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其他可供选择的替代疗法

(一)系统家庭疗法

系统家庭疗法(systematic family therapy)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其目标是协助家庭消除异常、病态的情况,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家庭疗法的特点:不着重于家庭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构造与状态的分析,而将焦点放在家庭成员的互动关系上;从家庭系统角度去解释个人的行为与问题;个人的改变有赖于家庭整体的改变。其要点如下:

1.人际交往环境

家庭疗法的基本前提是人是其所在环境的产物。个人与其家庭成员间的互相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行为。治疗师试图通过每周与来访者谈50分钟来对其进行治疗。这50分钟的影响力会少于他们在这周剩余时间内所接触的人的影响力。所以,通常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会见他们和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他人。

2.互补性

任何人际关系中,一个人的行为都与其他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人的行动,大多数是互动中的一半。如果一个人改变了,关系就改变了——另一个人自然会受到影响。治疗师一旦听到一个人抱怨另一个人,就要考虑到两者的互补性。例如,丈夫经常抱怨妻子唠叨。一个人被认为唠叨,可能意味着长时间没有人倾听她所关心的事情。互补性意味着互相影响,适当互补能使夫妻更好地划分工作和相互支持。僵硬的互补会限制个人充分发挥潜力,使关系僵化。

3.循环的因果关系

行动通过一系列递推的回路或不断重复的循环而相互联系。这个理论认为,不要与家庭一起进行毫无结果的分析、搜寻到底是谁引发了什么事情。问题是由一系列正在进行的行动与反馈维系的,谁引发的并不重要。

4.三角关系

Bowen认为,三个人组成的系统,是人类关系中变化最小的稳定团体。两个人的系统是不稳定的,当两个人的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一方或者双方将转向其他人,或冲突将吸引第三方。比如,夫妻有争吵,有时无法解决,会牵扯一个孩子进来;又如,丈夫工作忙,妻子会把快乐和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第三方并不是被动拉进来,而是自己跑进来帮父母维持快乐家庭。一个人未能达到高度的自我分化,是因为他陷入了三角关系。三角关系会导致家庭成员不能面对家庭的真正问题。如一家三口,儿子可能倾听了夫妻双方的抱怨,而与双方都很好,但这对夫妻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作用。

5.家庭结构

是指家庭中能够影响家庭成员相互交往的功能性结构。家庭由亚系统组成,亚系统可以按辈分、行为、共同兴趣以及功能来划分,并由人际交往界线来分割开。界线保护家庭及其亚系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例如,不许在晚饭时间打电话的规则就是一个界线,它保护家庭不受干扰。没有受到界线充分保护的亚系统会限制人际交往技能的发展。如果孩子被允许可以随便打断父母的谈话,辈分间的界线就被侵袭,夫妻关系就被父母角色所破坏。如果父母总介入孩子间的争执,孩子就无法学会如何打赢自己的战役。僵硬的界线可以培养自主,不利的一面是缺乏温暖与感情。缠结的家长为孩子提供亲密感,但过分亲密会削弱主动性。

6.症状功能

来访者的症状对家庭有稳定的作用,把这种固有平衡的影响叫做症状的功能。有研究显示患情绪障碍的孩子毫无例外地都参与到父母紧张的关系中。父母的冲突转移到他们的一个孩子身上,这样他们就能够保持一种稳定的关系。症状服务于功能的观点现已被广泛质疑,但在一些案例中还是值得考虑这种可能性的。比如母亲的抑郁或孩子拒绝上学都有可能被证明是保护家庭的功能。

7.家庭生命周期

是指家庭生活的不同阶段,从与自己父母分离到结婚、生子、年龄增长、退休,直至最终死亡。包括离开家的单身青年人、相爱之人通过婚姻联结形成家庭、第一个小孩的到来、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孩子离家独立生活、生命后期的家庭生活。生命周期就像一个校准的时钟,到点时家庭的内在功能和发展任务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就容易出现问题。比如离开家的单身青年人,要从经济和情感上与原生家庭有较好的分化,需要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逐渐成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成熟的人。这时需要原生家庭和青年人都要能够做出一些调整,家庭能够给孩子一个适度空间,对孩子在家庭以外的发展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

(二)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是由Aron Beck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它既采用各种认知矫正技术,又采用行为治疗技术。认知行为疗法主要的着眼点放在来访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来访者对自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以条件反射学说为理论基础。认知过程大概如图1-1所示: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的内在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来影响其外在行为表现。条件反射学说认为:神经症等病态并非潜意识冲突的结果,而是一系列“习得”的错误行为方式,即环境中反复出现的刺激,包括人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结果,通过奖赏或惩罚的体验,分别“强化”或“弱化”某一种行为,其中包括可能使人不能适应环境的行为。因此,认知行为疗法的任务是对内在心理过程进行干预,用“养成性技术”设计新的学习情境,使合理的行为得到强化;用“消除性技术”使不合理的行为得到弱化、消退。在开始认知行为疗法时首先要明确来访者的求助动机,从中挖掘出其内在心理过程中的认知误区,纠正其认知误区,并布置家庭作业来强化新的认知,从而建立健康的认知(图1-2)。

图1-1 认知模式图

图1-2 认知行为疗法一般步骤

Beck总结来访者的思维扭曲,不是侧重内容,而更多地是从形式方面提出认知治疗的以下几个靶子:

1.“全或无”思维,对人、对事的评价只用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两个范畴。

2.以偏概全,过度泛化,跳跃性地下结论,将孤立事件的意义做过分扩展,将以特殊事物为基础而产生的信念用于不同的情境。

3.对积极事物视而不见。

4.对事物作灾难性推想,或者相反,过度缩小化。

5.人格牵连,指问题发生后,即使没有牵扯,也将事件往自己的主观原因上联系,自寻烦恼。

6.情绪化推理,以为自己的消极情绪肯定就是对真实事物的反应,宁可相信直觉,不愿接受事实。

(徐 仁 刘华清) OYBooTNS1e/pyHfKSBoDDondLaPtuDEk4FkPAVKNEJhZMP3FJiMELvAOb/DNp4s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