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第三个儿子”李嘉诚基金会

众所周知,李嘉诚有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实还有“第三个儿子”,那就是李嘉诚基金会。

1980年,李嘉诚为了可以更系统地资助香港和世界各地的慈善服务,创办了李嘉诚基金会。基金会主要捐款给教育、医疗、文化以及其他公益事业。基金会成立的当天,李嘉诚动情地对众人说明了基金会的目标。李嘉诚说:

在华人的传统观念里,传宗接代是一种责任。我呼吁亚洲有能力的人士,尽管我们的政府在支持和鼓励捐献文化方面并未成熟,但只要在我们心中,把帮助社会的责任看得和延续后代一样重要,选择捐献资产如同分配给儿女一样,那我们今天的一念之悟,将会为明天带来很多新的希望。

各位朋友,有能力选择和做出贡献是一种福分,而这正是企业家最珍贵的力量。我们有幸活在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我们拥有更多创意、更多科技、更多时间,甚至更长的寿命。各位都是各自专业领域的顶尖人物,有着非凡的智慧和自信,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同济心不是富裕人士专有的,并非单单属于某一阶层、国家或宗教。通过决心及努力,同情心可以创造出自己的新世界,一个能体现集体力量、具有感染性的大同社会,因为这工作是永恒的,而其影响力也是无穷无尽的。让我们大家一起同心协力,不要再犹豫,拿出我们企业家豪迈的精神和勇气,让我们积极地帮助有需要的人重塑命运,共同为社会进步赋予新的意义。

基金会成立之后,致力于建立“关怀的社会”,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用。不过,基金会真正取得大的发展,是在2005年。

2005年,李嘉诚77岁。这个年纪的人,不管身体如何健康,都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人生已经进入结尾,李嘉诚自然也不例外。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已经到了要面对生命终结的阶段。意识到这些以后,李嘉诚便失眠了。这倒不是因为他不敢面对死亡,他只是不放心自己在多年前建立起来的基金会。他希望基金会可以一直运作下去,但他同时知道,自己不可能永远关注着它,一旦自己离去,基金会将失去资金来源。当然,这个结局不是无法改变的,只是想要改变这个结局,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李嘉诚并不是舍不得投入资金,但这次他犹豫了。他担心自己往基金会里注入大量资金的做法,会损害到李家后代子孙的财富权利,因为那些财富本来应该属于他们。可是,若不这样做的话,李嘉诚基金会就不能长久地运作下去,这是李嘉诚非常不愿意看见的事情。为此,李嘉诚苦恼极了,他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选择。左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右边是多年的理想。李嘉诚陷入了两难之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嘉诚彻夜未眠。他心想,基金会是他自己建立的,他陪伴并见证了基金会点点滴滴的成长,多年来跟基金会有关的事情,他都会亲力亲为。在李嘉诚眼中,这份感情丝毫不亚于人类的父子之情。于是,李嘉诚决定了,加大对基金会的投入,把李嘉诚基金会这项事业,当作自己的“第三个儿子”。

让李嘉诚欣慰的是,当他提出将加大对基金会的投入时,并没有多少人反对他的建议。股东们纷纷表示愿意支持他的这项计划。李嘉诚的很多好友听说此事后,专门登门拜访,高兴地向李嘉诚表示,他们愿意和李嘉诚一起为公益努力。得到大家的支持后,李嘉诚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不久,李嘉诚出售了之前投资收购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股份,将所得的78亿港元全部捐给李嘉诚基金会。2005年是李嘉诚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分水岭。如果说2005年之前,他在慈善事业上的付出,只是让公众感到钦佩的话。那2005年之后,李嘉诚在慈善事业上的巨大投入,则为他赢来了全球亿万人民的感动与支持。

