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势而建的圣地德尔菲
通过大量的希腊移民和频繁的海上交往,希腊人从古埃及汲取了许多营养。当古埃及的灿烂星光逐渐暗淡之时,古希腊的朝阳升起在地平线上。相对于埃及建筑与雕塑的严整、刻板、封闭、神秘、压抑,希腊建筑与雕塑的自由、灵活、开放、明朗、宜人、与环境的紧密协调,予人耳目一新之感。除雅典卫城外,圣地德尔菲也是一个典型实例。
德尔菲当时是通往四方的十字路口,在神话故事中,宙斯从地球两极放出的鹰就会合于此,这里遂被定为“世界的肚脐”。
这座城市坐落在160多米高的峭壁之下,建筑和雕塑的布局完全没有中轴线对称之类的做法,全部依地势而建。最重要、体量最大的建筑——阿波罗神庙位于高处,在山脚下即可看见。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阿波罗神庙的神谕就有很高的声望,引得无数民众前来祈求。到达它必须经过一段“之”字形的神路。一系列建筑和雕塑便沿着神路布置开来(图3-039)。
从一个小广场和柱廊开始,向西进入神门后,在右侧的希腊市集前,可以看到各地奉献的大量纪念性雕塑。第一件是公元前5世纪,科孚岛人献上的青铜牛雕像。接着是阿卡提亚人为纪念公元前370年战胜斯巴达人而建的37尊男女英雄雕像、马拉松纪念碑、海军纪念碑。对面是斯巴达人为庆祝战胜雅典人而献的37尊雕像,还有特洛伊木马的青铜复制品、攻忒拜的七英雄像、纪念迈锡尼建城的雕塑……俨然一座陈列雕像的画廊(图3-040)。后面布置着小巧玲珑的珍宝库。它们依着山路,不规则摆放,十分自由活泼。对着“之”字形道路转弯处小广场的,便是首创2尊女像柱的希夫诺斯珍宝库,它的正立面朝西,可充分展示女像柱不同寻常的魅力(图3-012)。
从这里,神路拐向东行进。在路的左侧,首先看到的是侧墙前摆放许多雕像的雅典珍宝库(图3-041),接着就看到预言家之石和高蹲在柱顶的带翼狮身人面的斯芬克司像(图3-042),以及摆放战胜波斯人的胜利品的雅典拱廊。
再往前走,左转上坡就是高踞于平台之上的阿波罗神庙(图3-043)。一件巨大的阿波罗雕像(他也是小麦的守护神)矗立在庙前左侧,正对着上坡的朝圣者。庙前的祭坛由黑白两色大理石制成,旁边还有几个纪念碑和珍宝库。最有意思的是,一块肚脐石被三位舞蹈女神的雕像举到8米高的华丽柱顶上(图3-044、图3-045)。旁边还有纪念公元前480年在希梅拉的胜利,供奉大地女神该亚的金三脚凳。
图3-039 圣地德尔菲模型
公元前8世纪以
图3-040 德尔菲神路复原图
从东门进入后,
图3-041 雅典珍宝库复原图
公元前5世纪
图3-042 带翼的斯
公元前6世纪
图3-043 阿波罗神庙复原图
公元前6世纪
图3-044 肚脐石
希腊德尔菲 由舞
图3-045 舞女之柱
华丽的柱子如今
后来,在罗马时期,还在阿波罗神庙正立面前两侧各立了一组雕像,至今还有一个高高的基座保存了下来。据推测,雕像表现罗马骑士打败希腊人的场景,以示罗马人的统治权。
阿波罗神庙内殿就是著名的神谕室。一位女祭司先在圣溪中沐浴,后进入内室,喝泉池的水,咀嚼桂树叶,坐在三脚凳上,吸入地裂缝中冒出的含硫蒸气,进入恍惚状态,说出不知所云的话。从各地赶来的人们听着专门的祭司用诗歌含糊不清地解释着这些神谕。
德尔菲不仅是听取神谕的圣地,这里还有举行戏剧演出的可容5000人的露天剧场;举行四年一次的皮西亚竞技会,可容7000人的体育场、体育馆和浴室。山坡下还有雅典娜圆庙、卡斯塔尼亚圣溪。当然,还有市集。总之,是一处崇高神圣而又热闹世俗的所在,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各色历史的、神话的纪念碑陈列在这里,体育比赛优胜者的纪念雕塑也竖立在这里,如著名的《驭者》(图3-046),它是包括一驾马车和四匹马在内的青铜群像的一部分。这些纪念碑和雕塑发挥了巨大的形象感染力。
圣地德尔菲是神性的,也是人情的,充分显示了古希腊的艺术特色。它并不以势压人,而是贴近人们。它并不为严格的均衡对称所约束,而是以静穆的造型、和谐的比例、明朗绚烂的色彩,与周围变化丰富的环境有机统一在一起。诚如有学者指出的,对于自然地景的敏感度是古希腊古典时期黄金时代的基准。使建筑、雕塑与周围大自然联结起来,是希腊艺术家的拿手好戏。他们擅长为建筑和雕塑选择地点,在陡峭的海岬上,在山冈的顶端,在两山的分水岭,在山上斜坡的高地,建起了美丽的神庙和雕塑。这固然是因为希腊多山的丘陵地形,不能像埃及尼罗河两岸平坦的地形那样随心所欲地做文章,只能适应环境的制约;但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希腊奴隶制民主制度下的宗教、政治、哲学等观念,是明朗、开放、多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