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场景信息既是参演者进行演练的基础性信息,也是演练设计者进行设计工作的基础性信息。对于分析式桌面演练而言,初始场景信息可能也是唯一的演练信息。
初始场景的要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突发事件要素、管理要素。其中,某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果对于参演者而言是无须说明的,或者在演练的专门背景材料里已有叙述,可以不再赘述。但是与突发事件直接相关的要素,在初始场景里仍要具体而详尽地加以陈述。
自然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地理条件和气象条件等。
时间:可以套用真实案例的时间,尽量考虑与事件其他要素相吻合。
地点:指突发事件发生地点,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假的,无论是哪一种,都要尽量考虑与事件其他要素相吻合。比如台风发生在沿海地区,泥石流则发生在山区。
地理条件:指不同地域的地形、地势、地质水土等。
气象条件:与气象密切相关的突发事件,在初始场景设计中应详细说明气象条件,尽量使用当时当地真实的气象条件,也可以根据演练需要假设气象条件。
社会环境包括人口、人群、经济、交通等因素。
人口因素:主要指人口的数量、规模、年龄、性别、学历、分布等。
人群因素:主要指人群的种类、结构、分布、民族、规模等。
经济因素:主要指地方总产值、产业结构和布局、区域划分等。
交通因素:主要指城市的道路分布、建筑分布、地下管线等。
突发事件要素包括突发事件类型、突发事件发展状况、突发事件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等。
设计初始场景必须首先确定演练所关注的突发事件类型。要根据当地所面临的风险和脆弱性分析,针对本地希望通过演练所要提升的能力,选择一种最易检验演练单位能力的危险事件。例如,台风对东南沿海威胁大;一个人口密集的社区,遭受化学、生物或放射性物质威胁的危险可能比以农业为主的农村更大。
需要说明突发事件发展变化的速度、强度、深度、规模,为参演者做好后续分析研判提供事实依据。
影响范围包括:对人的影响,对物的影响,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1)对人的影响,包括对人的心理、生理、生命的影响和破坏。
(2)对物的影响,包括对房屋、农作物、动植物、基础设施、特殊物质的影响和毁损情况。
(3)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包括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就医、消费及重大活动、特殊事件、环境、天气等的影响。
危害程度主要描述突发事件带来的破坏与毁损情况,通常要用具体数字加以描述。例如,初始场景信息中可以这样描述:××市发生了65级地震,震中位于中心城区,烈度8度。破坏程度:建筑物倒塌10%,人员被掩埋350人,死亡100余人,伤800余人,供电完全中断,通信完全中断,煤气泄漏点10处,危险化学品存储点2处情况不明,通往灾区道路部分被破坏。
管理要素主要包括已采取的措施和救援能力。
突发事件发生后,基层群众和当地政府一般不会完全无所作为,往往会采取一些先期处置措施阻止事态扩大。描述事发地有关方面所采取的先期处置措施是必要的,也是符合实际的。
各地救援设备设施配备和队伍、能力不同,突发事件本身也给本地救援设备设施配备和队伍、能力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其部分受损或者完全失去救援能力,这些情况是参演者决策的基础条件。例如,初始场景信息中可以这样描述:××市医院受地震破坏,救治能力减少30%,避难场所接纳能力减少50%,应急队伍动员能力减少50%,应急资源保障能力减少40%。
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应急管理者不可能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掌握所有的信息,所以初始场景提供给参演者的信息可以是有限的、不完全的,但给出的信息一定要准确、逻辑清晰。上述四个因素及其内容的详略程度在具体初始场景设计时可酌情考虑,不一定要全部覆盖。如气象条件和已采取的措施,有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与天气无关,有的还来不及采取措施。跟突发事件无关的要素或者没有先期处置措施的,就不必出现在初始场景里。为了增加应对的挑战性和难度,有些因素(比如救援能力等)也可以先不交代。一般情况下,初始场景文字不宜过多,千字以内为佳。
初始场景信息是供参演者初期研判形势的背景信息,要尽可能地给参演者留下想象与发挥的空间和余地。灾情扩大和衍生的信息可以通过后续动态信息逐步传递给参演者。初始场景的设计要避免详细描写,避免把全部的构想都写进去。
初始场景是突发事件描述的起始点,通常用简洁的语言为后面情景事件的出现埋下伏笔。对于有预警时间的突发事件,如飓风,初始场景通常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事态进展。对于那些无法预警、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如危化品泄漏、恐怖袭击,事件本身的信息可以简短一些,可以更多地描述与突发事件有关的环境细节,如附近的学校、其他化学品存储地、上下班高峰时间临近等情况,以增强紧张和紧急的氛围。
下面是一例初始场景信息。
初始场景信息:空难
201×年4月9日11时,一架从巴拿马飞往旧金山的波音747客机遭遇飞行中的引擎故障,将实施紧急迫降。飞机计划在一个大型机场以北200英里(1英里=1 609344米)处着陆。然而,驾驶员和领航员的最近一次通话显示飞机的燃料已经耗尽,且下降太快而不能到达预定的大型机场。尽管就近城市的机场太小,无法满足波音747的降落条件,但这是350名乘客和10名机组人员唯一的希望。该机场目前是空闲的,且天气晴朗,有热干风从北面吹来。
该机场主跑道位于一个相对空旷的无人居住区域。但是,飞行员把大型飞机降落在着陆区域(跑道)内的可能性极小,而且飞机跑道入口紧邻郊区居民区。
机场的控制塔向内部消防机构发出预警,并请求当地应急管理机构提供火灾、警察、医疗、福利、搜寻、营救方面的后备援助。
上述初始场景信息有如下特点:
(1)该初始场景里的信息精练。整个初始场景的文字分三段,内容上突出了核心和主干信息,语言简练,没有出现与事件无关的信息和文字。自然环境方面,对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这些基本信息都做了简要说明。社会环境方面,只陈述了与事件密切相关的跑道和郊区居民区的关系,其他如本市人口、人群、经济、区域划分等无关要素一概略去。突发事件要素方面,已经明确空难类型,并突显了紧急氛围,但对其发展和影响情况未做深入介绍。管理要素方面,交代了已经采取的措施:发出预警,请求后备援助,救援能力不明确。
(2)该初始场景留下的想象空间很大。事态发展会恶劣到哪种程度尚缺乏信息和证据,有待进一步验证。其最坏的情况可能是机上人员全部遇难,同时飞机冲进居民区。最好的情况可能是人员无一伤亡。由于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也给后续的动态信息编写留下了很大的发挥余地。
(3)该初始场景设计为事件的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飞机已经没有燃料,唯一的机会又有很强的挑战性:飞行员将大型飞机降落在着陆区域内的可能性极小,且飞机跑道入口紧邻郊区居民区。通过有意设计,让参演者面临紧急的决策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