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看儒教。
举例来说,儒家演变到儒教的忠、信,是对现实中的人忠和信。
孝,是对长辈现实生活的承担。
仁,是尊重现实当中的一切人。
贞,好像是要求妻子忠于死去的丈夫,其实是男人对现实中的肉欲生活的持久独占的哀求,因为是宋以后才塞进儒教系统的,是礼下庶人的新理性,与世俗精神有冲突,所以经常成为嘲笑的对象。
礼、义、廉、耻、忠、信、恕、仁、孝、悌、贞、节……一路数下来,从观念到行为,无不是为维持世俗社会的安定团结。
讲到这种关头,你们大概也明白常提的“儒道互补”,从世俗的意义说来,不是儒家道家互补,而是儒教管理世俗的秩序,道教负责这秩序之间的生活质量。
这样一种实际操作系统,中国世俗社会焉能不“超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