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苏州玉雕师俞艇:慢工出细活

他是玉雕界以薄胎器皿闻名的工匠,始终秉持“慢工出细活”的态度,相信只有用心观摩、精心设计、细致雕琢,才能诞生出精致玉雕作品。这位匠心至细的雕刻艺术家,就是俞艇。

俞艇出生在江南东渚,说起他与玉雕结缘,还要追溯到20年前。

当时,一个外乡人在俞艇所在的村里开了玉雕厂,村民们并不知道玉雕是什么,只知道那个外乡人几天前拿在手里的玉石,经过一番雕琢后就变成了晶莹剔透的艺术品。村子里的人围坐在艺术家身边,欣赏着那件美轮美奂的玉雕,惊叹着他的雕刻技艺。俞艇当时也在其中,他静静地看着眼前的情景,没有发出任何惊叹。待人群散去后,他站在原地不动,痴痴地望着那件艺术品,对外乡人说:“我要跟你学玉雕。”

那位外乡人是俞艇的亲戚,也是一位雕刻艺术家。自从他搬到村里后,俞艇对他更是形影不离。艺术家拿刻刀刻,他在一旁观摩;艺术家端详图纸,他也在一边琢磨。起初,艺术家以为俞艇只是看热闹,却不曾想,他会冒出学艺的想法。

看到俞艇认真的神情,艺术家对此颇为感动,但还是摸了摸他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学这手艺你可要想好了,先别考虑赚钱。”俞艇点点头,说:“我就是喜欢,喜欢!”

事实恰如俞艇所言,他就是真心喜欢艺术。在学校读书时,他偏爱画画这门课,画村前杨柳岸,画山后桃花路,每幅画都栩栩如生,这种偏执的热爱让他对其他的功课都丧失了兴趣。俞艇生性安静,有时独站在村口看景,可以半天不回头,直到在心里勾勒出一幅画,跃然纸上。

俞艇学习过泥塑,做过高档家具的漆匠,依照当时的市场行情来说,那两项都是赚钱的手艺活。但他不喜欢,用一辈子的精力去做不喜欢的事,非他所愿。如今遇见了雕刻家神奇般的技艺,他迸发出了一种激情,极其渴望去尝试这项手艺。

见他如此真诚,确是热爱这门技艺,雕刻家当即决定,收他为徒。从此,俞艇走上了玉石雕刻艺术之路,这一走就是20年!

俞艇早期雕刻的是动物,但雕刻动作的人很多,作品不计其数,他不愿随波逐流,便决定改变风格。他很热衷于研究浮雕、屏风等,从文化中汲取创意。为了开辟新的风格,他无数次北上,去故宫博物院,与古老的艺术对话,和远逝的精神沟通。从前,他只是喜欢玉,但通过这一系列的潜心研究,他爱上了玉的精神。

从那时起,他开始坚持自己创意,从不模仿和抄袭。他说玉石雕刻是手艺活,更是用心来完成的。倘若将一件作品看透,看出其精髓所在,离开了也能记起有哪些线条,创作就不远了。这20年来,俞艇雕刻的作品无数,但没有一件是仿照的,没有一件是一模一样的,这让他颇为自豪。

一个独具匠心的工匠,从态度到技艺都有其细腻之处。

就俞艇来说,他把玉雕作品当成自己的孩子。倘若有顾客找他量身定做点雕刻东西,他是有选择性的,绝非给的价钱高就接受。虽是生意,但他秉承的是尊重材料,尊重玉的文化。有些玉不适合做某种物件,他断断不会做,艺术首先考虑的不是经济价值,而是艺术价值。

他说,所有的玉雕作品都是自己的孩子,无论走到哪儿,都能一眼认出来。倘若有人出高价买你的孩子,你会心动吗?显然不会。那些费尽心血雕刻的艺术品,倘若被顾客请走了,他也会约法三章:一旦要办个人展览,都必须将“孩子”领回参展。这份对艺术的尊重和热爱,打动了爱玉的顾客,所以这些年,俞艇总能如愿以偿。

对自己的作品,俞艇一直处于不断追求更好的状态,专注于细节的完善。他习惯把雕刻成功的作品放下搁置,一件东西完成后,过一两年的时间,他会重新拿出来再雕琢。倘若东西被人请走,他也会上门回访,做一些修缮。他说,人沉浸在成功里沾沾自喜是十分有害的,要善于给自己挑刺。

可能有人觉得,作品只要在生意场上说得过去就行了,但这恰恰是工匠所不能容忍的。作为雕刻家,俞艇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不趋利、不媚俗,让审美观永远处在高端。在玉雕界摸索了十多年后,俞艇决心尝试薄胎器型,他着手的器型叫“天官双耳炉”。2007年,他从春天到盛夏,整整七个月的时间,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这件作品上,从古代青铜器和瓷器上找花纹、线条和灵感,最终运用多种玉雕技法,成功地雕刻出了这件艺术品。令他欣慰的是,这件作品是青玉制成的薄胎,看起来细腻通透,没有轻飘的感觉。

做玉雕是一件精细的活,而俞艇还要在精细前加一个“更”字。

古人规定1.6毫米以下算薄胎,而他做过的最薄的只有0.5毫米,其精细程度可想而知。对玉雕师来说,掏膛这门绝活不是人人都可以驾驭,悟性高的人几年可以上手,悟性不高的一辈子都做不了。做这件事需要胆大心细,胆子太小的人掏膛如小鸡啄米,太耗费时间;胆子太大的人容易鲁莽,不小心给内膛做出“伤”,废掉好作品。这些年,俞艇一直坚持“慢工出细活”。一个月能完工的作品,他通常要用三个月,真正好的东西需要不断地打磨,艺术品是成年人的玩具,若是雕琢不好,就没有赏玩的心情。

从俞艇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玉雕工匠的细腻、严谨和慎独,所有的作品,都秉承着“细”的理念,先让自己对作品感到满意,不惜花费光阴岁月去打磨、去修缮。他不是在为顾客做东西,而是在为自己做东西。正因为此,他才收获了无穷的快乐,他的作品才能独具特色,震撼人心。 UqOubX2X9HDZCbixGHfJzty6mw5ylSEKOYyLti/VtJSiCAUfXZs4SIrsQrV2Dsv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