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常见神经症性障碍

下面介绍一下常见的神经症,把各种症状来个大扫除。当然,你不要怕被传染,希望你们多传染一点,把里面的症状多传染几个,就地取材,然后再看看怎么来解决它,好不好?话又说回来,你想传染,还不一定能传染得上。

事实上,我们经常说某某症,只是为了医学研究和专业交流方便而已。在我的内心,是想给大家摘帽子的。但我习惯于说某某症,只是方便表达而已。医学上的诊断,我们没必要往自己身上套,只要知道自己有某种不良模式就可以了。比如可以说“我是比较严谨的一个人”,而不要说“我是一个强迫症患者”。

常见的神经症性障碍有几种。第一种叫强迫障碍,即强迫症,第二种恐怖性焦虑障碍,即恐怖症或恐惧症,第三种焦虑障碍,第四个,疑病障碍,即疑病症,第五个,神经症性抑郁症。后面的几类神经症,虽然概念不完全与强迫症吻合,但心理过程都是类似的,即:有自知力,明明知道自己想多了,但却无法摆脱。

那其他的呢?比如说适应障碍、完美性格、精神障碍恢复期等,都可以参照上述几个症状理解,因为都是不良性格导致的一个“怕”字在作怪。心理疏导治疗的主线是什么?认识性格,改造性格。

一、强迫障碍

强迫障碍的定义是什么?“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患者也知道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自我强迫”是指会控制不住地出现“怕”字,进而想顺从或排斥某些念头,或因为“怕”而做一些动作。“反强迫”就是另一种相反的想法,“没必要那么怕,没必要那么顺从或排斥,没必要那么做”。相当于,脑袋里有两个小人,一个小黑人吓唬你:“你快去洗,快去检查。如果你不检查,后果很严重,我会砍死你。”另外一个小白人就是“反强迫”,小白人说:“你为什么这么做?!无聊!人家都不检查,只有你检查;人家都不在乎,只有你在乎。”因此,小白人和小黑人在那里斗来斗去,不亦乐乎,只有你自己在那里痛苦。那么,这个小白人和小黑人都是谁派来的呢?自己。不但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而且似乎不听我们指挥。倘若一个是来自外部的,另一个是来自我们自己的,那还好一点儿,至少,我们可以集中精力去跟它搏斗。但是现在这两个都是源于自身的,自己和自己的斗争,可能才是世界上最惨烈、最痛苦的事情。所以有的人讲,“我宁可得癌症,也不愿意得强迫症”。为什么?因为“得癌症的话,周围的人还能理解我、关心我,哪怕我活个十年八年,至少还能活得稍微自在一点。得了强迫症,我自己都觉得好笑,跟人家讲,人家更不理解”。

强迫障碍,类似于生活烦恼的持久化。大家日常生活中的烦恼,相当于在“2”的位置,遇到事情会烦恼,有时即使事情过去了,还会烦两天。可能自己知道烦恼没有用,但是仍会控制不住。所以,正常心理和所谓的心理障碍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2”往下一点,下到“1.5”“1.3”,那就接近于心理障碍了。有句话叫做“优秀的人都有强迫素质”。顶级大学的学生,强迫的人相对更多一些。为什么?往往追求完美,逼自己再学好一点、再深入一点。去年,网上有个报道,说清华大学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学霸,她们把自己每天的时间计划到十分钟之内,每个时段干什么,计划得特别细,成绩确实很好。但我不知道她的计划一旦被扰乱,她是不是很痛苦。你说这跟强迫症有什么大的区别?所以,优秀的人都有强迫素质,但是过头了,可能就成强迫障碍了。爱因斯坦就特别会思考问题,他将钻牛角尖的精神用到科学上,就成了伟大的科学家。我们的意志力或者钻研精神不比爱因斯坦差,只是你用错了方向,用到怕万一上,就成了自我斗争。

根据强迫症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对其分别介绍如下。

(一)不完善恐惧

1.强迫检查

即做了事以后,总感觉做得不够好,不放心,反复检查。比如,出了门以后总感觉门没锁好,“没锁好,小偷会不会进来洗劫一空,把宝贝都拿走了?”他有的时候也想“实际上,家里也没什么东西,拿就拿吧”。但还是不放心,三遍五遍的查。我遇到一个最夸张的求助者,从早上八点出门,到十一点,仍没离开自己家那栋楼。检查一遍,离开几步,好像关好了,“万一没关好呢?”再回去检查一次。第二次离开十几步,好像关好了,“万一呢?”又检查一次,反反复复,无法自制。类似反复检查的症状还有什么呢?有的人特别怕丢东西,自己的包,座位周围,总怕落下东西,要反复地看,甚至整个房间要检查一遍,他根本没去过的角落也要查。这类症状很常见,很多学生会表现为反复检查试卷,做题目时,做到后面,总感觉前面好像没写对,或者没有涂对答案,要反复检查。检查一遍,有点放心了,刚开始往下做,“真的写对了吗?万一写错了呢?”,又要检查。他本来可以考九十分的,到最后可能五十分都考不到,因为根本做不完。

