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与科研,经常是交叉重合的。李嘉诚基金会自1980年成立至今,在医学研究领域的资助金额,已经超过23亿港元,占基金会捐款总数的35%。在这方面,李嘉诚基金会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合作次数较多。
2003年9月,李嘉诚捐款800万港元给香港中文大学,资助建设眼科及视觉科学系研究及训练基金。中大眼科及视觉科学系主任林顺潮教授感激地说,李先生的慷慨捐赠,将使中大能够在眼科研究与培训方面取得更深入的进展。
2005年4月7日,李嘉诚决定向香港中文大学捐款6000万元,资助该校成立一所健康科学研究所,并进一步支持中大原有医学院的临床科研。中文大学当时的校长是刘遵义,他由衷地感谢李嘉诚说:“长期以来,李嘉诚博士及李嘉诚基金会十分慷慨地赞助本港及内地之教育、医疗及公益事业,出钱出力,贡献杰出,我校同人深表敬佩。”而李嘉诚基金会则代表李嘉诚回应道:“基金会将寻求与中大及中大医学院进一步合作的机会,希望能够为香港的教育及医疗事业做出更长远的贡献。”2005年9月,为加快健康科学研究所的成立,基金会决定,7月曾承诺捐给中大医学院的6000万港元,将增至1亿港元。
中文大学新成立的研究所,命名为“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并将在威尔士亲王医院内设立一所科研大楼,命名为“李嘉诚医学大楼”。该研究所主要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再生医学方面展开研究。在癌症、基因遗传疾病、常见都市病、传染病等危重疾病领域,它致力于早期论断、找到最新治疗方法和破解患者基因密码。
李嘉诚在谈及对中文大学的这次捐助时曾说:“现代生命科学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裨益,我们应该为科研人员提供机会,让伟大的构想得以实现。”李嘉诚认为,生命科学技术正在快速发展,要紧跟并利用好它的发展步伐,需要学术、投资和政策的密切合作。
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于2007年年初建成,在揭幕典礼上,他引用了巴斯德向拿破仑募捐时所说的话:“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如果没有实验室,便等同于战场上的士兵没有武器。”他还说:“我们要用心感受并理解病人,在他们无助及脆弱的时候给予鼓励,令他们奋力振作。”
尖端医学科技的研究,是李嘉诚非常重视的。他希望全世界的尖端医学研究机构能够互相合作,而不是各自闭门造车。
2005年6月,李嘉诚通过李嘉诚基金会慷慨捐出3.12亿港元(约4000万美元)给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资助其成立一个集合世界各地顶尖学者的生物医学及健康研究中心,该中心的科研工作有四大领域:癌症生物学、传染病学、基因调控和干细胞学、神经病症学。李嘉诚的这笔捐款,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人类疾病难题能够早日攻克。它也直接提升了该院校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世界主导地位。
关于李嘉诚的这次捐款,其代言人透露道,李嘉诚先生希望接受李嘉诚或李嘉诚基金会捐款的各所大学,能够与该中心形成一条医学研究链,加强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及合作。当然,香港的大学也在这个链条当中,这对提升香港的医疗科技水平十分有利。
发言人还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一所公立大学,学费比较低,会有更多经济困难的学生选择这里,而全球前十大名校大部分是私立的。这是李嘉诚选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为捐赠对象的原因。
为表感谢,伯克利分校校方宣布,整个研究项目及大楼都将以李嘉诚先生的名字命名。2007年5月18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董事会通过决议,计划于2008年兴建李嘉诚生物医学和健康科学中心。
大致同一时期,禽流感病毒在世界各地肆虐。流行病专家发出警告:随着H5N1病毒的不断变种,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危险已经大大增加;医学界已经发现了几个禽流感病毒新品种,它们具备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能力,一旦蔓延开来,将有数百万人死亡;虽然世界各国的医疗卫生官员们已经做好准备,但这场与病毒的斗争,仍然是任重道远。
为协助科研机构对禽流感病毒进行研究,2005年2月25日,李嘉诚基金会宣布,向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捐资300万欧元(约3000万港元),并与汕大—港大医学院联合流感研究中心合作,在国际范围内共同出谋划策对抗禽流感。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是全球顶尖的研究机构,而汕头大学和香港大学2001年合作成立的流感研究中心,则在近几年里在禽流感和新型传染病领域取得了辉煌成绩,有论文发表于2003年及2004年的国际顶级科研杂志《Nature》上。
令李嘉诚感到高兴的是,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已经在上海成立了分所。该分所就是此次合作的产物,而且,这次合作也有中法双方政府的意愿。据巴斯德研究所所长Philippe Kourilsky教授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法国总统希拉克,也高度评价了这一合作。教授还说,合作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在出现新的呼吸系统疾病时,能够迅速做出实质有效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