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 言

有一个关于李小龙形体和肌肉的故事相传了30多年。这个故事跟一个叫安·克洛斯(Ann Clouse)的女人有关,她是罗伯特·克洛斯(Robert Clouse),也就是李小龙为华纳兄弟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龙争虎斗》( Enter the Dragon )的导演的妻子。有一天,克洛斯夫人来到电影拍摄现场,看到了当时衣服褪至腰间,身上汗涔涔的,正在香港炎热潮湿的空气中专心编排电影打斗镜头的李小龙。当她看到李小龙身上那令人难以置信的肌肉时,便着了魔。

在李小龙拍摄动作镜头的间隙,她鼓起勇气朝这位年轻的巨星迎了上去,询问是否可以“感受一下他的肱二头肌。”“当然可以。”李小龙爽快地答应了,事实上,他已经遇到过不计其数这样的请求了。他用力收缩手臂,鼓励着她。“我的天哪!”她的手在触到李小龙肌肉时不可思议地缩了回来,“我摸到的好像是有温度的大理石!”

自从李小龙1973年7月逝世,几十年过去了,人们仍然在谈论着这位身高5英尺7.5英寸 (约1.72米),最重时也只有135磅 左右(约61.3公斤)的男人的形体,这简直不可思议。我说“不可思议”,是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来说的,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中,良好的形体应该是像那些强壮的橄榄球球员一样,身高至少6英尺(约1.83米),体重将近300磅(约136公斤)。更不可思议的是,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挖掘自己跟李小龙的不同故事,无论是口头亲述,还是通过电影、文章或视频等媒介。武术家仍然推崇李小龙的形体、灵敏、力量、速度,以及他在徒手格斗领域中的重要影响;影迷们则着迷于他那矫健的身手,赞扬他单枪匹马地在世界影坛开创了新的动作电影流派,为那些追随他的人,如席尔维斯特·史泰龙(Sylvester Stallones)、阿诺德·施瓦辛格等打开了一扇大门;而哲学家们则感慨他在消除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上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在融合这两种曾经被视为水火不相容的纯哲学理念上所取得的成就。

此外,还有另外一批人——健美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们,也看到了李小龙不同的一面。同样,不可思议但稍微带点讽刺意味的是,李小龙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位典型意义上的专业健美运动员,而他的健美形体却始终被那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健美运动员们所推崇,很长时间里都被认为是最令人眼前一亮的形体。同时,李小龙为了自己的形体塑造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也令人印象深刻,无论年轻还是年长的健美运动员,都对此表示格外尊敬。健身健美界的杰出人物也无一例外地表示,李小龙的体格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均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也都表达了感激和崇敬之情。其中有“绿巨人”卢·费雷格诺(Lou Ferrigno)、蕾秋·麦莉什(Rachel McLish)、弗莱克斯·惠勒(Flex Wheeler)、肖恩·雷(Shawn Ray)、兰达·穆雷(Lenda Murray)、多里安·耶茨(Dorian Yates)、李·哈尼(Lee Haney)等,几乎都是健身领域的佼佼者。施瓦辛格对李小龙的形体和肌肉的印象一直都非常深刻,他最近告诉我:“李小龙的肌肉轮廓非常、非常、非常鲜明,几乎没有什么脂肪。我想,他可能是世界上脂肪含量最少的运动员。这让他(在电影中)看起来非常令人信服。也有许多人,他们能够做所有的动作,也拥有所有的技能,但看起来就没有李小龙那么有说服力,也不像李小龙那样令人印象深刻。李小龙是独一无二的。”着实是相当高的评价!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一切难以置信。毕竟如果按照欧美的标准,李小龙的形体并不能令人满意。但为何像施瓦辛格和费雷格诺这样的巨星,都要承认李小龙的形体给了他们很大的激励呢?答案就是一个词:质量。我们几乎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拥有如此完美的肌肉线条、令人喜欢的外形和清晰分明的轮廓的男人,他令所有人自惭形秽。他的动作迅捷、令人眼花缭乱,而一旦安静下来,他又淡定如山,绅士般优雅。许多健美运动员和橄榄球选手在休息放松的时候,一点都不像比赛时那么神采飞扬。他们走动时,身上的大块头肌肉就好像溶化的一摊果冻,软弱无力且一点都不和谐。李小龙的形体则相反,他的肌肉时刻都是结实、紧凑、沉稳、精致和清晰的——无论是在移动时,还是静止时。