2.强迫回忆

做过事情以后,总不大放心,要反复“捋”,从前往后想,想到完全清楚、完全到位才能停下来,再开始做后面的事情。有的人对做过的事,一直能牵挂十天二十天,直到下面一个事情出现了,他有了新的担心,前面的事儿才能丢掉。回头看看,“前面的那个事,怎么那么傻,想那么多,不值得,现在这个,好像才是最糟糕的”,就这么往复循环。或者跟别人讲过话,特别是对比较重要的领导、上司讲过话之后,反复回忆,“我讲话时表情、语气……人家会不会误解我?”等。

3.穷思竭虑恐惧

总钻牛角尖,会过度思考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否则,就感觉有个事情没完成,放不下。如“为什么1+1=2,不等于3?”“人死后到哪里去了?”等。实际上,这些想法都是正常的,但过头了,就成问题了。有一个我接触了四年多的小伙子,天天在那儿思考,“为什么人会长白头发?我能不能搞个发明,不让长白头发,只长黑头发。”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好多年。

(二)不洁恐惧

这个就很常见了,就是常说的洁癖,术语叫强迫性洗涤。不洁恐惧的的特点第一表现在洗手的时间很长,一次十来分钟是很常见的,多的能洗几个小时。第二就是频率高,一天能洗几十次。我洗手一般需要五秒钟左右,打点肥皂不超过十秒钟,我一天总共也洗不了多少次,但洁癖者不行。举个例子,比如,有的人刚洗过手,坐下来要吃饭了,这时候来了一个电话,拿起手机接了一下,马上放下了。手接触过手机了,就一定要再去洗一遍,才能吃饭,要不然就吃不下去,他会推测种种“万一”。可以想象,他一天要洗多少次手?有的人会反复洗衣服,洗一遍不行,要洗两三遍。有的人走路总怕踩到脏东西,小心翼翼,而且要不断地回头检查,看有没有踩到脏东西。还有的人表现为每天要洗头,甚至一天要洗两三次。我咨询过一个女士,她每次上卫生间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怕自己的头发蹭到卫生间的门上。如果哪天从卫生间出来,不是特别留意,就会怀疑“可能头发碰到门框了”。实际上,以她如此谨慎的习惯,不可能碰到,但她这么一怀疑,立刻心里就不舒服了,“肯定碰到了!”,马上就要回家洗头。有的特别爱干净,从外面回来一定要换衣服,换睡衣,要不然凳子、沙发不敢坐,床更不敢坐。洁癖很常见,我们疏导班里几乎每次都有。

(三)注意力相关恐惧

1.注意力不集中恐惧

这个很多见,小D的困惑也和这个有关。比如,总希望自己能百分之百的投入学习、投入生活,总在寻觅“最佳状态”,结果,你想投入百分之百,最后只能投入百分之二三十,距离你理想的状态越来越远。你倘若能接受百分之六七十,那反而偶尔能接近百分之百。物极必反啊!

2.余光恐惧

比如说我现在要跟小A讲话,那我目光的注意力就应该集中在小A身上。但是,我们两个眼的左右视角加起来至少有两百多度,我虽然看着小A,但我眼睛余光里的东西都能关注到。有的人就为此纠结了:我跟小A讲话,那我注意力就应该在他身上,就不能去关注余光里的东西。如果看着小A,去关注小C了,这对小A不是很不尊重吗?“这可不行,太糟糕了,那样就完蛋了”。越不想关注,越关注。他一方面看着小A,另一方面又控制不住去关注余光里的东西,他越想把注意力拉到小A这边来,注意力就越不受控制,越往余光里跑,非常痛苦。最后,表现得就像社交恐怖症一样,不敢和人交往,一和人交往就关注余光里的东西。到后来泛化成什么呢?不但不敢和人交往,可能连电视都不敢看了。看着电视,会关注台标或者旁边不相关的东西,就看不下去了。余光恐惧和一部分社交恐惧有很多症状是交叉的,因此,也没有严格的界限。还有一类余光恐惧是特别怕自己余光关注异性的敏感部位,如胸部、裆部,怕别人评价自己“好色,流氓”,有人称之为“色目恐惧”。其实,关注异性敏感部位是一种本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也是人类繁衍的需要。与人交往,眼光很容易就会扫到那些敏感部位,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否则,为了避免看到异性的敏感部位,走到大街上,大家看到异性,脸就转到一边,坚决不看。大家可以想象,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街景。那些穿着漂亮、打扮性感的女孩子,她穿得漂亮,不就是给别人看的嘛!不就是求羡慕、求肯定嘛!难道是给自己看的?回头率越高,人家会越高兴,而不会说别人色。否则,别人见到她,就像见到鬼一样,纷纷扭头转向,她会感觉如何?恐怕只能自我怀疑甚至崩溃了——难道我长得这么影响大家心情?所以,看异性敏感部位不是问题,认为看了不好或看了人家都会反感才是问题。实际上,越怕看,余光往往会偷看,你的纠结反而容易给人一种别扭和猥琐感。与其如此,不如大大方方地看。

