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典卫城:建筑与雕塑交织的范例
公元前449年,希腊在对波斯的战争中取得胜利,雅典成为希腊各城邦的盟主。在伯里克利执政下,雅典实行工薪制,建立公民大会制度,实现了奴隶制民主社会的规范化,激发了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正是在如此的经济、政治基础上,开始了雅典卫城的重建。希腊古典盛期的最高艺术创造就此出现。
卫城所在的阿克罗波利斯山(意为“圣城”),是神话故事中雅典娜和她叔叔海神波塞冬的争战之地。这里在很早时候就建造过一些神庙。公元前8世纪,山顶上出现了第一座雅典娜神庙。从公元前566年开始,每当泛雅典娜节日,雅典的少女们便以整个国家的名义向雅典娜女神奉献她们所织的无袖外衣。但是在后来的战争中,神庙被波斯人破坏殆尽。为了庆祝对波斯战争的胜利,鼓舞人们热爱雅典的激情和提供就业机会,伯里克利促成了卫城的重建。他雇用当时最优秀的建筑师,并指派菲迪亚斯全面负责工程建设。从公元前449年开始,到公元前406年竣工,终于完成了这座精美绝伦的雕塑与建筑的纪念性综合体(图3-020)。
在高出城市地面约80米的山顶平台上,先后建起了巴特农神庙、山门(包括图书馆和画廊)、无翼胜利女神尼凯神庙和伊瑞克先翁神庙。雅典娜神庙的位置原本是在阿克罗波利斯山的中间,重建时则往南移,与其他三座建筑构成了周边式的布局。这是从空间视觉效果(包括从山下各个方位仰视的效果)出发,而作出的精心安排。至少有三位伟大的建筑师,伊克提诺斯、卡利克拉特和穆内斯科雷斯参与了卫城的设计;伟大的雕塑家菲迪亚斯主持了雕塑创作,并领导了卫城的施工。
这组古典艺术作品,其重大的成就在于:在海岬的山冈顶端建造奉献给保护神的圣殿,与自然景观联结而形成崇高圣洁的氛围;遵循严格的视觉规律,采用自由非对称,均衡又主次分明的构图布局,创造了一个自然和谐的有机整体;另外,大量布置各种类型的雕塑作品与建筑群的有机组合,对位置、题材、尺度、色彩进行精心推敲,从多视点达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终于成为雕塑与建筑环境交织融合的典范。
图3-021 巴特农神庙西山墙北
山墙上的雕像全
图3-022 巴特农神庙东山墙北
大理石 长0.
图3-023 巴特农神庙檐壁浮雕
大理石 高1.
雅典卫城的雕塑作品是众多的,主要有:广场上,对着山门入口的持矛女战神——雅典娜·普罗马荷斯青铜像,它先于卫城其他建筑,于公元前465~前455年建成;巴特农神庙东山墙上的《雅典娜的诞生》、西山墙上的《雅典娜与波塞冬争夺对雅典的保护权》群像(图3-021~图3-022);巴特农神庙围柱柱廊后面,围绕正殿墙垣的长达160米的檐壁浮雕带,题材为向雅典娜献祭的游行队伍(图3-023);巴特农神庙外墙檐部陇间壁的92块高浮雕,西面的题材为希腊人与亚马戎人之战,北面为特洛伊的陷落,南面为希腊人(勒比底人)与山陀儿之战,东面是众神与巨人之战(图3-024);巴特农神庙室内圣殿中的处女雅典娜立像,木制,头发和服装贴金叶,脸部、双手和脚趾则镶象牙(图3-025~图3-027);伊瑞克先翁神庙南柱廊的6尊女像柱,高2.1米(图3-028、图3-029);伊瑞克先翁神庙三面山墙上的群像和檐壁上的浮雕带,后者是埃雷乌西斯的以黑色石材为背景的白色大理石浮雕;无翼胜利女神尼凯神庙檐壁上的浮雕带,题材是普拉蒂亚战役,外围护墙上刻有进行祭祀的少女浮雕(图3-030、图3-031)。此外,从伊瑞克先翁神庙通往卫城入口的一条石砌的道路,被两座雕像隐蔽着,一座是伯里克利的塑像,另一座是勒姆诺岛居民委托菲迪亚斯创作的雅典娜青铜像。卫城入口处的东南,一条40多米长的柱廊里有一座拉西泰拉创作的丰收女神兼月神阿耳忒弥斯的雕像;柱廊附近有一尊特洛伊木马的青铜像,在马腹中,极小的希腊人从里面眯着眼睛往外看。后来,还陆续摆放和添建了许多较小型的雕塑。这是希腊人的习惯,但都没有喧宾夺主,影响大的格局。
图3-024 巴特农神庙陇间壁浮
公元前5世纪
图3-025 巴特农神庙复原断面
可以看出雅典娜
图3-026 雅典娜黄金象牙像复
黄金、象牙、木
这些卓越的雕塑艺术品,与建筑群一起构成了一座艺术、宗教、历史的露天博物馆,显示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全部荣耀。那么,雕塑与建筑在这里是如何紧密交织,发挥巨大的视觉感染力的呢?
