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黏液脓血样大便。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或缺如,病情凶险。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
菌痢的致病原为痢疾杆菌,属于志贺菌属,革兰染色阴性,其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
(一)传染源
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匿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一)临床表现
菌痢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
1.急性菌痢
主要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可分成四型:
(1)普通型:
起病急,有中度毒血症表现,畏寒、发热达39℃、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稀便转成脓血便,每日数十次,量少,失水不显著。一般病程10~14天。
(2)轻型:
全身中毒症状、腹痛、里急后重均不明显,可有低热、糊状或水样便,混有少量黏液,无脓血,一般每日10次以下。粪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以此与急性肠炎相鉴别。一般病程3~6天。
(3)重型:
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及肠道症状。起病急、高热、恶心、呕吐,剧烈腹痛及腹部(尤为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明显,脓血便,便次频繁,甚至失禁。病情进展快,明显失水,四肢发冷,极度衰竭,易发生休克。
(4)中毒型:
此型多见于2~7岁体质好的儿童。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达40℃以上,而肠道炎症反应极轻。这是由于痢疾杆菌内毒素的作用,并且可能与某些儿童的特异性体质有关。
中毒型菌痢又可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三型:
1)休克型(主要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口唇及肢端青紫,皮肤呈花斑状,血压降低,少尿、无尿,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2)脑水肿型(颅压增高,血压升高,嗜睡,反复呕吐、惊厥,面色苍白,继而昏迷,呼吸衰竭)。
3)混合型(是以上两型的综合表现,最为严重)。由于中毒型的肠道症状不明显,极易误诊。
2.慢性菌痢
菌痢患者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者。部分病例可能与急性期治疗不当或致病菌种类(弗氏菌感染易转为慢性)有关,也可能与全身情况差或胃肠道局部有慢性疾患有关。主要病理变化是结肠溃疡性病变,溃疡边缘可有息肉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瘢痕,导致肠道狭窄,若瘢痕正在肠腺开口处,可阻塞肠腺,导致囊肿形成,其中贮存的病原菌可因囊肿破裂而间歇排出。分型如下:
(1)慢性隐伏型:
患者有菌痢史,但无临床症状,大便病原菌培养阳性,做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菌痢的表现。
(2)慢性迁延型:
患者有急性菌痢史,长期迁延不愈,腹胀或长期腹泻,黏液脓血便,长期间歇排菌。为重要的传染源。
(3)慢性型:
急性发作患者有急性菌痢史,急性期后症状已不明显,受凉、饮食不当等诱因致使症状再现,但较急性期轻。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可有白细胞升高,慢性病例可有贫血。
2.粪便检查
(1)常规检查:
菌痢为脓血便,粪质少。镜下见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红细胞相对较少,可见巨噬细胞。疑为中毒型菌痢者,可取灌肠后便液镜检。
(2)便培养:
菌痢便培养痢疾杆菌可呈阳性结果,为确诊指标。为提高阳性率,标本应于用药前采取,尽可能取脓血部分,早期多次送检。
(3)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速度快,国内外开展了诸如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免疫荧光法、间接血凝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等检测方法,但因粪便中抗原成分复杂、抗体变化多样、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使得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急性菌痢应与急性胃肠炎、阿米巴痢疾等鉴别,中毒型菌痢应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鉴别。细菌性食物中毒多集体发病,起病急、病程短、呕吐剧烈、水样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季节、临床表现与急性重型、中毒型菌痢相似。应及早作盐水灌肠,采取大便标本作镜检及细菌培养,以明确诊断。阿米巴痢疾起病一般缓慢,少有毒血症症状,里急后重感轻,便次较少,要注意与菌痢相区别。其腹痛以右侧为主,典型者有果酱样大便,粪镜检见红细胞成堆,而白细胞少,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乙状结肠镜检查所见两者不同,于病变部位取材检查病原体也不相同。