3.口水恐惧

和呼吸恐惧类似,越关注喉咙,咽喉就会出口水。我曾疏导过四五个口水恐惧的,我给他们疏导的时候,我也会关注自己的咽部,口水就会增多,但我无所谓,几秒钟就过去了,过去就算了。而那些强迫的朋友呢?就怕自己关注,怕出口水,结果,越不让关注,越关注,越怕出口水,口水就出得越多。而且,他们还特别怕别人看到自己咽口水,怕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比如认为自己不正经之类的。我曾疏导过一个女孩子,就是口水恐惧。她每天包里要装一大包纸,出了口水就吐到纸上。她怕出口水,结果越关注就越出,出来了以后她感觉老吞咽口水不好,所以口水一出来,她就拿个纸把它擦了。后来,有一天终于受不了了。怎么回事呢?她开学没多久,班级有个活动,为便于互相熟悉,让男女生两两搭档表演节目。越快轮到她的时候,她越紧张。到最后,她前面的一对快表演完的时候,她就受不了了,哭着跑出来了。老师吓一跳,问怎么回事,她说“我紧张得不行了”,老师就让她来做心理咨询了。实际上她是怕“我在众人面前不断地出口水、咽口水,人家会怎么看我?”她觉得咽口水,会被别人看到,而且会影响到别人。还有一个担心是“自己老关注它,注意力总是移不开,这样如何去做其他事?这样可不行”。看来,很多症状与“他人评价”和“注意力被打扰”有关。

4.不道德观念恐惧

这个往往和“ 表象恐惧” 同时出现,即总怕自己出现某些不道德的念头,越不让出现,出现得越频繁。什么叫表象?就是头脑里冒出的或想象的某些画面。小D就是这类的典型代表。我还遇到过一个男孩,他每次大便的时候,脑子里总会冒出“爸爸的光头在蹲坑里,我拉在爸爸头上”的画面。因此,每次上厕所都极其难受。我还疏导过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从十三四岁开始,对异性有性幻想。开始时,脑子里冒出和男明星拥抱、接吻等念头。她就感觉到,“太脏了,怎么有这么糟糕的念头”。在青春期,有这种念头是非常正常的,但她给它贴上了“糟糕、丢人”的标签。后来,这些念头扩展到她表哥,难以接受。再后来,她最恐惧的画面出现了——她跟爸爸在一起的性画面,“这是乱伦啊,怎么能有这种念头呢?”她本来成绩非常好,后来就退学了,因为,在学习时也会冒出这些念头。这就是一种不道德观念恐惧。其实,冒出任何念头都没关系,你认为它是问题,它才是问题。

5.呼吸恐惧

又称为“呼吸强迫”。如果不去关注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是很自然的过程,但有人却会控制不住地关注自己是如何呼吸的,而且特别排斥这种关注感,导致注意力被分成了两半,一半做事,另一半是关注与排斥的纠结。于是,呼吸强迫就出现了。其核心还是怕自己注意力被干扰,和注意力不集中恐惧非常类似。

6.噪声恐惧

这个也比较常见,跟睡眠或者注意力有关。小D有点这种情况。为什么他换到右边,不坐中间了?因为坐中间的时候,摄像机在旁边,他就受干扰了。最常见的是,有的人睡觉,旁边放个钟,表针走动很小的声音,他都受不了,非要把钟拿到外面去不可,或者把电池拔掉,停了,才能睡得着。或者是充电器上微弱的光他也受不了。有的人,即使外面打雷,也不影响睡眠。因此,噪声不在外部,在我们心里。问题不在声音、摄像机、血腥画面甚至导弹等外部的东西,而在于我们自己的内部。很多时候,我们内部是矛盾的、冲突的,只不过在外部找一个“显示器”显示出来而已。所以,怕狂犬病的要跟狗道歉,是不是?狗惹你了?狗咬你了?那你为什么对狗仇恨呢?好像有点不公平。

7.阅读恐惧

比如我在看一本书,我就要逼自己完全投入、放松地看,跟小D有点类似。这样的话,他就会一边看书,一边监控自己能不能看得很顺畅,那就开始冲突了。越紧张,监控部分的注意力就越多,用于看书的那一部分注意力就越少,持续焦虑下去,就没法看了。

(四)吉凶相关恐惧

1.强迫性仪式

比如,放一个东西,只能放在某个位置,或者只能正着摆,不能斜着摆;出门只能先迈左脚,后迈右脚。有一天出门的时候,不小心忘了先迈哪只脚了,退回去,再重新来一次。会感觉“如果我迈错了,就不太好,或者可能会倒霉、不吉利”等。有的人摆东西必须要整齐,比如拖鞋必须对齐。一般人上床,拖鞋随便一踢就好了,但有的人就一定要对齐,没对齐的话,就睡不着,一定要起来摆一次才行。我咨询过一个北方来的小伙子,那时候他才上初二,十三岁。走到街上,对面一个人与他擦肩而过,不小心碰了他一下。这个很正常,一般人不会介意,他不行。他一定要转身,冲到人家前面,也不敢直接冲撞人家,而是回头不经意似的“蹭一下”,这样才舒服。为什么?他就感觉:“是那个人主动碰的我,而不是我主动碰的他,这样的话,就可能会把他身上的霉运传到我身上,所以一定要还回去,要不然就要倒霉了……”

