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层实践基地教学

一、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层实践基地教学

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主要模式是“5+3”,即完成5年医学类专业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在培训基地接受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文件)要求,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是“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但同时也指出,在过渡期内,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可以实行“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种方式,具体方式由各省(区、市)确定。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指临床、口腔、中医,下同)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的办法,逐步统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内容和方式。明确了学位衔接问题: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并符合国家学位要求的临床医师,可授予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符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要求,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内容进行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层实践基地教学是以“5+3”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学员为主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此类学员需要完成《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相关要求,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另外,基层实践基地还要参与“并轨”后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规范化培训的教学,这类学员除了以上两证之外还要获得“硕士学位证”与“研究生学历证”,即“四证合一”,因此科研能力的训练在其轮转教学过程中也需加以重视。

二、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层实践基地教学内容

(一)基层实践基地教学内容设置原则

培训内容及要求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最新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为准。基本原则包括:

1.培训目标

学员完成全部轮转后,应该成为掌握全科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基层独立开展工作,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合格全科医生。

2.培训时间

新《标准》要求基层实践基地轮转不应少于8个月(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部分2个月),约占整体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3年限(实际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的1/4。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培训任务者,允许申请延长培养年限。

3.培训安排

新《标准》要求临床基地必须设立全科医学科,同时也更加强调基层实践基地轮转的重要性。对轮转的内容及顺序也做了相应调整,即第一年、第二年采取临床科室轮转与基层基地实践穿插相结合完成,第三年以在基层基地连续实践为主。

(二)基层实践基地教学内容

1.学习内容

根据目前各基地实际情况,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可采取临床轮转基地全科医学科和基层实践基地协作完成的形式。

(1)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理论:

全科(家庭)医学的主要概念与原则;全科医生的临床思维与工作方式;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与评价;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调查的基本技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等。

(2)症状学:

常见症状的病因分析、诊断与鉴别诊断、进一步处理原则、生活方式指导,急危重症的初步识别、转诊前紧急处理与急救措施。

(3)主要疾病:

疾病早期与健康问题识别与干预;基层常见病与多发病诊断、双向转诊;合并多种疾病的临床情况等。

(4)全科医疗服务技能:

全科医疗接诊方式;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家庭访视与家庭病床管理;健康档案的书写与使用;健康教育技能;社区卫生服务调查与评估;国家基本药物的使用等。

(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能:

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精神疾病管理;传染病管理;老年人保健;残疾人保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卫生监督协管等。

2.学习形式

采取渐进式或螺旋上升式学习形式,即在3年内,基层基地实践与临床基地轮转穿插进行,教学内容也随之相应递进,让学员在直接参加全科医疗实践、居民健康管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综合管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科研教学工作的能力。具体的学习形式是:

(1)第一年采取跟随方式:

即跟随带教老师门诊、出诊等,参与带教老师在基层实践基地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重点掌握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特点,如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沟通方法等。

(2)第二年采取指导方式:

即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在基层实践基地接诊等医疗工作,重点掌握全科思维模式和接诊技巧等。

(3)第三年采取请示方式:

即向带教老师请示重点问题、疑难问题,在带教老师监督下基本能够独立完成基层全科医疗相关工作,重点培养独立接诊能力、团队服务理念与协调管理能力,参与科研及带教工作。

3.重点内容说明

(1)需要学员完成的主要任务:

①基层基地实践期间,要求平均每日接诊≥5人,每周出诊≥2次,有就诊和出诊记录;②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管理高血压和糖尿病至少各10例;③家庭访视与家庭病床管理时,每位全科住院医生至少与10个家庭建立长期联系,该家庭中应包括老人、儿童、残疾人、妇女等四类人中的两类人;④健康档案的书写与使用部分,要求每人至少完成20份个人健康档案,其中包含基层常见的各种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肿瘤、骨关节病与骨质疏松等病种,并能实行动态管理;家庭健康档案10份,并进行连续管理;⑤健康教育技能训练时,要求在培训期间参与5个以上健康问题的健康教育;独立完成2次以上健康教育课,时间不少于20分钟,听众不少于15人。

(2)应该开展的理论授课:

