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大时代里的个体生命史

感谢北京三联书店的朋友,要为我编选“作品系列”,这就给了我一个机会,对自己的研究与著述,作一番回顾与总结。

尽管我从1962年第一个早晨写《鲁迅研究札记》,就开始了业余研究,但将学术研究作为专业,却是以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班,师从王瑶和严家炎先生为起端的。记得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是刊载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2期的《鲁迅与进化论》;从那时算起,我已经笔耕三十三年了。粗略统计,出版了六十四本书,编了五十一本(套)书,写的字数大概有一千三四百万。写的内容也很广,我自己曾经归为十个系列,即“周氏兄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毛泽东及毛泽东时代研究”、“中国当代民间思想史研究”、“中国教育问题研究”、“志愿者文化与地方文化研究”、“思想、文化、教育、学术随笔”、“时事、政治评论”、“学术叙录及删余文。”我曾经说过,我这个人只有一个优点,就是勤奋,整天关在书房里写东西,写作的速度超过了读者阅读的速度,以至于我都不好意思给朋友赠书,怕他们没有时间看。在这个意义上,我是为自己写作的,我整个的生命都融入其中,并因此收获丰富的痛苦与欢乐。

这一次将一大堆著作归在一起,却意外地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我的文学史研究、历史研究,关注、研究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心灵与精神,是大时代里的人的存在,具体的个体生命的存在,感性的存在,我所要处理的,始终是人的生存世界本身,存在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追问背后的存在意义与人性的困惑。而且我的写作,也始终追求历史细节的感性呈现,具有生命体温的文字表达。这些关注与追求,其实都是文学观照世界的方式。我因此把自己的研究,概括为“用文学的方法研究、书写历史”。

多年来,特别是退休以后,我更是自觉地走出书斋,关注中小学教育、农村教育,地方文化与民间运动,关注的也依然是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我和他们的交往也是具体的、琐细的,本身就构成了我的日常生活。同时,我又以一个历史研究者的眼光、思维和方法,去观察、思考、研究他们,在我的笔下,这些普通的乡人、教师、青年……都被历史化、文学化、典型化了。因此,也可以说,我是“用历史与文学的方法研究、书写现实”的。

现在,他们—这些留存于历史长河中的生命,这些挣扎于现实生活里的生命,都通过我的系列著作,奔涌而来。他们中间,有历史大人物,也有民间底层社会的普通人,都具有同样的地位与分量,一起构成了大时代里的个体生命史,一部20世纪的中国精神史,中国“人史”。我所有的研究,所写的上千万的文字,因此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且都渗透了我自己的个体生命史。

为了能展现这样的属于我自己的研究图景,本系列作品的编选,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的五部代表性研究专著:《心灵的探寻》、《周作人论》、《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1948:天地玄黄》、《我的精神自传》,以展示我的学术研究的基本风貌。第二部分是重新编选的文集,计有:《世纪心路—现代作家篇》、《爝火不息—民间思想者篇》、《大地风雷—历史事件篇》、《精神梦乡—北大与学者篇》、《漂泊的家园—家人与乡人篇》、《情系教育—教师与青年篇》。这本身也形成了一个结构: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陈独秀开始,到曾经的精神流浪汉、某当代大学博士生王翔结束,我大概写了将近一百位“大时代里的个体生命史”。为便于读者理解我的研究与书写背景,每一卷的开头都有“前言”,主要讲述我和本卷书写对象的关系,借此呈现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生命纠结,同时召唤读者的生命投入,以形成所描述的历史、现实人物与作者、读者的新的生命共同体。—这设计本身,就相当的诱人,但却有待读者的检验。

2013年3月 TB5NDa8tJy9ubCLeaRrBt8ulI4Q6c73/zo7pCdCLwcf4zAFfnNK8nWHcsVU3bt9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