2.吉凶恐惧

上面那个要“回蹭”的小伙子,看起来是强迫性的仪式,其实更多的是吉凶恐惧。我原来还接待过一个小伙子,他认为“4”这个数字不吉利,下课了,一定要把书翻到第6页或第8页才行,不能放在第4页,要不然出去会难受。这两年比较常见的一部分“洁癖”者,反复洗手,她们并不是真的怕脏,洗手只是她们用来象征性地对抗“不吉利”的一种手段而已。一旦认为碰到什么不吉利的东西,就要反复洗手,洗到足够的时间或遍数才能放松,感觉好像能把不吉利洗去一样。实际上,很多强迫症状是有交叉的,很难截然分开。

去年集体疏导班上有个小伙子,三十出头,因为担心不吉利,纠结了很多年。他戴了一个玉佛,是用来保佑自己的。事情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感觉自己家新买的电动车不吉利,结果就把电动车贱卖了。卖了,不接触,不就完事了吗?后来,发觉电瓶车卖了,但是车子的充电器没卖,所以,那个充电器他连碰都不敢碰,更不敢用它充电。否则,岂不把不吉利传染到新电瓶、车子上了?后来,他过来参加疏导班,我问他“现在还有没有怕的了”,他说没有了。我说“真的吗,没有了,你还来干吗呢?”他说:“家里还有一个充电器,有点害怕”。因为他对心理疗法了解很多,认知行为、森田疗法很精通,疏导疗法也熟悉,我就告诉他:“光喊口号没有用,你来参加疏导班七天,一定要实践、挑战,要不然白来一趟。赶紧让你老婆把充电器快递过来,这样,大家可以一起帮你锻炼。”他信心满满地说:“不用了,黄老师,我回去肯定敢接触了,不怕了,经过这次系统疏导,回去以后,就没有问题了。”但我感觉他在逃避。我从第三天问出他最怕的东西,就开始催他,让他把充电器寄过来,他一直说:“黄老师,我好了,没问题,你放心”。我说:“不行,我不放心,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你把那充电器寄过来,就放在你桌子底下,每天踢来踢去,锻炼一下”。后来几天,我一直鼓励他,但他一直找理由逃避。他回去之后,跟我一直还有联系,但是我感觉他这个充电器恐惧还是没有解决。道理他都知道,他给别人疏导都没有问题,但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他如果只是一个充电器的问题,就很简单,扔了就解决了。其实不然,充电器只是他内心问题的一个“外显物”“象征物”,或者心理问题的“附着物”“投注点”。有树根在,摘了一个树叶,一定会有新树叶长出来。把充电器扔了,他一定会找一个其他东西担心、纠结。所以,一定要通过这种“象征物”来锻炼、挑战,让他体验到由“黑”到“白”的过程,相当于翻过横亘在自己面前的这座高山,而不是绕开走。否则,下次遇到高山,你还是过不去。一定要有这个体验,实践中的体验是进步的基础。你不翻山,而是绕开了,也许你能舒服几个月,但是一定会有一座新的大山再次挡在你的面前。

3.死人恐惧

和“吉凶恐惧”很难截然分开。有人对死人的东西特别害怕,比如黑纱、白花、骨灰盒等。我原来接待过一个69岁的老奶奶,她对死人很恐惧。她们村上某个人什么时间死的,她记得清清楚楚。她一般记阴历,比如阴历五月二十一死的,那到了五月二十一这天,她什么都不能做。如果这个时候干活,比如洗锅、煮饭,她就感觉会把死人那种不吉利全都沾到锅上,或煮到饭里。她四十多岁出现症状,二十多年来,周围死的人多了,她记的忌日也多了,最后几乎什么活也不敢干了。还有,如果那个死者叫张三,她就不敢看到“张”和“三”这两个字,一旦不小心看到了,就感到非常不吉利,即使正在走路,也要停下来,马上在心里默念“***,***”(两位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三遍,念完了,才能继续走路。对吉利不吉利的顾虑,大家都会有一点,但是她这个就过头了。后来,我陪她去过殡仪馆进行挑战和锻炼。

(五)意向类恐惧

这类恐惧以强迫性意向为主,即怕自己失控,做出不道德或不合法的行为。

1.失控恐惧

小B抱着孩子在阳台上,怕突然控制不住自己,手一松,把小孩子摔下去,那可是十楼啊。或者站在马路边,控制不住,往汽车上撞怎么办?恐高的人,有一部分是站在高处,怕“万一”控制不住自己,腿一抬,不就下去了吗?不就万劫不复了吗?我碰到过一个求助者,看电视上报道一则新闻,说一个人精神病发作,把自己儿子砍死了,从此他开始爆发强烈的强迫症状。他有一个很宝贝的女儿,他就想“我会不会也控制不住自己,晚上拿菜刀把睡着的女儿砍死”,这样就太糟糕了。症状持续两三年,非常痛苦。一则电视新闻,就把他的症状勾出来了。电视新闻就是导火索,根源在于他的性格问题。有的人会担心自己说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话或做出不合时宜的动作,比如会不会说出与性有关的话、喊反动口号或当众脱裤子等。

2.锐器恐惧

有的人怕看到剪刀、菜刀之类的尖锐工具,一定要把它藏起来,放到看不见的地方。为什么?他怕“万一”自己控制不住,拿刀戳自己或砍别人怎么办?