2004年6月28日,李嘉诚曾在汕头大学报告大厅和长江商学院的学员们进行了一场谈话,当时有一名学员问李嘉诚,如何平衡奉献社会与回报股东的关系。李嘉诚回答说:“作为一个公众公司,你一定为股东创造你应该创造的利益,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基金不同,基金是你个人拿出来的,我的基金的每一个铜板都是抽完税后才放进去的。我最大的经济来源是外国和香港的公司派给我的股息,然后我拿这笔钱放进我的基金。基金用在医疗、教育等于公众有益的服务中。这两个是不冲突的。在外国,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是受到非常大的尊重的,但是在我们过去旧的社会里,商人是处于比较低的地位的,这两个分别是非常大的。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他们很多成功的商人,在他们退休的时候都是拿出非常多的钱贡献给社会,这一点我希望在座的每个人将来都成功,成功之余都能拿出一笔钱贡献社会,做让自己一生都觉得永远高兴的事情。我认为这里是没有冲突的,不会有什么不平衡的东西。”

2006年,李嘉诚在公司大会上公开表示,投入慈善事业的基金总数不会少于他资产的1/3。当时身为华人首富的李嘉诚,总身价已高达1500亿港元,也就是说他将往慈善基金里投入至少480亿港元。到那时,李嘉诚基金会将成为全球华人基金会中资产最高的一个。

消息公布没多久,李嘉诚便兑现了承诺。他将自己私人持有的长江生命科技股份,全部捐给了李嘉诚基金会。香港交易所也证实了这个消息,资料显示:“李嘉诚当年确实将自己所拥有的28.35亿股全部捐出。”

2006年,李嘉诚荣获“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这个奖,可以说是对于李嘉诚在慈善领域多年付出的高度评价。为了表示自己对这个奖项的重视,李嘉诚提前飞去新加坡,亲自从福布斯家族手中,接过了这个奖项。

拿到奖项后,李嘉诚按照颁奖流程发表了演讲。他以《我的第三个儿子》作为这次演讲的题目,详细地介绍了“李嘉诚基金会”的宗旨,和他从商多年的内心感悟:

对我来说,“终身”一词给人的感觉是巨大沉重的,令人不得不反思自己走过的道路。

我成长在战乱中,回想过往,与贫穷及命运进行角力的滋味是何等艰难,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风雨。从12岁开始,我已工作66载。我的一生充满了挑战,蒙上天的眷顾和我自己的努力,我得到很多,也体会到很多。在这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家时刻被要求要有智慧、要有远见、要懂创新,确实是令人身心劳累。尽管如此,我还是能很高兴地说,我始终是个快乐的人,这快乐并非来自成就和外界的赞赏。对我来说,最大的幸运是能认识到内心的富贵才是真的富贵,这一信念促使我作为一个人、一个企业家,尽一切所能用上天交付给我的经验、智慧和财富来服务社会。

李嘉诚将名下基金会称为自己的“第三个儿子”这件事,从表面上看,仅仅只是为自己的基金会换了个称呼,但若能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包含了李嘉诚丰富的智慧。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李嘉诚是公司的大股东,他想要做什么事情,并不需要得到自己家人和公司股东的同意,大可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可是,李嘉诚却时刻顾虑着大家的意见,他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都可以让大家满意,得到众人的支持,所以他才会如此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

很多企业家认为,自己是公司的老板,拥有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因此要做一项决定,根本不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意。然而,这种仅仅利用手中权力,不顾及公司员工的做法,不但不能得到员工们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拥护,还可能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叛逆,这对公司的发展十分不利。李嘉诚对这种做法非常排斥,他始终认为,一个好的领导人,必须学会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员工,时刻顾及员工们的感受,为他们谋取真正的福利。所以,李嘉诚才会称基金会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并且多次强调,基金会里所有的钱都是用来做慈善的,用来帮助有需要的人。任何人不得挪用,不管是家族成员还是董事会,都不允许从里面拿走一分一毫。李嘉诚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让股东们感到公平满意,才能堵住天下的悠悠众口。 jmkjtjEdkCwAguYESvf8Sm/Uh4sFJ732U+ML/w7J92S68cj/rU2dpSRCz6C+tn5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