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在成立基金会之前,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许多零散的资助活动。而基金会的建立,则使他的慈善捐助事业更加系统化。
李嘉诚基金会董事周凯旋女士在2006年12月8日下午接受访问时,就李嘉诚基金会的运作和李嘉诚的慈善理念发表了一些感想:“李先生是一个要常常深入思考的人,是一个常常提升自己、不怕转变的人,这是他令人赞叹的地方,也驱使他从慈济家转变为一个慈善家。慈济跟慈善工作、跟基金会的工作是不同层次的。基金会在李先生看来,是个人信念的延伸。每个基金会不是讲求你有多少钱、多少能力,最重要的反而是你自己相信什么,世上的哪一点是你所不满并且想改变的。”周凯旋董事似乎在无意间在说出,李嘉诚基金会的成立,多少标志着李嘉诚在慈善理念上的质变与升华。照她所说,慈济与慈善都包含救济,但慈济是行为,比较零散,慈善是工作,比较讲方法、有系统。再者,慈济与慈善背后的感情,一个是慈悲,是一种冷静的爱,一个是浓厚的爱,对无助者和社会的关爱。总之,慈善比慈济复杂而伟大。
综合起来,慈善让人把自己的成就回报于社会,并在社会贡献中成就自己。单独的个人可以行慈善,一个团体也可以行慈善,但团体相当于一个小型社会,其行为在整个大社会中所引起的反响,显然比单独的个人更大。李嘉诚明白,就算个人的力量再怎么大,也不如一个团体有力量;在办事效率与效果上,个人也不如团体。除了李嘉诚本人的慈善之心,这恐怕是成立李嘉诚基金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可见,李嘉诚基金会是李嘉诚对社会以及社会上无助者施加爱心的代理处,也是他爱心的结晶。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他的“第三个儿子”。
至于李嘉诚对基金会的运作,可以用“公私分明,一丝不苟”来形容。
首先,是方向明确而单一。李嘉诚在成立基金会的当天,向众人保证说,李嘉诚基金会只做一件事,就是慈善,就是帮助那些无助的人。任何李氏家族成员以及公司董事都不可以从基金会里拿走一分一毫,基金会掌握的所有资金都要用在慈善和公益事业上。
其次,李嘉诚严格把好金钱关的目的是,不让李嘉诚基金会成为他的附庸,而是让它独立运作,就像他当初教育两个儿子一样。数年来,李嘉诚始终遵守着自己的承诺,不曾从基金会中拿过一分钱。为了保证基金会的持续发展,他为基金会量身定制了一套特殊的管理方法。他不允许任何人私自动用基金会内的现有资产。如今,基金会的总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了百亿美元,但李嘉诚仍然在用这种特殊的方法管理基金会。他曾高兴地对自己的家人说,基金会终于有了自己的“生命”,终于摆脱了依附于他才能发展的命运。
人们似乎更关心这个已经有了自己“生命”的基金会,其生命到底有多强大,亦即关心它捐献了多少资金。至今没有人知道李嘉诚私人捐给基金会的金额究竟多大,李嘉诚不曾向任何媒体或个人透漏过。可以肯定的是,那一定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这跟香港的法令有一定关系,因为香港法令允许基金会进行投资,投资的回报可以在基金会账户上滚存,这就意味着李嘉诚之前投进去的金钱和股票能通过良好的投资发展转变为更多的资金。正是因为这一点,人们才会推测李嘉诚基金会的资产一定是十分惊人的。李嘉诚自己也承认,基金会现在的规模,早已超越了他个人定下的目标,于公益事务服务投入的金额更加是高到“不可估计”。在跟家人的交谈中,李嘉诚还笑称:哪怕他今天就离开这个世界,基金会也能继续发展下去。现在,基金会每年只要拿出30%的收入来,就比他现在捐助的金额要多得多。
李嘉诚把教育和医疗看作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根本,而李嘉诚基金会的主要服务方向就是教育事业和医疗事业,除此之外还有文化事业、公益事业等。在教育事业上,2005年5月7日向香港大学医学院捐款10亿港元,北京大学1997年百年校庆时捐赠1000万美元以支持新图书馆的建设等;在医疗事业上,捐建汕头大学医学院、“人间有情——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等;在文化领域,重建文物古迹、创立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等;公益事业上,香港公益金和JIT基金(Just In Time Fund)。此外还有一些纯粹的救难捐助,比如2005年10月10日,基金会与和记黄埔合计向巴基斯坦地震灾民捐出50万美元;2008年汶川地震,李嘉诚个人、李嘉诚基金会、长江集团、和记黄埔等,共计捐款1.3亿元人民币。当然,李嘉诚基金会所参与的慈善项目和公益活动是不胜枚举的。凝结李嘉诚爱心的李嘉诚基金会,已然成为一个单向中转站,他借此只向社会馈赠爱心,不图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