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李嘉诚曾被问道:“有些时候别人会忽略你在香港及国内所做的慈善工作,我知道你不想夸耀你所做的一切,但可否介绍一些你资助的慈善项目,以及背后的理由?”
当时李嘉诚是这样回答的,他说:“年轻一代,尤其生长在富裕社会的那些人,例如香港或欧美的年轻一代,他们享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并且认为这一切都是必然的,故此他们较难体会贫苦和病痛无助者的感受。但我和他们不同,即便今天的我已经拥有了巨大的财富,成为公众眼中的成功者,可我仍然无法忘记年轻时的贫苦。我曾对我的儿子说,‘你吃一个水果的味道,永远和我不一样,因为我经历过苦难,尝过饥渴时咬一口水果的那种滋味,你对它的珍惜程度一定不及我。’我在1980年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我们很重视教育和医疗,我深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我父亲在我少年的时候,身患肺病却没钱医治,最终遗憾离世。这是我至今最大的遗憾。因此我非常重视发展医疗服务,并对各个范畴皆予以支持,包括研究工作、医疗人才的教育及培训、‘宁养服务’,以及为内地偏远山区建立流动医疗车等。”
李嘉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无助者获得救助,让富裕者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让全社会知道,人与人之间除了血肉亲情之外,还有无私的大爱。
2003年,李嘉诚以嘉宾身份再次来到汕头大学,在那里做了一次重要演讲——找回迷失的人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全球化到底代表些什么?它是多元一体的世界,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范畴──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都在不断地加速改变,这列高速快车却像没有终点,车上的人谁也不知道往哪里去。全球化如此大规模的商贸及金融活动,在一个董事会议室内,就可以为地球另一端的地方创造价值或为投资撇账,一张资产负债表是否就能反映商贸的真正价值呢?今天,全球化的资讯有爆炸性的力量,我们能传递信息,我们又能否传递意义呢?变化已经成为人类生命的本体,再没有人能凝固于往昔的日子里,在这场追求效率及效益最大化的混战中,生命可以变得很无情,人性可以很迷失,我们每一天要快人一步,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好好思考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新典范,来面对经济失衡、环境破坏、人性尊严及和平所受到的挑战?
我们常说人为万物之灵,人是一切发展的核心能源,我们既能为善,也能为恶,既能创造,又能破坏。我们为了追求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本来是对的,教育的本质是令我们积极向前。今天,通信、医疗、生命科学等都不断有新突破,我们拥有更多知识,但未必更有智能;我们能掌握事物的起因,但还不能预知未来。今天社会的一切困境不也就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吗?所以我们必须反思人性的迷失能否复归?我个人深信通过教育是做得到的。
教育的目标是传播知识、启迪思维、追求智能、完善人格。我们生活在社会中,要与社会互动,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以及如何与别人相处。大家要有同理心,要能换位思考,敞开心胸去体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们的所思所想,才可以超越种族、性别、年龄、文化及其他隔膜。不单要努力提升自己,更要致力于建立社会共同的尊严,否则我们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和谐共处,只是遥不可及的希望。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李嘉诚希望他们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爱自己,爱朋友,爱世界上所有的人。因为只有心中有爱,只有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才会更好地去帮助他人,祖国的未来才能更加美好。
李嘉诚认为,宗教不仅是心灵的桃花源,更是一门活泼的哲学,能够让人的生命变得更加精彩。他深信,探讨宗教的哲学意义,是人文精神研究的重要课题。2005年2月22日,李嘉诚基金会宣布捐款500万美元,设立“李庄月明佛学研究基金”,资助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香港大学将拨出数目相等的款项,作为基金的配套资金。
庄月明是李嘉诚的发妻,从1963年与李嘉诚结婚到1990年病逝,这位虔诚的佛教徒陪李嘉诚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庄月明在遗嘱中要求家人按佛制办理自己的后事,家人严格遵从。李嘉诚以“庄月明”为名设立佛学研究基金会,自然有悼念的意味,但可以肯定的是,基金会的建立并不局限于悼念。几十年的共同生活,庄月明的佛教信念肯定也感染了李嘉诚。中国禅宗佛教的思想精髓,在于明心见性。鼓励佛学研究,本质上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深入挖掘内心,发现自己的天性。佛家说,佛性就在人心中,只看有没有觉悟。修佛,可使人涤除心灵杂物,变得更纯洁、更真诚。
以“庄月明”为名的项目,除了“李庄月明佛学研究基金”之外,还有其他几个:香港大学庄月明文娱中心、香港大学庄月明化学楼、香港大学庄月明物理楼、香海正觉莲社李庄月明护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