图3-027 雅典娜像
大理石 从中可以
每逢重大节日活动,市民游行队伍便在卫城西北处的制陶区集合,然后绕城一周。到达山门入口处之前,要经过一座长长的柱廊,里面有阿耳忒弥斯女神的雕像,渲染出一种神话的意境。接着,游行的民众将看到一座特洛伊木马的铜像,又是对昔日战斗胜利的追忆。这些都是攀上圣山朝圣前的情绪酝酿。
可以模拟一下,游行队伍经过柱廊和演奏厅,绕到卫城入口处的山下,山路前右侧的峭壁上是优雅秀丽的无翼胜利女神尼凯神庙(图3-032)。它以适度的体量压住了卫城的西南角,并在人们的视野中形成构图的平衡。在蓝天的背景前,它比卫城中的其他建筑物要低一些,以端庄的形象首先迎接了游行队伍。进入山门,通道天顶的图案是深蓝色夜空点缀着金色的星星。这使人联想起古埃及神庙的天顶,著名的卡纳克阿蒙—瑞神庙的圣堂天顶即是一例。
图3-030 无翼胜利女神尼凯神
爱奥尼柱式十分
图3-031 《系鞋带的小尼凯》
无翼胜利女神尼
图3-020 雅典卫城复原鸟瞰图
到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希腊艺术已达到巅峰的盛期。希腊卫城的建筑与雕塑自由开放,而又重点突出的布局手法已十分成熟。
图3-028 伊瑞克先翁神庙复原图
公元前421~前406年
它位于卫城的北边,是很多神祗祭祀仪式的交会点。地面又有高差,给营造工程造成了许多困难。 它分成几个部分:北面主入口进去,是供奉海神波塞冬和英雄布特斯的内殿,天花板上有一个洞,传说是波塞冬的三叉戟造成的;东门进去,则是雅典娜的圣殿;西侧门口有一棵橄榄树,是雅典娜所赐,树旁是神话中雅典国王可若比斯之墓。
图3-029 伊瑞克先翁神庙女像柱
大理石
虽然它并非首创,但却有突破。首先,它的位置是在空白的墙面之前,这个小空间基本上是为了打破南墙面的单调而设的,因为这里是朝圣人群必经之道上的醒目之处。在地中海阳光的照射下,这组恬静典雅的少女雕像,构成了令人惊叹的感染力。
图3-032 无翼胜利女神尼凯神庙
公元前449~前421年 卡利克拉特设计
这是雅典卫城建造最晚的一座建筑,位置在山门的西南部,如同卫城的岗哨。里面供奉的胜利女神尼凯是一尊木雕,一手持石榴。没有双翼是为了不希望她把胜利带离此地。这座用潘泰列克白大理石建造的小神庙堪称建筑与雕塑的精品。它的外部三面围有1米高的低护墙,上面刻着极精美的浮雕装饰。曾有人形容它“在造型上像水晶一样明朗”。
图3-033 从雅典卫城山门看雅典娜铜像复原图
菲迪亚斯所作的雅典娜铜像统率了广场空间。
图3-034 巴特农神庙复原图
大理石 总高20米
公元前447~前438年(雕塑工程到公元前432年完成)
伊克提诺斯、卡利克拉特设计菲迪亚斯主创雕塑
凝结了世世代代的经验、智慧和努力的希腊精神最辉煌的建筑,雄伟而明朗。各种精美雕塑是古希腊的一部形象化史诗。
人们登上山门陡峭的台阶,透过山门入口通道的列柱框架,抬头就可看到被称为胜利者雅典娜的女战神的高大铜像(图3-033)。它的高度为9米(也有说是7米或11米的),距入口有40多米。这座菲迪亚斯创作的青铜像,是用马拉松竞赛中所得的资金订购的,以纪念雅典人在马拉松的胜利。令人悲哀的是,它后来被移到君士坦丁堡,在那里消失了。现仅存雕像基座残片。这座雕像点明了“雅典娜作为城市保护神,保佑希腊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样一个主题。它构成了卫城环境的视觉中心,以高耸的形体统率了总体空间,但又不抢夺宏伟的巴特农神庙(图3-034)的主体地位,是当之无愧的点睛之作。不仅在雅典城内许多地方都能仰望到雅典娜的英姿,据希腊旅行家保萨尼阿斯记载,就是在距离雅典67公里的索宁海岬外的航船上的水手,都能辨认出她头盔的顶部和长矛的尖。这恐怕是夸张之词了,除非用一架高倍望远镜。
