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于若木的身世

我看了这几封信,问起了于若木大哥的情况,问起了于若木的身世。

我问起了她的出生年月,不料由此引出一段“故事”。

于若木说,她于1919年4月15日出生于济南。

我问,阴历生日是哪天?她答:三月十二日。

回沪后,我查对了一下《万年历》,发现1919年的阴历三月十二日,应是公历4月12日。

是不是于若木记错了呢?我在采访了她之后,曾写了一篇专访,写好后寄给于若木审阅时,在信中特地问及她所说的生日是否有误。

1995年7月13日傍晚,我接到于若木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她笑着告诉我,她的生日由阴历“译”成公历,确实应是1919年4月12日。可是,她对“4月12日”这个日子不喜欢,所以平常总是说成“4月15日”。

为什么她不喜欢“4月12日”呢?

因为蒋介石在1927年4月12日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她祖籍山东省淄博县葛家庄,在她出生之前,她家已迁往济南“七家村”。

父亲于丹绂,又名于丹甫。丹绂,取义于《易经》中“朱绂方来”。朱绂,“红色丝带”之意。丹亦即朱。父亲是清朝末年最后一期举人,又是中国第一批派往日本的留学生之一,毕业于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日语很好。他不仅自己到日本留学,而且把长子、长女、次子都带到日本留学。正因为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后来他的长子、长女、次子都成为很有成就的学者。

于丹绂回国后担任山东第一师范校长,是山东教育界的老前辈、山东近代教育的奠基人。他博学,教日语、国文、历史、地理、伦理学等许多课程。这所学校是山东第一所“洋学堂”,免费供应学生食宿,培养了许多有为青年。诗人臧克家就毕业于这所学校。

于丹绂在济南和六位知识分子朋友买了地,一家盖了一个院子,七家总共七个院子,拉洋车的就叫那里“七家村”。这名字渐渐叫开来,以至后来变成了地名。

笔者于2000年2月22日在北京采访

于丹绂的夫人姓张,按照当年的“规矩”叫“于张氏”。“于张氏”原本没有文化,嫁到于家之后,受到于丹绂的文化熏陶,不仅会背唐诗宋词,而且会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于家六子女:长子于道泉,次子于道源,长女于式玉,二女于式金,三女于式谷,小女于式坤。

大抵是于丹绂饱读诗书,所以在给子女们取名的时候,就十分“讲究”:于家兄弟按家族的排行,应是“道”字辈。又由于“于”与“鱼”同音,而“鱼”离不开水,所以长子、次子的名字都要带“水”——“泉”“源”。

女儿们的名字,中间都是“式”字。三女于式谷,又名于陆华,进入延安后自己改名为于若木。

小女于式坤,进入延安后改名于陆琳(有时也写作于璐琳)。于陆琳是中国共产党的“同龄”人,生于1921年7月17日,与中国共产党同年同月诞生。她比于若木小两岁。笔者于2000年2月22日在北京采访了于陆琳,她当时是北京中华社会大学校长。1989年,于陆琳荣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1993年,国防大学授予她“先进离休干部”称号;1998年,她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同年,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授予她“民办高等教育创业奖”……

父亲常给子女们教《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于道源小时候能背整本《唐诗三百首》。家学渊源,使于家的六个子女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

于若木在济南念完小学,进入山东省立第一女子中学。上完初中一年级,便离家前往北平上学。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大哥于道泉当时在北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

于道泉生于1901年,乃“世纪同龄人”,在九十二岁高龄时去世。他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好学,而且记忆力、理解力都很强。他毕业于山东齐鲁大学,有着惊人的语言才华,先后居然学懂十三种文字,曾有着“语言奇才”的美誉。其中最为精通的是英语,另外,他还精通藏语——这是他在北平向北京大学一位德国教授学的。所以,他在北平的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担任藏文研究员。他对自然科学如天文、地理、地质以至医学、针灸等也有着广泛的兴趣。他嗜书如命,钱大都花在购书上。他平日送人家礼物,也往往是书。