如果要探究李小龙的肌肉与那些健美运动员有所区别的内在原因,我想,就在于李小龙并非像那些健美运动员一样,仅为了炫耀或展示而练习肌肉。引用李小龙在美国西雅图的第一位弟子杰西·格洛弗(Jesse Glover)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他首先关心的是实用与否”。李小龙所塑造的超凡形体,只是这个训练理念的副产品而已。腾空8英尺高飞踢击破灯泡——这在李小龙客串的电影《丑闻喋血》( Marlowe )和主演的电影《猛龙过江》( The Way of the Dragon )中都有表演,又或者从3英尺开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拳击中对手,这些都应该归功于力量和速度,而这才是李小龙长期勤奋努力锻炼身体所追求的结果。尽管他的体格看上去毫无疑问是优美的,但这并非他训练最着重的目标。

我想之前从来没有人,或许之后也不会有人,能够将个人外形上的影响发挥到如此的程度。李小龙拥有闪电般的反应速度、超强的柔韧性、令人畏惧的劲力、强壮的肌肉和优雅的动作,所有这些,都融合在他一个人身上。更重要的是,他的体格是匀称而标致的,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羡慕参加世界先生比赛的那些选手们,但是几乎我所遇见的每一个人都很羡慕李小龙的形体,这其中既有参加世界先生比赛的选手,也有大街上的普通男女。

李小龙一生中,从未参加过任何健美比赛,却影响了那么多健美冠军得主,从这个事实,我们可以看出李小龙的成就是如何的突出。他向来无意变成大块头。黄锦铭——李小龙最亲密的朋友之一,也是最有奉献精神的弟子回忆道:“李小龙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力量和速度。”那些有幸见过李小龙的人,包括好莱坞的制片人和他的武术家朋友们,都说李小龙的肌肉具有相当大的劲力。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李小龙就压根对塑造形体没有任何兴趣。木村武之——可能是李小龙最亲密的朋友(他曾参加过李小龙1964年的婚礼)。说李小龙在振藩国术馆的时候,总是会脱下身上的衣服,然后进行训练,很多时候,这也是为了看看他旁边的人们有何反应。“他的背阔肌(上背部的肌肉)是我见过最完美的,”他说,“他还很会搞笑,有时候假装自己的大拇指是一个空气软管,然后把它放进自己的嘴巴里面,假装是被这个‘软管’弄得背阔肌膨胀了起来。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仿佛是一条可怕的眼镜蛇。”

实用的健身和超凡的力量

丹·伊鲁山度是李小龙另一位亲密的朋友,在1967—1970年也被李小龙选为洛杉矶振藩国术馆武术课程的助教。他说李小龙最需要的,是能够转换为“劲力”的那种速度性力量。“有一次,我还记得我和李小龙在圣莫尼卡的海岸边散步,不远处就是“地牢”(The Dungeon) 的原址,突然,从那个健身馆里走出这位块头结实、很强壮的健美冠军。于是,我对李小龙说:‘喔,瞧那个人的手臂!’李小龙的回答到现在还使我记忆犹新。他说:‘是的,他的确很壮硕,但是他的劲力又如何呢?他能够高效运用那么大块头的肌肉吗?’”劲力,在李小龙看来,就是个人能够结合现实世界的需要,通过训练将自己的力量快速而有效发挥出来的能力。