3.犯罪恐惧

怕自己控制不住去犯罪,比如怕自己抢劫、杀人或者强奸别人之类的。我曾接待过一个求助者,他有一个非常好的哥们,有个女儿大概十一二岁,他就怕自己控制不住去强奸哥们的女儿,“那简直还是人吗?”。所以,他就逃避,不到那哥们家里去,但躲也不行,脑子里仍会冒出这类念头。

4.受嫌疑恐惧

就是别人丢了东西,不是自己偷的,但却怕人家怀疑自己,紧张的时候,甚至搞不清是不是自己偷的。有些极端的案例,网络上也曾有报道。比如,最近某地发生了一个重大命案,有的人不自信,就想“是不是我干的?万一是我干的呢?会不会是我晚上梦游起来干的呢?”于是,极为紧张,就会打电话给警察,说“那个事是我干的”。后来发现,人证、物证、时间、地点全都不沾边。小C有点类似吧?你无事生非,不断打110,这叫扰乱公共秩序,消耗公共资源。110是用来办案的,不是用来被你骚扰的,你应该给110道歉。

5.同性恋恐惧

某个人自己是异性恋,本身没有问题。可能对同性恋有偏见,一听说有人是同性恋,他就很害怕,“我会不会是同性恋呢?如果是,那就太糟糕了!那简直是大不孝!”本来对异性很有好感的,一紧张,这种好感似乎也减弱了。见到同性,本来没什么感觉的,一紧张,突然觉得好像真的有一点异样的感觉。越担心,越怀疑自己同性恋。其实,现在同性恋也不是疾病了,“好基友、基情四射”等词语,讲的不就是同性之间的关系嘛。

(六)失眠恐惧

表现为过度怕失眠。睡眠本来是个放松的过程,不过分关注的话,到时间自然就睡着了。如果太在意,就会把本来自然的过程破坏了。刚开始,感觉“失眠不好,最好能有个高质量的睡眠,最好能快点入睡”等,一旦有一天,失眠了,他就不能接受,导致“越想睡好,越睡不好”。到最后,睡眠似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甚至都不知道怎么睡觉了。慢慢地,会夸大失眠的后果,觉得“失眠太可怕了。失眠的话,第二天学习效率低了,考试成绩就差了,高考就考不上大学了,考不上大学就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娶不到老婆,娶不到老婆,那我这辈子就完蛋了,如何对得起父母……”或者“这么失眠的话,身体就可能衰竭,一辈子都如此的话,那真是生不如死……”都是悲观推测,推测到后来就是“完蛋了,不得了了”,没法接受。虚构、想象很多后果,把自己吓趴下了。

二、恐怖性焦虑障碍

又称为恐怖症,是一种对某些特殊处境或与人交往时产生不合情理的强烈的恐惧或内心不安的体验,从而出现不必要的神经反应的神经症。

恐怖症比较常见。其实,恐怖症跟强迫症没有严格的界限。比如艾滋病恐怖,它叫恐怖症还是强迫症?比如“洁癖”,是强迫症还是恐怖症?很难区分。如果非要区分的话,恐怖症一般有回避反应。比如,为什么叫社交恐惧,而不叫社交强迫?因为他会逃避一些人、一些场合。所以,鲁教授以往写的书,多数是将强迫症和恐怖症合在一起谈的。

恐怖症分三种,社交恐怖症、场所恐怖症和简单恐怖症,分别介绍如下。

(一)社交恐怖症

1.赤面恐怖

特别怕自己脸红。我的心理疏导群里有一个女孩,长得很漂亮,她在其他方面都没有问题,但就是脸红解决不了。跟人一讲话,“唰”的一下,脸就红了。实际上,很多人讲话脸都红,只是人家不太在意而已,或者在意一下,过几秒钟就慢慢缓解了。但脸红已经成为她的一个焦点了,持续的关注脸红,希望不红,结果越关注越红。跟人家讲二十分钟话,能红二十分钟,怎么也放松不下来,怎么也无法不关注,结果只能是能逃就逃,能躲就躲。实际上,“红就红呗”,过两分钟它可能慢慢就不红了。她内心的要求是:“不能红,红了多丢人啊!人家会怎么说我啊!人家会不会误会我,认为我对他有意思?那算什么人啊!”。实际上,女孩子有时候脸红,男孩子更喜欢。我跟她讲:“脸红是你的优点而不是缺点”,没用。她认为就是缺点,而且不可饶恕,就是放不下。

2.对视恐怖

跟别人交往的时候,不敢目光交流,或者看人家一两秒钟,就不敢看了,目光马上就游离了,飘开了,似乎怕对方看出自己的内心冲突或什么见不得人的想法。不过,话说回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交流确实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我们在学校经常做对视练习,让两个人对视一分钟,什么话都不讲。初次练习,很难有人坚持下来,经常会笑场,目光都会飘。对视恐怖可能跟小时候对权威的恐惧有关。

3.表情恐惧

怕在众人面前表情失控,比如,该严肃的时候却哈哈笑起来了。有一次在一个比较庄严的仪式上,一个学生在宣读自己的申请书的时候,却笑起来了,旁边人就觉得好奇怪,但我知道,他是因为太紧张了。这个与失控恐惧有交叉。

