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嘉诚基金会成立的发布会上,李嘉诚感慨万分。他说到自己的父亲,说起自己早年的生活,更谈了他的母亲。他表示每个人都该有慈悲心,慈悲心是人类最高尚的品格。
李嘉诚的慈悲心,与母亲庄碧琴对他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庄碧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李父去世后,留下庄碧琴和儿子、女儿相依为命。李母没有怨天尤人,默默地操持着这个家庭,艰难地把几个孩子抚养成人。因此,李嘉诚受母亲的影响很大。
在李嘉诚小的时候,庄碧琴便常常告诉他,佛家以慈悲为怀,不管在多么险恶的环境里,都要以一颗慈悲之心待人处事。李嘉诚的事业步入正轨之后,李母依然无法对自己的大儿子放心。她每天拜佛祈祷,求佛祖保佑儿子工作顺利、平安健康。
李嘉诚说,母亲对他的影响很多,教会他如何做人做事,帮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让他明白慈悲心的重要性。
李嘉诚认为,世上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说:“贡献社会是一种福分,有能力的人要有责任感,要有付出的决心,这样才可在复杂的世界内建立相互依存关系。”
他对企业家们说:“大家都知道要给资本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向,而社会资本像其他资产一样是可以量化的。社会资本包括同理心、同济心、信任与分享信念、社区参与、义务工作、社会网络及公民精神等,这些都是可量化和有效益的价值,是宏观与微观经济层面之间最重要的联系。同济心是人性最坦率最强而有力的内心表达,能建造、强化、增长及治疗和消除痛楚,大家都应乐于参与投资。”
李嘉诚一再表示,是母亲的慈悲和善良影响了他。他在为此感动的时候,也无数次发誓要坚守这一品格。因此,他选择成立基金会。他相信,基金会成立后,基金会的同人及他的家人,一定会把他和母亲的心愿延续下去,帮助更多正在深渊中痛苦无助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世间的慈悲与关怀。
在李嘉诚眼中,如何做人是母亲给他的最好的礼物。1986年5月1日,李嘉诚的母亲庄碧琴女士仙逝。李嘉诚为母亲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为了纪念母亲,他以母亲李庄碧琴善女的名义捐款210万港元,用于修建潮州市开元镇国寺。除此之外,李嘉诚还捐资维修了该寺的附属建筑。在建寺大典上,李嘉诚动情地说:“我旅港数十年,每碌碌于商务,然无日不怀恋桑梓,缅怀国家,图报母恩。虽然家母已逝,但我相信,她的在天之灵知道我可以为大家做些事情,必然会感到欣慰。”
如今,李嘉诚已经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了。他人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帮助那些无助的人。他说,自己所经营的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也是生意,虽然这些生意不能给他带来金钱上的回报,但却能为他带来丰富的精神财富,让他一辈子都受用无穷。
其实像李嘉诚这样热衷于造福社会的企业家并不少。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早在2006年,就已经将自己上百亿美元的资产捐赠给慈善基金会,并承诺自己以后还会捐出95%的财产。之后的两年里,比尔·盖茨逐渐将自己在公司的管理权责移交给公司的其他高管。2008年,完成公司交接计划的比尔·盖茨,正式加入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管理该基金会的日常运营。股神沃伦·巴菲特是世界第二富豪,他和比尔·盖茨一样拥有一颗仁爱的心。他没有组建自己的基金会,却将自己大部分的股票捐献给了5个慈善基金会。据报道,沃伦·巴菲特所捐股票的总价值应该在3000亿人民币左右。
慈善事业的背后,是一颗慈悲之心。李嘉诚的慈悲之心有目共睹,2006年,美国《商业周刊》将李嘉诚的名字纳入“慈善名人堂”。在此之前,从未有华人进入过“慈善名人堂”,李嘉诚是第一个上榜的华人慈善家。
李嘉诚非常喜欢一段格言:“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他说他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社会给的,所以用它们来造福社会是一件很合理、很正常的事情。事实上,对一个成功的商人来说,突破思维的局限性,把奉献的目光投放到整个社会,就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和社会共同成长进步。这种乐于贡献的行为,是一个人品质高贵的最好表现,也唯有如此做人,人生才会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