李小龙的力量,简直可以用出神入化来形容。他可以用大拇指做俯卧撑;他能够在体前用手臂撑起75磅重的杠铃,并且锁肘长达数秒;他著名的寸劲拳所发出的劲力,能够将体重超过他100磅的人,击出15英尺开外;他那在127~135磅徘徊的体重里,所蕴含的能量是惊人的,一个侧踢就能够将300磅的沙袋击得飞荡到天花板上。

李小龙进行重量训练主要关注的就是力量和其所产生的结果。慢慢地,李小龙开始将练习改进至某种接近于认知的极限——被健美领域的一些人称为“本能”训练。那些没有跟李小龙一起训练的人,如武术家/武术演员查克·诺里斯,尽管本身已经够大牌,仍然将李小龙视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人之一。

李小龙的健美之路

李小龙潜心研究人体生理学和人体运动学,这使得他能够快速地识别孰为有用的练习,孰为无用的练习,因而他的训练时间都是用在那些能够实际产生效果的练习上,从来不会浪费。李小龙认为运动科学专业的学生不应该局限于体格上的塑造,而应该注重发展强大的力量、速度、技巧、健康的体魄和优美的肌肉外观,从而真正与那些单纯强调体格完美的人区别开来。同时,他认为我们每天都应该抓住机会来改进自己的身心,不进则退,如果不能抓住进步的机会来不断挖掘我们的潜能并使之趋向最大化,而选择忽视这样的机会的话,便会停滞甚至倒退。

李小龙早就意识到,要充分挖掘自己的体能潜能,就要渐进式地进行练习,并且跟自己的惰性做斗争,不要放弃自我而选择背道而驰,窝在沙发里看电视,这样就相当于关上了潜能的阀门,身体也不断走向了萎靡。李小龙渴望不断从身心上全面了解自己。他渴望知道自己真正能力之所在,而不满足于已经达成的能力。在这样的思维指引下,他将自己的每一次训练课程都视为学习的机会,一个使自己可能提高到新层次的机会。也正因为如此,他能够很敏锐地察觉到哪些人开始惰性发作,怠于训练,而哪些人则是完全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斯特林·斯里芬特(Stirling Silliphant,李小龙的学生之一)就跟我们分享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李小龙告诫斯特林不可低估自己的体能潜力,从而可以明显看出李小龙对于渐进式进行心血管练习的意识。

李小龙让我每天和他以较快的速度跑3英里。我们大概花21~22分钟跑完,每英里大约不到8分钟 。有天早上他对我说:“今天我们跑个5英里吧。”我回答:“朋友,我可跑不了5英里。我年纪比你大,而且跑5英里对于我来说实在太困难了,我绝对不行。”他说:“我们已经能够完成3英里了,5英里也就是多了2英里而已,你可以做到的。”我让步了:“那好吧,我试试。”当我们跑到3英里,朝4英里跑进并坚持了3~4分钟之后,我感觉还好。但很快我就开始想放弃了。实在太累了,而且心跳很剧烈,我觉得真的再跑不动了,于是对他说:“朋友,如果……”——当然我们还在继续跑着步——“如果,我还继续跑的话,可要心脏病发作死掉了。”他说:“那就死掉吧。”这句话简直让我抓狂,但我最后坚持跑完了5英里。训练完成后,我来到淋浴间跟他讨论刚才的问题。我对他说:“你为什么要那么说?”他回答:“因为每个人最终都会死的。你的问题是,你总是对自己明明能做的事情却人为设限,无论是体力上的,还是其他方面。这种弱点会影响到你生活的其他方面,包括你的工作、道德观,甚至会影响你整个人生。事实上,并没有任何限制。的确人生路上总会有一些停滞的时候,但是不能止步于此,而要不断努力去超越。如果因选择超越而面临死亡的话,那就让其杀了你吧。一个人应该时刻追求进步,不要故步自封。”

毫无疑问,“无限”正是李小龙的哲艺思想和截拳道的核心思想。在截拳道阴阳标志的四周环绕着一圈中文:“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还有一次,李小龙在写给“跆拳道之父”李俊九( Jhoon Rhee )的信中说:“低估自己是一个人最易犯的错误。”这再次强调了他反对自我设限的思想,无论是在练习中,还是在生活的其他方面。

