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格局逆袭
——“诱、逼、练、学”激发潜能

普通人的悲哀不在于他们不去努力,而在于总爱给自己设定许多的条条框框,这种条条框框无意之间限制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的潜能和奋进的范围,看似一天到晚在忙碌,实际上自己已经套上了可怕的“金箍罩”,最终注定碌碌无为。

科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

他们把跳蚤放在桌子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弹跳力最好的动物。然后,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高度总保持在罩顶以下。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跳跃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于是,科学家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

跳蚤变成“爬蚤”,并非它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最可悲之处就在于,玻璃罩已经不存在了,它却连“再试一次”的念头都没有。玻璃罩已经罩在了潜意识里,罩在了心灵上,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自己扼杀。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作“自我设限”。

“自我设限”是人生的最大障碍,如果想实现它,我们就必须不怕碰壁。这时,我们就用得着“饥渴精神”了。如果那只跳蚤永远想着“外面有美味可以填饱肚子”,那它就永远都不会放弃跳跃,除非生命终结。

无独有偶,自然科学家约翰·亨利·法伯也曾利用毛毛虫做了一个很不寻常的试验:

这些毛毛虫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所以它们又叫游行毛毛虫。法伯很小心地安排它们围着花瓶的边缘,走成一个圆圈。花瓶的旁边则放了一些松针,这是毛毛虫喜欢的食物。毛毛虫开始绕着花瓶走,它们一圈又一圈地走,一连七天七夜,一直围着花瓶团团转。最后,它们最终筋疲力尽而死去。在不到20厘米远的地方就有丰富的食物,而它们却饥饿致死,因为它们把活动与成就弄混了。

有些人就像毛毛虫一样,放弃主宰自己的生命和命运,按照别人的意愿过日子,不能够自主地生活。这种人的突出特点就是盲从,他们没有目标,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永远漂流不定,只会到达失望、失败和丧气的岸边。

还有一些人会犯毛毛虫所犯的错误,结果只能从丰富的生活中获得小部分成果而已。他们跟着大家绕圈子,根本不到别的地方去;他们遵循既定的方法与步骤,没有别的理由,因为“大家都那样做”和“大家都认为应该那样做”。

其实,深究起来,这两个小试验反映出来的结果揭示了极为深刻的寓意。上述两种人的悲哀不在于他们不去努力,而在于总爱给自己设定许多的条条框框,这种条条框框无形中限制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的潜能和奋进的范围,看似一天到晚在忙碌,实际上自己已经套上了可怕的“金箍罩”,最终注定碌碌无为。敢于打破自我设定的障碍,多一点儿超越,少一点儿盲从,眼界和格局就会变得不一样,世界也会变得不一样。

唤醒心中的巨人

任何人都应该有这样一种抱负,那就是在人生中做一些独特的、带有个人特征的事情,从而能使自己免于平庸和世俗,并能使自己远离毫无目标、无精打采的生活。最理想的抱负就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切实目标,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地追求卓越。

所以说,真正需要唤醒的是你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尽可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激发自己的雄心壮志。

很多时候,某些我们极其敬仰而又能鼓舞人心的人对我们的信任和鼓励,或者是当他人对我们表示怀疑时另一些人却毫不犹豫地对我们的才能表示肯定,都可能激发出我们的雄心,并使我们在一瞬间看到无穷的机会。或许在当时我们并没有对此给予太多的关注,但它很可能成为我们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

生活中,有无数人是在阅读一本激励人心的书或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励志美文时突然感到灵光一闪,蓦地发现了一个崭新的自我。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些书或者文章,他们可能会永远对自身的真实能力懵懂无知。任何能够使得我们真正认识自己、能够唤醒我们的潜能的东西都是无价之宝。

问题在于,我们中绝大多数从来没有被唤醒过,或者是直到生命的尽头才真正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但往往为时已晚,再也不可能有大作为了。因此,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我们年轻时就应当对自身的潜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唯其如此,我们才可能有效地发掘生命的潜力,在最大意义上实现自我的价值。

大多数人在离开这个世界时,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潜能没有被开发。他们只是使用了自身能力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其他更珍贵的财富却白白地闲置在那儿,原封未动。

由此可知,最大化地开发一个人的潜能,已成为每个人一生要面对的重要命题。那如何才能将潜能完全开发出来呢?其实,潜能开发的途径有许多,但从成功学的角度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即“诱、逼、练、学”。

“诱”就是引导

寻求更大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是人生命意识里的根本需求。“这山望着那山高”“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因此,具有主体自觉意识的自我,有理性的自我,是绝不愿意停留在任何一种狭小的、有限的状态之中的,而总是想不断开拓以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功),从而更好地生存。这种炽热的、旺盛的发展需要是渴望成功的表现,是潜能蓄势待发的前兆。只要对这种发展意识给予有益的暗示、引导、规划和培育,就能很好地激发、释放潜能。

“逼”就是逼迫

人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既有求发展的需要,又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惰性,能够卧薪尝胆、自我警醒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需要的是鞭策和当头棒喝式的指引,而“逼”就是“最自然”的好办法。人们常说的“压力就是动力”,就是这个意思。因此,被逼不是“无奈”,被逼是福。

要么是被“看得起”委以重托,要么是有好运气,否则不会“逼”到你的头上来。你有了,别人就失去了。

被逼,心态就会改变;被逼,就会有明确的目标;被逼,就会分清轻重缓急,抓紧时间;被逼,就会马上行动。不寻求突破、不创新,就休想跨过这道坎儿,于是潜能在一逼之下迅速集聚并爆发,如核聚变。

逼自己,就是战胜自己,必须比自己的过去更新;逼自己,就是超越竞争,必须比别人更新。别人想不到,我要想到;别人不敢想,我敢想;别人不敢做,我来做;别人认为做不到,我一定要做到。潜能的力量是巨大的!

人的潜能也遵循“马太效应”,越开发、越使用,就越多、越强。

生命力是从压力中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就是创新能力,就是创造力,就是人的潜能,也就是竞争力。

“练”就是练习

此处特指专家为开发人的潜能而专门设计的练习、题目、测验、训练,如脑筋急转弯、一分钟推理等,多做有益。另外,还包括“潜意识理论与暗示技术”“自我形象理论与观想技术”“成功原则和光明技术”“情商理论与放松入静技术”等。

“学”就是学习

学习绝对是增加潜能基本储量及促使潜能发挥的最佳方法。知识丰富必然联想丰富,而智力水平正是取决于神经元之间信息连接的面和信息量。 wiH7L+X4CALt37JBs0pkgbY1lMf1MN4nf41Dy6Ikh1mPNqw3KWFJAcpt51APF9m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