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脑卒中作为一种慢性生活方式疾病,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对脑卒中患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是促使脑卒中患者和高危人群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重要渠道。
改变生活方式对控制脑卒中至关重要(表2-1)。研究估计,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防止80%的冠心病、90%的2型(即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55%的高血压和1/3的肿瘤。轻度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均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得到控制。
表2-1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与常见慢性病的关系
脑卒中患者如不改变原有生活方式,不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则原有疾病很难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医务人员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向群众进行医疗卫生知识的宣传,帮助脑卒中患者及高危人员及早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脑卒中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①让人们了解脑血管病的严重危害,引起足够的重视,主动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②宣传脑血管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并知道如何预防;③让人们了解脑卒中的主要症状,以及应该如何应对。
脑卒中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指导脑卒中患者和高危人群了解自己的血压有高血压病史的人应该经常测量血压,以便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服药效果,以及是否需要调整药物或剂量等。无高血压病史的中年人和小于35岁但有高血压家族史者,也应该每半年至1年测量血压1次。一旦确诊为高血压后,应立即开始非药物生活调理或药物治疗,并要持之以恒。
2.指导脑卒中患者和高危人群定期体检 40岁以上的人定期体检是非常必要的保健措施。一般每年检查1次为宜。可了解自己的心脏功能有无异常,特别是有无房颤或缺血性改变。同时也应检测血糖(包括餐后血糖或糖耐量检测)和血脂水平,发现异常后应立即积极治疗。
3.指导脑卒中患者和高危人群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体力活动过少、休息时间不规律、膳食营养成分摄入不合理、吸烟和大量饮酒等。要教育人们注意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活动,注意劳逸结合。多吃一些含纤维素较高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谷、薯、豆类等,少吃盐和高脂饮食。下决心彻底戒烟,否则不但害己,而且影响他人的健康。饮酒要适度,不能过量。
4.指导脑卒中患者和高危人群了解以下脑卒中预警症状 如果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要获得良好的预后,首先应识别脑卒中的发生。数据显示公众对卒中预警征象的相关知识仍然十分匮乏。
2004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为帮助公众快速识别脑卒中并实施院前急救,设计并提出了“FAST”宣传活动,直至今日仍然在全世界流行。
“FAST口诀”作为判断脑卒中的预警信号,用通俗的中文来表达即“面瘫/口角歪斜(Face),肢体无力(Arm),言语不清(Speech),迅速求助(Time)”。
在2008年之前,脑卒中5个“突然”的预警征象在公众教育活动中被广泛应用。88%的脑卒中与TIA患者会表现出面部及肢体无力,以及言语困难等一个或多个症状。一项研究表明,首次接受脑卒中教育的对象,100%仍可在3个月后记住面瘫和言语不清是脑卒中的预警征象,98%的受教育对象能够回忆起肢体无力或麻木。但不管上述结果如何,有效的公众教育仍需要不停地重复才能产生持续的影响。
(1)突然的颜面部、肢体的麻木或无力,尤其是在身体的一侧。
(2)突然不能说出物体的名称,说话或理解困难;或视物成双。
(3)突然单眼或双眼视物不清。
(4)突然行走不稳,头晕,伴有恶心、呕吐,肢体失去平衡或不协调。
(5)突然不明原因的出现没有经历过的严重头痛,可有恶心、呕吐。
以上症状的持续时间可能短到几秒钟。但不论时间长短,只要发生以上症状,就应及时就医,甚至通过120进行紧急救治。
1.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
(1)应该定期测量血压:建议高血压者应该积极改进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Ⅰ类证据,A级建议),建议目标值是120/80mmHg。
(2)定期测量血糖:推荐改进生活方式,并进行个体化治疗,如同时存在其他高危因素时应该强化治疗。
(3)定期测量血胆固醇:高者予以改变生活方式或他汀类药物治疗。
(4)戒烟、避免大量饮酒;建议低盐、低饱和脂肪酸饮食,多进食水果、蔬菜及富含纤维素食物;BMI指数高者应减肥;不推荐抗氧化维生素补充;不建议激素替代疗法。
2.抗栓治疗
(1)建议>45岁的没有脑出血风险且胃肠耐受性好的女性患者,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但是其作用有限(Ⅰ类证据,A级建议),且在男性不能降低脑梗风险。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以外的抗血小板药物。
(2)瓣膜性心房颤动中高危(CHA 2 DS 2 -VAS C 评分≥2)且出血性并发症风险较低的患者,推荐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国家标准化比值INR目标值范围2~3;ⅠA级推荐)。
(3)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中高危(CHA 2 DS 2 -VAS C 评分≥2)且出血性并发症风险较低的患者,推荐口服抗凝药物治疗(ⅠA级推荐)。选择包括华法林(INR目标值范围2~3;A级证据)、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及阿哌沙班(B级证据);非瓣膜性心房颤动、CHA 2 DS 2 -VAS C 评分=1且出血性并发症风险较低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抗凝或阿司匹林治疗(Ⅱb级推荐,C级证据)。
(4)非瓣膜性心房颤动、CHA 2 DS 2 -VAS C 评分=0的患者,无需抗栓治疗(Ⅱb级推荐,B级证据)
3.颈动脉手术和血管成形术。
近10年来随着大量有关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结果的公布,脑卒中二级预防在脑卒中复发预防中的有效性得到公认,通过有效的二级预防,能够明显降低脑卒中再发,减少死亡率。具有依从性的早期和持续性的二级预防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对二级预防措施的实施,提高二级预防的价值,明显减少脑卒中再发,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最后达到理想的临床目标效果。长期随访研究均表明:脑卒中发生后的二级预防策略应该被及时展开并长期持续,所以,二级预防的依从性十分重要。但是临床研究在实际临床的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大差距。
二级预防主要内容包括:
1.高危因素干预 糖尿病、高血压、血脂、代谢综合征的控制。
2.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包括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疾病、颅外脊椎基底动脉疾病、颅内动脉硬化的控制。
3.心脏性栓塞的药物性干预包括心房颤动和心肌病的控制。
为了改善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依从性,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综合内容的健康教育。
通过多种方式的组合的社区健康教育方式,有利提高对脑卒中二级预防干预措施实施的依从性,可以加强社区人群干预的效果。在斯坦福五城市社区干预的研究中,创新性的提出了自我效能的问题,即通过健康教育加强社区居民对疾病的预防、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促进疾病高危人群主动加强运动,改进生活方式,疾病患者主动加强二级预防,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
包括候诊教育、门诊咨询教育、门诊健康教育大课堂等。
包括入院教育、病房教育、出院教育等。研究显示,在院期间医生、护士对卒中患者进行卒中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劝导戒烟、控制血压、降低胆固醇、减肥)的效果,结果发现健康教育可以改善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减少脑卒中再发;医生干预组与护士干预组相比,干预效果没有明显差异。
通过脑卒中诊疗机构、医院协调员、家庭医生组成的综合治疗随访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出院后提供系统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提高卒中患者对二级预防措施的依从性,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 王少石 朱鑫璞 吕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