李小龙坚持不断地去提升和表达自己全部的身体潜力。通过研究,他发现一个人体生理学的事实——强壮的肌肉往往都是大块头的。这一发现引导他不断从肌肉练习中去收获健康。但是,要想单单通过正常和专门的训练方法来练成“铁金刚”或“铜墙铁壁”般的身材,还是需要很大努力的。

转折点

据李小龙的遗孀琳达·李·卡德维尔说,当他们夫妇住在加州奥克兰的时候,有一天,丈夫收到了一封华丽的、以粗体中文写的通牒信,信上说,要么他停止向非中国人教授功夫,要么就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跟他们最顶尖的高手一决高下。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奥克兰,在唐人街向非中国人传授中国传统“秘籍”,在当时的华人武术家群体中被视为大逆不道。

李小龙有许多美德,但他不会选择愚蠢地忍耐。因此李小龙选择了接受挑战,而不愿意屈从于狭隘的门派或种族意识的支配。他用自己的行为(扔了一只拳套到那个所谓挑战者的脚边)表明了应战的态度。于是,在约定的时间,一群华人武术家在他们公认的高手和推选的首领的带领下,来到了李小龙位于奥克兰的振藩国术馆。琳达当时正怀着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李国豪,已经8个月了。她和严镜海等人共同在场,见证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

这次比武开始不久,李小龙就迫使这个初始还自以为是“高手”的人满场乱窜,几番追打之后,李小龙把他放倒、控制在地并最终令其俯首认输。这些华人武术家们最终遵照通牒中的承诺全部离开了。但李小龙却感觉非常沮丧,因为他发现自己在比武中耗费了大量体力。“他对自己所表现出的体能状况很意外,也很失望,”事后琳达回忆,“尽管整个比武只花了3分钟,但他认为时间还是太长了,原因就在于他的体能欠佳。当比武结束之后,他感觉自己都快上气不接下气了。”

这次比武令李小龙开始转换体能训练的思路,他发现单纯进行武术训练并不能保证他在高强度、高速度的格斗中的体能需求。他还发现,如果他渴望让自己的体能潜力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那么就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提升自己肌肉的力量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当时,关于健康和力量训练的唯一资料来源就是那些肌肉健身类的杂志。李小龙订阅了当时他所知道的所有健身健美出版物。他认真研究出版物中的每一篇文章,并在自己的实验室——也就是他自己的身体,检验书中的言论和训练理论,他还频繁出入二手书市,专门购买那些关于健美和力量训练的书籍,甚至包括19世纪的相关书籍,比如他曾购买被称为“现代健美之父”的尤金·山道(Eugen Sandow)于1897年出版的《力量及如何获取力量》( Strength and How to Obtain It )。

李小龙对于这些知识的渴望非常强烈,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信息来源,从最新的训练课程,到久远而经典的体能锻炼理论。一旦他付诸实践,这些知识便能为其带来力量、速度、劲力和耐力的增长。

李小龙关于上述所有健身健美和体能锻炼的知识的理解,都将在本书接下来的章节中有所阐述。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会为大家揭示李小龙是如何通过训练,来发展自身每一块肌肉和每一组肌肉群的。另外,还有李小龙所发现的最为有效的训练系统及类型、与之相关的训练理论,以及他为自己的弟子们制定的训练课程等。此外本书还将提供两个附录给读者,是关于李小龙的统计数据和他的“肌肉训练器”。书中所有内容都来自李小龙自己的手稿,而非那些关于李小龙传奇式的“神话”传说或对他的错误解读。最后,读者能够了解到强壮肌肉的塑造过程,其订立了健康体魄的标准,相信这些一定可以供大家思考并付以实践。 aXfBYBH06Tu7uJzBzZq1Vmg3zX1YbSyXb2xpQblxuufZG47ATaC8nNxEaiwdd16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