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经在教书上的成就,对李嘉诚有很大的影响。李嘉诚因为父亲的关系,从小就喜欢读书,在他眼中,博览群书的父亲便是唯一的榜样。据说李嘉诚3岁时就已经熟读《三字经》《千家诗》等书,5岁时进入学校开始读书。当时李家有一间书屋,里面都是诸子百家之类的书籍,李嘉诚也不管能不能读懂,统统拿来阅读。年少的李嘉诚,对知识有着热切的渴望,也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父亲那样的人。
李嘉诚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我的父亲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我爱他敬佩他,并且以他为荣,年少时的梦想就是像父亲一样,做一辈子学问。”若没有接下来的事,也许这世上便少了一个商界传奇,而多了一个高明的学者。
就在李嘉诚一家以为日子会这样一直平静地过下去的时候,突然从北平传来了卢沟桥事变的消息,毫不留情地打破了这一切。
1939年6月21日,李云经他们得到了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说是日本人已经攻下汕头,向潮州打来了。在潮州所辖的庵埠也落入敌手之后,李云经连夜从任教的学校赶回了家里,他说服母亲放弃父亲留下的屋子,搬到后沟那里去。李云经知道,如果母亲不走,或者晚走一步,就非常有可能落到日本人的手里。所以在说服母亲后,他马上启程,赶往隆都镇后沟村,投奔弟弟李奕。经过千辛万苦,李云经他们终于到达了后沟。但是李奕自己也只是个普通教师,生活本就拮据。李云经虽然手头有点儿积蓄,也不过勉强够临时花销,无法长时间在弟弟家居留。那时候李云经的母亲也到了弥留之际,不久就离开了他们。而老天并没有给李云经难过的时间,因为当时日军不仅占领了潮州,更是向着后沟这里来了。他们只能草草地将母亲下葬了。然后,他带着妻儿再次踏上了逃亡之路。
这次他们要去的是香港,因为李嘉诚的母亲庄碧琴的哥哥就在那里,而且当时那里是英国人的天下,他们觉得日本人应该还不敢贸然向英国人动手。其实李云经一开始并不想去香港的,他不想依靠别人,况且在这之前,他并没有见过妻子的大哥,但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们别无选择。
当时他们并没有什么交通工具,也没有足够的盘缠,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脚,而且他们也不清楚香港到底在哪里,面对这样漫长而没有方向的行程,李云经并没有气馁,他和妻子草草收拾了行装,踏上了这个未知的旅程。
就这样,他们从1940年2月开始上路,经过了整整3个月的旅途,一直到同年的5月份,才到达了宝安县。这一路上他们吃尽了苦头,遇见了各种各样的事情,经历过饥饿、奔走,这段日子也是李云经最苦的一段日子,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专业,沿途打散工挣钱,好在当时的他,还有一些体力,可以做很多事情,拉车、搬运工等,依靠这些得来的报酬虽然不多,但也算是解决了儿子和妻子最基本的生活问题了。
其实当初李云经决定逃到香港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一位长辈亲友投靠了日本人,被日本人任命为长官。这位投靠了日本人的长辈对李云经还是很重视的,自从见过李云经后,他就常常派人去找李云经,隔三岔五对李云经进行劝说,让他回潮州去为日本人做事。但是被李云经拒绝了,他表示,只要会损害到国家利益的事情,坚决不干。事后,李云经为了避免意外的发生,便和这位亲友不告而别了。
这一点李嘉诚也遗传了父亲,在他成名之后,我们总是可以从各个渠道得知:李嘉诚又捐助了哪所学校,赞助了哪个医院,赞助了哪个工程,他很早就说过,钱对于他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他在乎的是钱背后的意义,希望可以用它来帮助更多的人,可以更好地报效祖国。如今,李嘉诚更是称自己有三个儿子,而他口中的第三个儿子,便是李嘉诚慈善基金会,据他本人说,他往这里面投资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是他用心血凝成的。
不难看出,李嘉诚所做的这些事情,和李云经的教育有着扯不断的关系。虽然那时候的李嘉诚还很小,但父亲的为人处世、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不管是之前受人尊敬的教师、校长,还是在战乱时带着全家逃亡的爸爸,在幼小的李嘉诚的心中,父亲始终都是非常伟岸的。他默默地将这种伟岸印在了自己的心中,并在日后成为支持他渡过难关,迎难而上的动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有着非常强大的力量,让李嘉诚即使站在人生的顶峰,也可以继续勤恳学习,正是这种力量让他慢慢地走到今天,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商业王国。
就是现在,李嘉诚也会时常想起父亲来,那个曾经给过他温暖与安稳的男人,背着他千里迢迢走到广州,又从广州跋涉到香港的坚强肩膀。那个自小就不服输,任劳任怨,敢闯敢拼的人,也许不是一个完美的父亲,却身体力行地教会了他很多让他受益终身的道理。
李嘉诚曾在一次采访中提起:小时候,家境虽然不好,但也可以保证生活安定。李嘉诚父亲李云经的文化程度很高,是受人尊重的读书人。当时做个和父亲一样的读书人,就是李嘉诚最大的愿望。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嘉诚随父亲来到香港,看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才明白世界原来是这样的!从那时候开始,他的童年就已经没有了。
到香港后,因为很多原因,李云经先生没有办法再上讲台教书,他们的生活因为无法保证经济来源而更加困难,但是李云经从没有向儿子抱怨过。李云经总是告诉儿子说:“人生总有沉浮,我们应该学会忍受生命给予的这份困苦,只有受得了困苦的人,才配享受美好,也只有战胜这些困难,才能知道什么是成功。”
李嘉诚认为,这句话是父亲李云经历尽沧桑后的肺腑之言,他从没有见父亲放弃过对生活的向往,不管什么时候,他的父亲一直在努力地给他、给全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李嘉诚说,很多成功的人都会谦虚地说是因为幸运,但是他的父亲教给他,成功是因为努力,是用勤劳和坚持得来的。
现在想来,这也是父亲可以留给儿子的最好礼物。
由此,不难理解李嘉诚为什么特别怀念父亲。热爱做学问的李云经,教会李嘉诚很多东西,有知识、有经验、有做人的道理,还有在困境中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
李嘉诚从小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骨子里也有一种和父亲一样的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当然这也有可能跟潮州的文化有关,潮州是粤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会深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就养成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成功地帮助李嘉诚渡过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难关,助他走上了人生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