按照学习内容要求,基层实践基地应依据自身能力开展对学员的集中理论授课(小讲课)。小讲课不仅是对学员既往理论学习的重温,更是帮助其梳理社区工作内容的重要方式。以下16个授课题目可供参考:全科医学概论、社区慢性病管理、高血压社区管理、糖尿病社区管理、冠心病社区管理、脑卒中社区管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管理、血脂异常社区管理、骨质疏松社区管理、健康教育、社区卫生诊断、严重精神障碍社区管理、社区康复与常用技能、社区常用中成药、医患关系、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与绩效考核。

(3)对于“并轨”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轮转期间除了完成以上内容之外,还需依照“高校研究生院”要求,完成在校研究生的学分学习,包括研究生理论课程、上机实操等(详情请参照各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工作手册》或《新生入学手册》)以及更重要的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汇报、论文撰写、结题、毕业答辩等。这就要求基层实践基地教学管理人员给学员增加高校和临床基地以外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科研训练内容(如参与撰写功能社区诊断报告、肿瘤随访、五癌筛查报告等),学员也要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特点设定其科学研究方向。

三、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层实践基地教学管理

(一)教学组织管理

1.建立完整的教学组织管理机构 建立“全科教研室”或至少有“全科教学小组”,成员包括教研室主任(基层医疗机构主任担任尤佳)、专职或兼职的教学秘书或教学干事(专职尤佳),目的是保证按照《标准》要求培养出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的培养工作需要与临床轮转基地配合,所以基层实践基地教研室成员中应有上级医院教学人员。同时,临床轮转基地的全科教研室也应有来自基层实践基地的教学人员,甚至可以医学院校为依托形成更健全的教学纵向管理机构。若该基层实践基地还承担全科医学以外的其他专业如中医、护理、预防医学、康复、药剂等教学任务,则需依照实际情况扩大教研室人员队伍,增加教学力量。

2.完善教学制度及各类人员职责(详见第二章第一节)。

3.教师组织管理

(1)做好教师遴选和培训工作(详见第二章第二节)。

(2)组织理论课教师试讲和集体备课(详见第二章第二节)。

(3)“并轨”研究生导师的管理:①导师分类: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可分为专职和兼职导师两类,专职导师大都为高校全科医学学院(系、教研室)、附属医院全科教研室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科专职教师,与基层实践基地教学人员联系紧密(尤其是教学秘书);兼职导师其大都为临床轮转基地热爱全科医学教学的其他专科教师,与基层实践基地教学人员联系较为松散,为确保“并轨”研究生培养工作在基层实践基地的顺畅进行,需要配备来自基层实践基地的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研究生。②对研究生导师的要求:除了按照“高校研究生院”对导师的遴选与聘任标准外,要求导师掌握学生的状态及轮转动态,由基地牵头(无论是临床轮转基地还是基层实践基地)不定期召开研究生导师会议,对学生的轮转、考试以及开题、中期、终期答辩等进行通报与讨论。另外,要求研究生导师要定期为研究生讲授课程,辅导并参与研究生学术论坛,参与研究生学术沙龙,出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或论坛时应多带领自己的学生、创造机会并鼓励其发言或充当翻译角色。

(二)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申请(请参照各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工作手册》或《新生入学手册》)

1.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临床训练为主,结合专业实践,硕士生要求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的要求包括:

(1)学位论文必须紧密结合本专业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要求具有科学性和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或应用前景。

(2)学位论文可以是结合临床的研究论文,也可以是病例分析加文献综述。

(3)学位论文应能表明研究生已经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学位论文应达到本专业期刊可接受并发表的水平。

2.学位论文产生环节中的必备流程

(1)学位论文开题:为确保学位论文质量,研究生在正式做研究前应进行正规开题会;开题会专家评委要求由本专业内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3~5名组成。

(2)学位论文中期汇报:汇报课题进展情况,是否改变计划,下一步研究进度安排等。

(3)学位论文评审:本学科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均须参加学校研究生院统一组织的学位论文双盲评审。

(4)学位论文答辩:在答辩会上报告学位论文,通过答辩专家委员会评审。

(丁 静 李 菱) YnO9OMAPKr/aHNgIYKKiCZek2H8uzWVElDvUBDBFwIiXUcXqk4ktoeKnbxoIq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