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愿老师与母校青春常在

电话里传来遥远而亲切的声音:是吕鸣亚老师。他告诉我,明年是他的七十大寿,想出本纪念集,希望我写篇序。

我一时竟反应不过来:我不能想象,吕老师也已进入了人生的老年。继而一想,又不禁笑了起来:可不是么,连我自己,都已经年近花甲了!岁月真的不饶人啊。

但在我的记忆里,吕老师又是确乎永远年轻的。

初见吕老师,是50年代中期,我正在附中念高中,吕老师新分配来担任我们的俄文老师,并且很快获得了大家的信任:在同学们的眼里,他简直就是我们的大哥哥,不像那些著名的老教师那样令人敬而远之,他和我们一样年轻因而无距离。

再见面时,已是十年浩劫以后,吕老师代表附中校友会参加我们56级在京同学的聚会。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在我的简陋的宿舍里,吕老师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校友会的活动,讲得那样地动情,忘我。面对因此而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的老师,我突然意识到,他是把校友会的工作,当作自己事业、理想的寄托,而将整个生命投入的;我深深地感动了:尽管历经磨难,仍保持着如此的生命活力,继续追求不息,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啊,吕老师依然年轻。

此后,就不断从附中校友通讯上,从同学们的口传中,得知吕老师劲头十足地奔走于贵阳、重庆、香港等地,与各方校友联系;我的眼前时时闪现老师风尘仆仆的背影,而受到了无形的鞭策与鼓舞:有着这样朝气蓬勃、永远向前的老师,做学生的即使再愚顽、懒散,也不敢不努力啊。

但不久我就接到了吕老师的来信,以平静的语气向我通告了一个使我无法平静的事实:老师突患眼疾,双目几乎失明!尤其使我震动的是,老师在信中表示,即使如此,他仍然要为校友会的工作,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望着信末老师刚劲有力的签名,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沉思。不知怎么的,我突然想起了已经去世了的陶强老师—我们这些同学,一直视她为“亦师亦母”;还有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卢冠六先生—因为曾伤害过这位把我引上文学之路的恩师,我将悔恨终生;还有许多离世的、健在的老师……此刻,他(她)们都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并且与吕老师身影相重叠,进而上升为一种混沌的精神体:或许这就是校友们最爱说的“附中人”的精神(或曰“附中精神”)吧……

于是,我想起了同为校友的巴金老人为附中的题词:“青春是美丽的。”

是的,每一个同学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年华时,都会想起附中;我们最美丽的人生记忆,将永远与附中联在一起。但也许更为重要的是,正是附中给予她的学生以一种精神的力量,比如对未来的美丽想象,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彼岸世界的终极关怀,由此焕发出的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永不停息的精神的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不断破坏与创造的欲求,等等,所有这些美丽而宝贵的精神素质,或许都可以概括为“青春”两个字。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所谓“附中人”的精神,正是这种青春的精神;我们在吕鸣亚老师、陶强老师、卢冠六老师,以及其他老师身上所看到的,也正是这样的青春的精神的永远的魅力。

当然,人总要脱离青春时期的,青春的激情本身,也许还蕴含着某种危险(我曾因此写过论述“青春是可怕的”的文章,但这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但我们以“青春”概括的前述精神素质,却是一个健全的生命的基础,人在年轻时代以这样的精神素质垫了底,以后无论遇到了什么艰难曲折,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的、精神的危机,都能从容应对,坚守住基本的精神防线,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不至于在精神上被压垮。说实在话,我们这些老学生之所以如此地怀念附中,感激母校的老师,原因即在于此。可以说,愈是两鬓斑白、步入老境,我们愈是珍惜附中给予的青春精神,愈是尊重吕鸣亚老师这样的体现着附中青春精神的师长。现在吕老师因生理年龄的老迈而欲编书纪念,而嘱我写序,师命不可不遵;而我所想说的也只有这一句话—

愿老师与母校青春常在!

这既是对老师与母校的祝福,也是对我自己,以及我的同学们的自勉。

1998年6月28日写毕于燕北园 R2uRNjGcY5kON4hEjhXW4YXrPveEot+SQ0SHzIIYkfmCiPrwuRA0Cbgv0E5J8fg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