陈云(右一)、夫人

由于于道泉在北平工作,所以于若木在1933年转到北平读书,先入两吉女子中学,高中时入北平女一中。

后来,于道泉受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派遣,前往法国巴黎做研究生。这时,他还不懂法语。上了海轮,他一路上向同船的法国乘客学法语。轮船航行了近两个月,到达法国时,他居然已经能够用法语跟法国人交谈了!到了欧洲,他又学会了德语、土耳其语。

在巴黎结束学习时,他的“顶头上司”、中央研究院院长傅斯年希望他回国。傅斯年后来在1945年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国民党政府立法委员,1950年1月任台湾大学校长,同年底病死于台湾。

于道泉没有听命于傅斯年,他去英国伦敦大学找到了工作,继续他的研究。所以于若木来到延安后给他写信,便寄往英国。于道泉在伦敦大学执教颇久,教出一批英国的“中国通”。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英国派往中国的官员中便有这样的“中国通”。

于若木十六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与她的哥哥、姐姐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于若木的大哥于道泉,曾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在白色恐怖中,与中共失去了联系而脱党。作家、翻译家萧乾在回忆自己加入中共时,曾说及是于道泉介绍的。后来萧乾也脱党。

于若木的二哥叫于道源,也懂多国文字。他在上中学时,就能翻译英文作品,并向儿童刊物投稿。于若木记得,那时常爱听他讲《木偶奇遇记》,那是他从这本书英文版中看来的故事。二哥后来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国文系,又转入北京大学国文系。他还是学生时就兼做北平《晨报》的副刊编辑,给报纸写文章,翻译稿子。他还自己办了一份民俗学小报。

二哥住在北京大学东斋,于若木常去那里。她记得,诗人、翻译家金克木那时虽不是北大学生,却跟她二哥住在一起,是二哥的好朋友。在于若木面前,二哥公开宣传共产党好。他酷爱读书,收集了鲁迅、郭沫若几乎全部的著作。他把邹韬奋的《萍踪寄语》借给于若木看。书中,邹韬奋很生动地记述了他在苏联的见闻。二哥就向她宣传苏联是如何的进步、如何的优越,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来,二哥于道源去了延安。又去沂蒙山区打游击,担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编辑。空余之际,他还给编辑们教英语。他在抗日战争中牺牲。

于若木的大姐、大姐夫,那时也在燕京大学。大姐于式玉,曾先后就读于日本早稻田音乐学院以及奈良女子高等师范,研究文史。于陆琳回忆说,大姐于式玉跟大哥于道泉一样,有着极好的语言天赋。她能讲一口非常流利的日语,英语也很不错,还精通藏语。有一回,大姐到蒙古参观,她天天跟翻译在一起,从蒙古回来之后,居然就能翻译蒙文。

大姐夫李安宅是河北迁安人,研究社会学,是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后来,李安宅转向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以及藏学。

李安宅、于式玉跟萧乾关系也很密切,趣味相投。那时,于若木到大姐、大姐夫那里去,常常遇见萧乾。李安宅也曾是中共党员。他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于若木的大哥于道泉介绍的。大姐夫、大姐在1930年结婚。1934年,李安宅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耶鲁大学留学,1938年回国。此后,夫妇俩长期在藏传佛教中心拉卜楞寺从事藏学研究。1946年,于式玉前往美国工作,随后李安宅也去了美国以及英国。1949年,他们回到中国,在成都工作。贺龙将军率部进入成都时,曾前往拜访李安宅和于式玉。他们应贺龙之邀,随军进入西藏,再度在西藏从事藏学研究。

李安宅和于式玉都是学者、教授。于式玉在1969年去世,李安宅在1985年去世。为了纪念这两位学者,四川成立“李安宅、于式玉遗著整理编辑委员会”,开始系统整理他们的遗著,1990年底已经出齐他们的文集。

由于于若木的大哥、二哥、大姐、大姐夫都是左翼知识分子,这样的家庭氛围促使她靠近了左翼。 uveMJcAuFZnhh1JpcHBIhw033EP7hmhzTZGaagX8tHE6Z6AotqzelfbgsK1Iw9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