间与资源,为香港的医学发展出力。”
于是,风波暂时平息了。2006年1月1日,原香港大学医学院,在没有举行任何仪式的情况下,正式更名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其实,风波虽然暂时平息,但后续的波澜依旧不断。反对改名的校友蔡淑梅就曾出版《尔名何价》一书来讲述此事,港大递送了律师信,郭家麒又出面支持蔡淑梅。不过,后期争论就离李嘉诚比较远了,想来只是令他十分痛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