游行的队伍登上山门,迎面看到这尊神圣而威武的女神,其心灵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耐人寻味的是,这座雕像并不在山门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而是略为偏北。雕像的正立面也并不正对山门轴线,而是稍向左转约10度角。这种并不绝对保持中轴对称的布置方法,绝非偶然,而是古希腊艺术家精心设计的结果,这也正是整个卫城建筑群设计规划布置的原则。他们的着眼点并非是在图纸上用尺简单机械地划出标点,而是综合考虑各种空间要素,深入计算,加以微调,以保证最佳的视觉效果。他们所追求的不是图纸上的机械统一,而是人们视觉上的整体感。雅典娜雕像的姿态是右手持矛,左手持盾,作品略向左转,正可使动作更显舒展。而作品略向北移,正可使它与背景上的伊瑞克先翁神庙的较小体量靠近,而与南侧的巴特农神庙的宏大体量取得视觉上的均衡。如此微妙的调整在人们的现场视觉中绝对不致产生“位置摆歪了”、“作品未放正”的感觉。这种对雕塑的微调处理与建筑群体、个体的视觉校正是如出一辙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此时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耸立的雅典娜铜像居中略偏左,其左后方是造型错落的伊瑞克先翁神庙,右后方则是巴特农神庙西北侧的壮丽身影,恰好构成一幅富有变化而又均衡的精彩画面。其中,巴特农神庙的巨大体型和绚丽色彩,极有层次的光影节奏,无疑使它占有突出的位置,显示了它在整体环境中不可撼动的地位。雅典娜铜像虽然体量不是特别大,但由于位置靠前,而且居中,色彩深重,又是高耸的具象形体,能牢牢控制着第一景观,揭示环境的主题。而轮廓富有变化的伊瑞克先翁神庙,由于体量较小而且位置较远,自然退居次要,作为补充。这种仿佛于不经意之中,实则经过精心构筑而达到预想的完美艺术效果的手法,在以后两千多年中的欧洲还未曾见到过。
游行队伍接着将沿着雅典娜铜像南侧向东走去,正好完整地看到铜像向左旋转的脸部,同时又可观看巴特农神庙宏伟的西立面和西山墙上的群像《雅典娜与波塞冬争夺对雅典的保护权》。雅典娜创造出橄榄树,奠定了农业丰收的基础,比她叔叔波塞冬以三叉戟敲击岩石涌出能治病的泉水,对人们更有益处,从而获得胜利。人们在此重温这段生动的故事,对女神的功绩增添一份崇敬。而西立面及北立面的陇间壁上的浮雕《勒比底人与亚马戎人之战》及《特洛伊的陷落》,更使人回忆起不久前战胜波斯人的激烈战斗。这些和全副武装、沉着威严地环顾并保卫着这座城市的雅典娜铜像,是互为呼应的 。
巴特农神庙具有壮丽的纪念碑性质,整座建筑于公元前447年开始建造,到公元前432年完成。它并不盲目追求过分巨大的体量和尺度,而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主题要求下,与其他建筑和雕塑保持恰如其分的比例关系,既显得壮丽崇高,又不致给人压抑之感。它的面积为30.9米×69.5米,柱高10.44米,总高为20米。
1845年美国建筑师、勘测员兼文物收藏家弗朗西斯·左兰莫·潘罗斯对巴特农神庙进行了精确测量,揭示它采取了一些巧妙的手段,以纠正人们因视觉的错觉而产生的变形。这些手段是:第一,神庙台基略呈拱形,微微突起的中点比边角高出22.8厘米,以校正中部塌陷的错觉;第二,柱身的轮廓轻微鼓出,柱体向上有收分,直径缩短,以使柱体更加饱满挺拔;第三,柱身略微向内倾斜,其轴线向天空延伸,可在距地面约3000米处汇聚,以使建筑更加稳定(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已发现这一点,他认为这一设计予人气势宏伟、坚如磐石的印象);第四,角柱微微加粗,最边上的柱间距略微缩小,以使建筑物的转角部分更加紧凑有力。这些手法摒除了几何化的枯燥,赋予作品以微妙的生机。