(一)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性肠炎
多发于2岁以下儿童,5~8个月发病率较高。粪便内可有黏液,有腥臭味,较为稀薄,呈蛋花汤样,大便次数较多,容易引起脱水、酸中毒。镜检可有白细胞、脓细胞,通过粪便的细菌培养可以确诊。
(二)沙门菌肠炎
常常以家庭或集体发作,呕吐多见,大便黏液多于脓,常呈绿色胶冻状。里急后重较为少见,粪便细菌培养可以确诊。
(三)病毒性腹泻
多见于2岁之内的儿童。起病急,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可有少量黏液,无腥臭味。粪便细菌培养阴性,做免疫电镜检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及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检测,以及病毒分离对诊断本病有帮助。
(四)阿米巴痢疾
南方多见,多发于年龄较大的儿童。起病较慢,大便次数较多,但无里急后重,大便有血和黏液,呈紫红色果酱样,新鲜大便黏液镜检可以找到阿米巴滋养体。细菌性痢疾红细胞少于白细胞,阿米巴痢疾反之。
(五)出血性小肠炎
发病急,有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大便呈血水便,晚期常常出现休克。粪便培养阴性,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
(六)流行性乙型脑炎
其流行季节与中毒型痢疾相同。在中毒型痢疾缺乏肠道症状时,二者相似。脑脊液检查对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有帮助;而温盐水灌肠,以灌出物镜检或培养,可以明确中毒型痢疾的诊断。
(七)霍乱与副霍乱
于流行季节来自疫区,有食用水产品史,出现急性呕吐和腹泻、水量多,呈淘米水样,粪便的细菌培养可以帮助诊断。
(八)肠结核
可以出现脓血便,与菌痢类似,但其发病缓慢,有结核病史、可有午后低热及盗汗,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粪便培养有助于诊断。
(一)急性痢疾普通型的治疗
1.常规疗法
患儿要卧床休息、隔离和采用消毒措施。饮食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吐泻、腹胀重的患儿可短期禁食。
2.抗生素疗法
可选用诺氟沙星、庆大霉素、小檗碱和复方磺胺甲
唑等联合口服。疗程7~10天。
3.吸附疗法
可给予蒙脱石,其对细菌和毒素有强大的吸附作用,并可抑制细菌生长,还可与黏液蛋白结合并相互作用,加强肠道黏膜屏障作用。
4.微生态疗法
可用含双歧杆菌制剂。它通过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结合,起占位性保护作用,抑制细菌入侵,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5.补液疗法
根据脱水情况决定补液方法和补液量。
(二)慢性痢疾的治疗
1.抗生素疗法
常用药物和剂量同急性菌痢的治疗,但疗程要长。可采用间歇疗法,用药7~10天,休息4天,再治疗4天,休息4天,再重复4天,总疗程3~4周。也可用小檗碱或大蒜混合液灌肠治疗。但应注意长期使用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应在大便培养转阴、脓血便消失后即改用中药、维生素、微生态制剂和蒙脱石散等药物。
2.饮食疗法
慢性菌痢除抗菌治疗外,还应注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三)中毒型痢疾的治疗
1.改善微循环
可利用阿托品类药物解除血管痉挛,防止休克。用多巴胺、酚妥拉明、异丙肾上腺素等扩张血管。用冬眠药物氯丙嗪抑制血管壁上受体,使微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且有镇静、降低基础代谢作用。用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消炎、减轻脑水肿、减轻中毒症状。
2.扩容及纠酸
按输液速度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补液原则进行。
3.呼吸衰竭
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呼吸兴奋剂,危重者给予气管插管或人工呼吸。
4.减轻脑水肿
对脑型病例应及时使用脱水剂甘露醇,加地塞米松静脉推注或快速静脉滴注。
5.控制感染
