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几十年中,李嘉诚一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他曾经说过,只要对社会和人民有好处的事情,他都会做,他的慈善不会局限在某一方面。
1991年5月开始,中国共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百年难遇的特大洪水侵袭,5个省、自治区发生严重旱灾。其中,受灾最严重的是发生洪灾的安徽和江苏两省。据报道,短短两个月时间,安徽全省受灾人口总数便达到了4800多万人,江苏全省受灾人口达到4200多万人,两省受灾人口都占到全部人口的60%以上。在大水的冲击下,上百万灾民无家可归,只能居住在淮河大堤上的帐篷里。
当时的民政部副部长陈虹介绍华东水灾灾情时说,此次灾害造成的损失极大,将近200万灾民无家可归,大量的公路、桥梁等设施被摧毁……要想完成以上的救灾任务,至少需要两亿多美元和多种物资器材。
7月12日早上6点钟,正在吃早餐的李嘉诚从收音机中知道了内地遭遇洪灾的事情后,马上用电话联系了长实系四家公司的领导。李嘉诚通过电话,向他们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他反复强调,一定要与祖国共渡难关。得到各股东的同意后,李嘉诚马上给长江实业董事局主席办公室经理鲍绮云小姐打电话。因为时间尚早,鲍绮云小姐还未起床。可当她看见电话上显示的号码时,马上就清醒了。她认出那是李嘉诚的号码,她了解李嘉诚的习惯,知道若不是发生大事,李嘉诚是不会在这个时间给她打电话的。她赶忙接起电话,李嘉诚急切的声音从话筒中传了过来。他说:“你赶快到新华社香港分社去找他们的社长,随便一位都可以。你告诉他,我只要求他给我5分钟的时间。一定要告诉他,我只要5分钟,哪怕是站着同他说5分钟话也可以。”挂断电话后,鲍绮云来不及细细整理自己,马上驱车前往新华社香港分社,找到了当时的社长,向他转达了李嘉诚的约见请求。在见到新华社香港分社的社长后,李嘉诚马上向他表示了自己对华东灾区的关心,并表示他将以长实集团、和记黄埔、港灯、嘉宏四家公司的名义,捐赠5000万港元,帮助华东灾区赈灾重建。
下午3点前,李嘉诚便让秘书将总共5000万港元的四张支票送到了新华社香港分社。和支票一同送去的还有一封李嘉诚的亲笔信。他在信中写道:“作为一个中国人,本人认为应率先做出实际支援,希望可以起到引导作用。本人谨代表集团四间上市公司附上赈灾支票四张,共港币5000万港元,请两位社长与有关部门联系,以最高效率及最佳方法,达成最好之结果。”
为了筹到更多的救灾资金,李嘉诚一改往日低调的作风,在华人行的办公室里接受了香港多家媒体的采访。李嘉诚之前所做的公益事业,基本都是以个人名义。这次之所以要用公司的名义完成捐款,是因为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全公司的股东都参与进来。同样,他还希望自己的这个做法可以起到引领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李嘉诚还在采访中呼吁社会各界人士捐款。他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如今,我们的同胞们正遭受着灾难的折磨。特别是那些无家可归、失去亲人的灾民们。他们脆弱的心灵正承受着巨大的伤痛,他们迫切需要得到我们的救助和关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在痛苦中挣扎而不予理会?看着我们的祖国被灾难摧残而袖手旁观呢?我希望,大家可以踊跃地参与到救灾的行列中来,用我们的‘爱’,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可爱的同胞们,撑起一片蓝天。”李嘉诚站在募捐台上,大声地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在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用最实际的方式,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份爱。
香港各界发起了“血浓于水”的筹款大行动。全港市民纷纷慷慨解囊,踊跃地加入了捐款救灾的队伍中。在大家空前的热情下,这次募捐活动持续进行了两个月,堪称“史无前例”。香港《文汇报》前后多次报道了这次救灾捐款的全部过程。据报道,李嘉诚带头捐款的行为激发了全港人民的赈灾热情,使得赈灾筹款可以在短短十天的时间就突破了4.7亿港元。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李嘉诚得知消息后,马上在公司召开紧急会议,和公司的各位股东商量赈灾事宜。通过协商,李嘉诚决定以李嘉诚基金会、长江集团、和记黄埔集团的名义,向汶川捐款1亿元人民币,用于为灾区学生设立特别教育基金。其中,李嘉诚基金会捐款数额为4000万元人民币,长江实业集团与和记黄埔集团的捐款数目均为3000万元人民币。会议结束后,李嘉诚马上让秘书联系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的主任高祀仁,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高主任。
除此之外,李嘉诚还以李嘉诚教育基金会的名义,为汶川捐出了3000万元人民币。这3000万元人民币按照李嘉诚的要求没有计入集团名下。
李嘉诚在商海沉浮了数十年,始终坚持一条人生信念,那就是:“富贵如浮云。”如今,做公益对李嘉诚来说,已经不再只是一项事业,而是一种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