然而,这些都是以前一些神庙建筑已经采用过的、行之有效的手法,如奥林比亚的赫拉神庙和宙斯神庙,帕埃斯图姆的赫拉第一神庙,科林斯的阿波罗神庙等等,但巴特农神庙处理得更加精细微妙。这些和卫城的整体布局手法一样,都证明了古希腊艺术家惊人的感知能力和不甘于简单了事的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雅典卫城的所有雕塑艺术品均是由菲迪亚斯带领他的弟子们完成的。除了独立布置的雅典娜女神像外,巴特农神庙东西山墙的群像是他们工作的重点。山墙的三角形建筑框架给群像构图带来诸多限制。早先一些神庙的山墙,如奥林比亚的宙斯神庙群像构图,多采用与列柱相呼应的直立姿态,作对称式的布局,在两端尖角处则勉强地塞进一些与情节关联不大的雕像。而巴特农神庙的东西山墙群像则放弃了这种简单化的方式,代之以更复杂的相互关系,用各种充满生命力的形象组成和谐紧凑的整体构图。如东山墙上描写雅典娜诞生的形象,以庄严端坐的宙斯像为中心,左右展开雅典娜和普罗米修斯等诸神,或坐或卧,有分有合。左端为太阳神赫里奥斯驾马车从海中缓缓升起,右端为夜神尼克斯驾马渐渐落下,日夜交替,既完整又均衡。从容潇洒的动态,对人体和服饰的精确塑造,都使这些残存的群像无愧为人类文明史上的经典精品。
有意思的是,以前的雕塑家很少花时间去把山墙上的雕像背面刻完整,因为站在地面上的观众不可能看到这些雕像的背面。而巴特农神庙的山墙雕像是完完全全的圆雕,背面也刻得很完整(图3-021)。正因为这些作品完全是圆雕,背景墙面又是涂成蓝色的,因此雕像的轮廓和明暗对比是十分强烈的,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
不过,当游行队伍向东行进到巴特农神庙的北侧时,陇间壁的浮雕因处在阴影中而不能取得很好的观看效果;此时游行队伍左侧的伊瑞克先翁神庙却以它独特多变的造型和灿烂阳光下的少女雕像吸引了人们的视线。
伊瑞克先翁神庙初建于公元前6世纪,曾是陶立安式与爱奥尼式的混合柱式,公元前420年由穆内斯科雷斯设计重建。由于地基有明显的高差,要保留传说中海神波塞冬与雅典娜争斗时,他的三叉戟所留下的神圣印痕,以及雅典娜使之开花的橄榄树,所以神庙被设计成一个复杂的形状。内部靠西边的供奉雅典娜的空间有两座门廊。南面的,即面对巴特农神庙的,则为著名的女像柱廊(图3-028、图3-029)。这座女像柱廊的设计是别具匠心的。虽然它是受到一百年前希夫诺斯宝库正立面女像柱的直接启发,但它仍可作为处理雕塑与环境关系的范例。因为,伊瑞克先翁神庙的南墙是实墙面,并无柱廊围绕,而作为在阳光下,游行队伍必经之路的重要景观,就远不如东西立面那么富于变化。一加上这座由6尊少女雕像组成的柱廊,神庙的南立面立刻生动起来。在地中海的和煦阳光照耀下,“少女”亭亭玉立,举重若轻,尺度宜人,成为极富人性的美丽景色,并与女性化的爱奥尼柱式的特点相符(图3-035)。即使单纯从雕塑技巧上讲,也比一百年前的希夫诺斯女像柱更显成熟、自然和优雅;她们似乎在守卫着一旁的神话中雅典国王可若比斯的古墓。
此外,从东门进入的雅典娜圣殿,供奉着用橄榄木制成的雅典娜雕像。在泛雅典娜节的庆祝仪式上,她被罩上雅典少女织成的无袖长袍,雕像前有一座金灯,里面是不灭的火焰。靠近北门的,是供奉海神波塞冬和英雄布特斯的内殿。
图3-035 伊瑞克先
大理石 高2.