及时作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在药敏结果出来以前,一般首选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静脉给药,但因此类药可能会影响幼童骨骼发育,疗程不宜过长,一般为5~7天。还常用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头孢噻肟控制感染。
6.降温
可用赖氨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降温,也可冷盐水灌肠、物理降温。
急性菌痢一般预后良好,发病后1周出现免疫力,2周左右可痊愈。少数患者可因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或因体质衰弱等因素,转变为慢性肠功能紊乱。
中毒型菌痢因诊治不及时,病死率高。极少数危重患者因脑组织损伤严重,可发生中毒性脑病,与此同时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及精神症状。
1.每天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保持肛门清洁,避免感染。
2.手的消毒 用0.2%过氧乙酸溶液泡手1分钟或1︰500洗消净泡手3分钟。
3.餐具消毒
(1)用0.2%过氧乙酸或1︰300洗消净溶液浸泡半小时。
(2)煮沸15分钟。
4.粪便消毒 用2%漂白粉2份,粪便1份,混匀2小时后见效。
5.内衣、被褥单等消毒
(1)煮沸15分钟。
(2)1︰300洗消净溶液浸泡2小时。
(3)甲醛溶液熏蒸消毒6小时以上。
(4)环氧乙烷消毒6小时以上。
6.床褥消毒 日光曝晒4~6小时或紫外线照射30分钟。
7.便器消毒
(1)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2小时。
(2)1︰300洗消净30分钟。
8.体温计消毒 用1︰300洗消净溶液或0.5%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揩干后使用。
9.按消化道隔离,护士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彻底做好终末消毒。
10.做好患者、家属的宣传预防教育工作,普及卫生常识,宣传消毒隔离常识,对允许来探视的家属进行预防知识宣传,对住院患者宣传隔离知识,不可随意离开房间,防止疾病传播。
1.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比如在传染病医院,医生办公室为“清洁区”,病房为“污染区”,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的地段是“半污染区”。医护人员进入污染区一定要穿隔离衣,走出污染区要脱隔离衣,绝对不能穿隔离衣进入医护办公室。又比如听诊器,上1/3接触医护人员的耳朵故为“清洁区”,下1/3接触患者为“污染区”,中间的部分为“半污染区”。听诊器的上1/3和下1/3绝不能碰在一起,更不能卷成一团放在口袋里,听诊器用过后应挂在病房门口的挂钩上。在传染病区工作,医护人员走路也要按照一定的路线,绝不能抄近路。只有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才能避免传染病的扩大,同时保护自己。
2.注意个人防护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个人防护,必须穿着防护服。医护人员进入病区须戴多层棉纱口罩,口罩戴上后应能罩住口、鼻和眼眶以下的大部分面积,一般以宽13cm、长16.5cm为宜,4小时更换一次口罩。进入传染病房需要穿隔离衣,戴手套、工作帽和鞋套。每次接触患者后,立即进行手的消毒和清洗。此外,不可随意用手揉眼睛、挖鼻孔,以免手上的病菌和呼吸道中的病菌乘虚而入。
3.戴防护眼镜 医护人员在进行近距离操作时,如吸痰、雾化吸入、喂饭时,应戴防护眼镜。
4.穿戴好全套隔离服装 采集如非典型肺炎等传染病标本时,采集人必须穿戴好全套隔离服装。标本采集完毕后,首先消毒手套,然后戴着手套依次脱掉帽子、眼罩、口罩、衣裤和鞋套,最后脱去手套,再用消毒巾擦拭面部和双手。采集样品必须放入无菌塑料管内,加无菌外包装后才能传送。
5.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医护办公室应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病房区和医护办公室的门窗不能对开。
6.医护人员要坚持适度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7.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8.加强营养 多食高蛋白质和富含维生素A、B、C、E的食物,比如瘦肉、豆类、鱼虾类、动物肝脏、奶油、蛋黄、菠菜、胡萝卜、柿子、柑橘等,增加机体免疫力。
9.根据需要服用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药品。
10.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服。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