4.异性恐惧

怕跟异性在一起,与异性接触时,会手足无措,逃避居多。

5.口吃恐惧

越怕自己口吃,越口吃。有的从四五岁就开始口吃,几乎形成一种习惯了。实际上,不管几岁开始口吃,内心还是一个“怕”字作怪。他对口吃很害怕,对口吃产生的负面结果,特别是别人怎么评价他,太过在乎。

6.书写恐惧

小B就是典型的代表,不多介绍了。

7.聚餐恐惧

大家坐在一个圆桌,不知道该说什么话,不知道表情该怎么“摆”,不知道该看谁,怕别人看到自己的窘迫,评价自己不好。因此,常常逃避。

8.会议发言恐怖

在公共场合发言,每个人多少都有一点恐惧,我也有,但经过这么多年的练习,现在还不错。我待在鲁教授门诊上好几年,碰到过两个江苏省省级机关的处级干部,他们开会经常发言,但却有会议发言恐怖。比如,他第二天要发言,头一天晚上就开始睡不着觉了。到了会场,快轮到他发言了,就心跳加快,想从会场逃走,但又无法逃避,不得不硬着头皮坚持。其实,他们都是对他人评价过于在意了。“他人评价”,这是将来我们提高心理素质的一个很好的视角,后面会专门讲。

9.体像障碍

又叫躯体变形障碍,即总感觉自己长得不好。比如,“我的鼻梁不够挺,我的眼睛不好看,我的腿太粗”等。到了青春期,青少年都会对自己的长相、身材比较关注,不少人会觉得自己太胖了、腿太粗了、屁股太大了等,大家都喜欢苗条、喜欢帅嘛,可以理解。但如果过分在意自己的长相,长期困扰,逃避与人交往,严重影响生活了,就成障碍了。因此,很多人会要求整形。但因为这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长相本身的问题,因此,往往会越整越不满意。比如,他说鼻梁不够“挺”,医生给他垫起来,过了几个月,他觉得还不如原来的,要求再取掉。不但自己痛苦,也折腾医生。所以,有的整形科专门有量表筛查,以排除你的心理问题。我在鲁教授门诊上遇到过一个小伙子,一米七八,很帅,他是“空少”,即空中乘务员。他们都是经过层层遴选才出来的,可以说,在外貌上属于“精品”了,但他就是对自己身材不满意。一般的求助者有的是对鼻子不满意,或者对嘴巴不满意,或者是对头型不满意,但他是对整个身材都不满意。

(二)场所恐怖

顾名思义,就是对某个地方紧张。比如,恐高者,到高处以后,条件反射一样,会控制不住地紧张。还有一种情况是怕控制不住自己会跳下去。有的人有广场恐惧,一个人不敢去空旷的广场,一到那个地方就感到极度的恐惧。有的人密室恐惧,比如说在电梯里,极端恐惧。我曾见过一个公司老总,他的办公室在十五楼,他连从一楼到二楼的电梯都不敢坐,害怕。怎么办呢?每天爬楼。原来年轻的时候还爬得动,现在五十多岁了,爬不动了,只好来咨询。实际上,这类场所恐惧,多数是怕万一发生什么意外状况,无处可逃,或者没有人救自己,生命会受到威胁。说白了,怕死。

(三)简单恐怖症

比如有的人特别怕蛇、怕老鼠,这个很常见。有一次我讲心理学的课,课后有一个学生问我:“黄老师,我特别怕癞蛤蟆,算不算恐怖症?”我说:“你家是养癞蛤蟆的吗?”她说:“不是”,我说“那就不算”。为什么?她虽然有点害怕,但是对日常生活没太大影响。癞蛤蟆,平时能见到几次呢?有的怕密集物,看到一团蚂蚁、毛毛虫之类的,就毛骨悚然。我们学校有一个女生,一看到煮熟的米饭,就发蒙。为什么?她看那些大米横的竖的密密麻麻,就极为恐惧。不过,这类恐惧容易练习,好实践,不难克服。

黑暗恐怖也属于简单恐怖症,现在这类问题还是挺多的。我们这里五个人,就有两个怕鬼的。怕鬼的我倒是辅导过几个,到时候可以挑战一下。

1.传染病恐惧

怕自己被传染乙肝、丙肝等疾病。因此,有这类嫌疑的病人接触过的地方,一律逃避。人家坐过的凳子,不敢坐,甚至人家碰过的墙,他也要做个记号,躲得远远的。医院就更不用说了,不到万不得已,是绝对不会去的。

2.艾滋病恐怖

这类现在很多见。怕自己身上有个出血点,不小心碰到艾滋病患者,会不会被传染?实际上,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他一个也没有,但就是害怕。有的人有过一次不洁性行为,从此怕传染艾滋病,做了多次检查,也无法打消其被传染的疑虑。后面我会专门讲这类案例。

3.狂犬病恐怖

比如被小猫舔了一下,不得了了。或者是十年前被小狗舔了一下,原来不了解,现在上网一查,狂犬病发作,很快就死了,而且无药可救,就极为恐惧,进而出现躲避狗、猫等行为。

4.性功能恐惧

本身性功能没有问题,但就担心自己的性功能有问题。因此,容易焦虑。心身一体,往往是越怕什么越来什么,一焦虑,性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就会出现阳痿、早泄之类的问题。实际上,慢慢放松了,这些都不是问题。其中,仍是完美性格在作怪。有的人总希望自己次次都行,或者想何时勃起就何时勃起,把自己当做机器要求了,这标准不也太高了嘛!

