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工作中找寻人生的乐趣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跟许多人谈论过很多次,得到的回答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很直白,说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没其他想法;也有人觉得,工作是维持生计的手段,更是找寻存在感的途径,谁也不想被指责为无用。在这些的声音中,只有极少一部分人说:“我工作,是因为它让我快乐,让我觉得生活更有意义。”

谈及工作的乐趣,很多人不以为然,甚至觉得“虚”。原因很简单:朝九晚五,忙忙碌碌,看老板的脸色,受客户的刁难,处理不完的事情,何乐之有?对此,我要说的是,一个人之所以对工作有这样的想法,多半是源自以下几方面原因。

原因1:以追求金钱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为终极目标,总嫌工资低,看不到金钱以外的任何东西。久而久之,就对本职工作失去了兴趣,把自己当成了机械工。

原因2:价值观的扭曲和单一化,只有利益和欲望之比,对工作的内涵缺乏认识和反思,只想通过工作得到名利,一旦失落,便觉得工作索然无味。

原因3:周而复始的工作流程,磨灭了激情,新鲜感逐渐丧失,对工作感到疲乏厌倦。

原因4:没有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不顾一切地追寻工作价值时,就忽略了生活的精彩;安逸于生活的享受时,又失去了拼搏的斗志。

原因5:现实与梦想之间的落差,内心总渴望“一夜优秀”,能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可现实中的自己能力不足。看到别人拼命努力,有了好的机遇,有不甘也有压力,继而无法正视现状,觉得目前工作乐趣全无。

工作的乐趣,与工作的性质没什么关系。我认识不少知识型员工,出入高档写字楼,工资不菲,吃喝不愁,但每次说起工作都觉得烦。而有一些赚钱不多的人,却对自己的工作乐此不疲,津津乐道。

所以说,问题不是出在“钱”上,也不是出在“做什么”上,而是出在“心”里。

现实中,总能从一些工匠身上,感受到一种对所做之事的专注与痴迷,实际上,他们所做的事情看起来未必十分有趣,甚至多数情况下也是枯燥的,比如终日打磨木头、雕刻石头的工匠,做的都是耗费时间和心力的活,但为什么他们能够坚持下去,且看起来不觉疲倦,乐在其中?

很简单,他们给自己所做的事情,赋予了其他元素,让它变得更有意义。打个比方来说,一只普通的瓷碗,当你只是用它来吃饭的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可是,当你觉得它像艺术品的时候,就会以审美的眼光去欣赏它,心情也会不一样。所以说,对工作这件事,从其本身找乐趣有点难,从人本身找乐趣才更实际。

有一位医生,做了十年的执业医生后,存下了一大笔钱。当时的他只有45岁,正是事业的上升期,但他却举家移民国外。他觉得,是时候停下工作,享受生活了。到了国外,他每天就做自己最喜欢的两件事:钓鱼和打高尔夫球。

这样的生活,想必是很多人憧憬的吧?不愁吃喝,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多么惬意!可是,一年以后,这位医生却出人意料地回到了原来的地方,继续做执业医生。周围人都觉得奇怪,怎么又重新给自己“找累”了呢?医生坦白地说:“钓鱼和打高尔夫球,持续一个月就烦了,没有工作的日子就跟坐牢一样。我在国外跟许多移民一样,成了‘三等人’。”

有人不解:“何谓‘三等人’?”医生苦笑着说:“先是等吃,吃完后等打牌,打完牌后就是等死了。这样等了一年,我实在受不了了,只好回来再开业了。”

看到这儿,不知你是否有同感?比如,休息了大半年,日子过得单调如白开水,整天无所事事,则开始羡慕起有班上的日子?从这个角度来说,只把工作视为赚钱养家之工具的人,实则是贬低了工作的价值。其实,工作不只是赚钱,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自我肯定和生活的乐趣。

美国心理学博士雷米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结果发现:世界上最忙碌、最紧张的人,通常比普通人的寿命高出2%,且外出工作的妇女比家庭主妇得病率低。肯德基的创始人桑德斯上校,是退休后才创业的,他活到了90岁,工作到生命的倒数第二天;李嘉诚1928年出生,至今还在坚持每天工作。工作的意义,就是让人生更充实,让生命更有活力。

工匠们一辈子做一件事情,丝毫没有倦怠和厌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能够从工作中找寻到乐趣。真正有趣的生活,不是彻底脱离工作、肆意享受,那样得到的只是片刻的欢愉。无所事事久了,人心也会变成灰色。相反,工作中所获得的成果,哪怕只是很小的成果,也能给人以继续努力下去的自信,碰巧这份工作还是有益的,那就成了一种安慰和快乐。

从现在开始,给自己一段时间去慢慢改变观念,在工作中找寻成就感。比如漂亮地完成了一次谈判,做了一个客户满意的方案,制作了一份版式漂亮的文件……这些细微的成果,都能够让你感受到工作的乐趣。长此以往,你会发觉,工作原来可以很有趣。 hxPL/yBSukTW1JRYI7YSW7XxxoUXlZgfZar+lwC4AKYOQdlyzNydwCnpWxNLEDE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