5.尿意频繁恐怖

睡觉前要多次上厕所,实际上根本没有多少小便。上床五分钟没睡着,重去一次厕所,又过五分钟没睡着,再去一次。一方面是焦虑,导致尿道括约肌的“靶器官效应”,容易引起尿意频繁,好像再不上厕所,就憋不住了,实际上没有多少尿量;另一方面,有的人对睡眠太关注,总觉得我躺下来十分钟了,应该有一点小便了,还是排出来放心,防止因为这多出的十分钟尿量而影响睡眠。

6.排尿恐惧

小A曾有过这个症状,即旁边有人就尿不出来,俗称尿吃。

7.血压升高恐惧

有的人怕量血压。我有一个同事,他平常血压挺好的,每次一去量血压,高压能跑到180mmHg以上,我们称之为“白大褂效应”,即看见穿白大褂的,血压瞬间就上来了,条件反射。

我四年前接触过一个求助者,三十多岁,工作挺辛苦的。他的一个朋友因为冠心病住院后,他开始对血压特别关注。本身血压没问题,但自从关注后,每次量血压都高。实际上,他知道是自己焦虑引起的,但对这种“关注→血压升高→更关注”的不良循环束手无策,怎么也刹不住车。经过疏导后,慢慢放松了,现在还不错。在鲁教授门诊上我还遇到过一个小伙子,二十岁,强迫思维。鲁教授原来有一个简易血压计,每次一量,他都高,低压都在90mmHg以上,高压没问题。高血压持续了两年多,后来强迫思维慢慢弱了,放松了,血压也就恢复正常了。焦虑是一种内心的防御,血压的升高也是有意义的。如果一只狗来追你,你撒腿就跑,这时候你血压一定是高的,血压不高,你跑不快。但我们往往是外面没有狗,但自己内心想象出一只狗,狂追自己,你说血压能不高吗?

三、焦虑障碍

焦虑和恐怖都可以用“怕”字来概括。但两者的区别是什么?恐怖是有对象的,比如有条狗冲过来了,你会很害怕,这就是恐怖。恐怖一般有明确的对象,而且时间点多数在“当下”。而焦虑呢?没有明确对象。比如,有的人会莫名其妙的惶惶不安,总怕会发生什么倒霉的事。你问他焦虑什么事?他也说不清楚,而且时间一般是指向将来的。焦虑往往并不是由现实因素引起的,或者紧张程度与现实情况不相符。

焦虑障碍有两种。一种是慢性焦虑,一种是急性焦虑。慢性焦虑也叫广泛性焦虑,急性焦虑也叫惊恐发作。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我们每个人都有淡淡的焦虑,这是正常的(图6)。

图6 不同的焦虑状态示意图

1.广泛性焦虑

求助者无原因的长时间持续性紧张,放松不下来,是比正常焦虑高一个层次的持续不安。你问他“你遇到什么事了吗?”“没事啊,一切都很好,但我怎么才能不焦虑呢?”他不清楚原因,甚至部分焦虑症表现为“为了不焦虑而焦虑,为了放松而焦虑”。这样,会导致焦虑的持续。一个人想放松,一定放松不下来。比如,帮你量个心率,要求你不能有任何紧张,否则,就有极其严重的惩罚。这时,你肯定放松不下来。广泛性焦虑就是这样,越想放松,越放松不下来。在后边我会介绍一个广泛性焦虑案例,在疏导前症状很严重,现在非常好。

2.惊恐发作

焦虑发作呈间歇性,但焦虑发作时,焦虑程度比广泛性焦虑强烈得多,过一阵儿后,恢复平常。但平时会有期待性焦虑,即担心下次再次发作。惊恐发作都是自我不良暗示的结果,比如内心有点慌,就紧张,越紧张越慌,不良循环(正反馈)开始,最后甚至导致呼吸衰竭感,心率极快,心脏几乎感觉要跳出来了,部分有濒临死亡感。每次发作一般不超过一个小时,但这几十分钟是非常难受的。因此,患者常会打120,紧急送往医院。实际上,送不送医院并不重要,只要到了救护车上,就会缓解很多。到医院后,有的急诊科医生很有经验,一针镇静剂注射下去,好了。实际上,注射生理盐水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这一系列的病和愈的过程都是心理暗示的结果。我的一个老师接过一个案例。一位老先生,六十多岁,惊恐发作让他痛苦不堪。为了减少恐惧,他就在南京一个三甲医院旁边租了一间房子。他也不做什么治疗,每次,感觉快要发作了,他就马上下楼,跑到急诊室的椅子上坐着,过一会就好了。他感觉“医院很安全,即使发作也死不了,在医院里,肯定会有人救我”。这虽然是一种逃避行为,但也算是一个权宜之计。

当然,焦虑还有很多症状,如头晕、心悸、胸闷、口渴、尿频、尿急、震颤、运动性不安、失眠等。

我前几天参加了一个心理培训班,有三四十个学员,都是搞心理学的。我当众讲述了一个案例,其中,有一段故事情节有些令人恐怖。我讲完后,过了两个多小时,有一位女学员说“黄老师讲这个事情,弄得我两个小时了都还没放松下来”。我讲的故事一下子把她的焦虑给激起来了。如果你要她回忆的话,可能她以往某个经历,甚至是不记得的经历,跟我讲的东西对上了。这并不是实际威胁所引起的,但会莫名不安。

四、疑病障碍

神经症里面还有一类疾病,叫躯体形式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担心自己患有严重躯体疾病。其中,主要有两类,一类叫疑病障碍,即疑病症,另一类叫躯体化障碍。

1.疑病症

一个人总怀疑自己某一两个部位有严重问题,做各种检查,证明没有问题,每次检查后也能轻松一阵子,但过一段时间,这种不适感卷土重来,又开始担心了:“是不是上次没检查出来?或者上次还没有毛病,过了这一段时间,大病开始萌芽了?会不会是癌症早期?有没有可能癌细胞数量已经由0到1了?”所以,再次去检查。

2.躯体化障碍

在不同时间段,会担心不同器官或部位生病,不像疑病症,一直纠结于某一两个部位或器官。比如,这三五个月怀疑肝有问题,做各种检查,排除了肝病可能,放心了。可还没放松几天呢,心脏感觉不舒服,开始怀疑是不是心脏病,检查之后,暂时又放下了。又过一段时间,腰疼,是不是肾有什么问题。奇怪的是,他不会想小病,比如胃炎、肺炎之类的。小病对他来讲,冲击力似乎还不够。要整,就整严重的,比如癌症、冠心病、肾衰竭早期之类的。所以,一旦我们内心出现问题,就一定要在自己身上或者外面找个东西让自己恐惧,似乎这样才能“满足”,焦虑感才“够味”!

还有一种叫 未分型躯体形式障碍 ,不是这边不舒服就是那边不舒服,实际上没有任何器质性疾病。可能潜意识中希望通过这种躯体化症状,得到别人的关注。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心身反应,即心理引起的生理反应,是内心的冲突无法解决,进而以症状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已。

小B:“我老公叫我找一个不要写字的工作。”

那是逃避,就算卖服装,你开收据不是也要写字嘛!逃避是个无底洞,逃避肯定是行不通的。

小E:我问一下,强迫症是不是全部都有纠结和恐惧?

当然。纠结就是强迫和反强迫的斗争,恐惧就是“怕万一”,或者“怕不完美”。

小E:再问一个,像牛顿那样,看到苹果掉下来,就想:为什么不往天上掉,要往地下掉?他这种想法,有什么病吗?

这个跟强迫性穷思竭虑没有严格界限,但是他这个可能更现实一点,和他的研究有关,钻研下去,成就了大业。

小E:像北大清华的学生,多少都有点强迫,做事认真,他们可能纠结少些。不像我们,一方面想检查,另一方面又想不应该检查。

我接着小E的话讲了。是不是心理障碍,主要看两个因素。第一,看自我感觉是否痛苦?第二,看对你日常生活影响的大小。我认识一个女士,她每天要把家中里里外外整理一番,要花将近一两个小时。整理的时候,她也没觉得不好,完成之后,她感觉很整洁,很舒服。这个是强迫症吗?不是。为什么?就这个行为来说,她内心没有冲突。就怕你一方面在做,另一方面又在想“人家怎么不这样,我却天天这样,累死了”,内心充满了冲突。第二个因素,是看对你日常生活影响的大小。如果她每天有空整理一两个小时,照常上班、生活,影响不大,那就没问题。再如,一个人每天偶尔有点焦虑,心里不舒服,是焦虑症吗?不是,很正常。但如果他每天焦虑三五个小时,或者情绪低落,对他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造成影响了,那就过了,那就需要调整了。如果你感觉影响不大,或者对生活没什么影响,那就继续保持你的习惯。有的人喜欢干净整洁,那你说他错了吗?他强迫了吗?

比如说,我在讲课,小C遇到不放心的,马上就想问,不问就不放心,就听不下去课了,这就过头了,就成问题了。一个成熟的人要能够耐受很多不确定性,因为很多问题可能没有标准答案。我们的性格过头了,才会想尽快、立刻找出答案。

小A:“是不是也有生理性的突然惊恐?”

生理性的不适很常见,但到了惊恐的程度,更多的是一种暗示,属心理性的。

小A:“大一的时候,我发作过一次。有一次,我肚子痛,在网上搜各种列举的症状,在网上看到,北京一个大学生得了直肠癌,我越跟自己对照,越像,就出现了这种惊恐发作的症状。当时肚子特别痛,痛得连呼吸都困难,就让我爸带我去医院,去了医院之后,马上就好了。”

你这个不一定是惊恐发作,可以叫恐惧发作,高度恐惧下,整个人腿都软了。

小A:“那时候感觉呼吸很困难,我爸都被吓到了,就这一次。”

小C: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不怎么怕鬼了,但没人在旁边就是睡不着,可能是多年的习惯。

这个可能要做深入的分析。也许你怕的不是鬼,而是怕某种关系的缺失。 lk9q0GFN9l/tJ21/GC3yJE6HNu9ZtqEQ3grQWOIdX6IJ9PLaagpJcGuIyi10HJA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