图3-036 巴特农神庙檐壁浮雕
公元前5世纪
图3-037 巴特农神庙檐壁浮雕
这幅图清楚地表
图3-038 巴特农神庙檐壁浮雕
这样的观看角度
伊瑞克先翁神庙的檐壁上也有浮雕带。由于是在黑色石材的背景作的白大理石浮雕,所以轮廓也是十分鲜明的。
而此时,在行进队伍的右侧,可看到巴特农神庙内殿外墙的檐壁上,长达160米的浅浮雕,有趣的是,它所表现的内容,正是泛雅典娜节朝圣的游行队伍(图3-036~图3-038)。游行的人们所看到的浮雕中的队列与自己行进的方向保持一致,显得很顺畅。浮雕中的这支队伍,或步行、或骑马、或驾车,有坐有立,有的提着装礼物的篮子,有的带着供献的祭品,动作变化丰富,毫无雷同,节奏分明。虽有远近层次,但仍很好地保持了墙面的建筑感,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属于古希腊最出色的浮雕作品之列。它与古埃及浮雕强调装饰性的单摆并列的手法不同,作品趋向于生活化的处理,不仅细部刻画准确写实,动态结构都表现了生活的真实感,且厚薄的压缩、浮雕语言的运用极为纯熟。但是,这一长卷式的浮雕精品所安排的位置是不合理的:首先,它不适合远处观看,必须到近处或进入柱廊才能仰望;其次,它没有很好的光照,加之本身是起伏不太大的浅浮雕,所以无法充分展示这件伟大作品的表现力,而仅仅起到了对建筑的装饰作用。这实在是很遗憾的,也许是古希腊艺术家千虑之一失吧。屋顶坍塌以后,残存的浮雕受到天光的照射,效果倒很好。
当行进队伍走到巴特农神庙东侧,也就是神庙的主入口处,便在那里举行活动。东升的阳光正照耀在巴特农神庙的主立面上。东山墙上的雕像中,智慧女神雅典娜从宙斯的头颅里奇迹般诞生的神话场景,形象地出现在公众面前。洁白的大理石建筑上的红色、蓝色、金色的装饰使雕塑更显高贵。群众进入巴特农神庙,瞻仰高达12米的雅典娜神像,无疑是活动的最高潮。巴特农神庙的宽度在比例上比奥林比亚的宙斯神庙有所增加,更易容纳巨大的雅典娜雕像(图3-026)。
神庙内部隔成东、西两部分。东间占了三分之二,室内是双层柱廊围绕,供奉女神雕像(图3-025);西间较小,作了雅典帝国的金库,储存着整个提洛同盟的黄金。东面主殿内供奉的,由黄金、象牙、木材制成的女神雕像,是菲迪亚斯的力作,于公元前438年落成。在古希腊旅行家保萨尼阿斯的描述中,她是一个戴着头盔的武士形象,身边有一条盘绕的大蛇作为她权力的象征,左手持一面盾牌和一支长矛,右手则托着一尊长翅膀的胜利女神像。这样一件庄严崇高的雕像,为什么不用青铜或大理石材质呢?它的构思、构图,以及尺度体量,又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呢?
首先,这件雕像作为整个卫城的第一号作品,它应能概括地、全面地表现雅典保护神的身份和地位,必须是综合的、神圣的、纪念性最强的。它的动态、构图和形象应突出庄严和权威。所以,菲迪亚斯设计它的动态,基本是正面站立,不作旋转和扭曲,只有左腿略微弯曲,姿态稳重中有稍许妩媚。服饰上,不穿甲胄战袍,仍着无袖长衣;头盔华丽,但非战士的头盔,有斯芬克司和克利芬的形象,说明女神并不是处在厮杀中的战斗状态。盾牌和长矛当然是守护神的必需装备,又使构图增添了圆弧和直线的轮廓。胸饰是美杜莎。从身后盘旋到侧面,昂首吐信的巨蟒和胸前的盘蛇装饰,以浓烈的神话色彩赋予它崇高的权威性。右手托着胜利女神小像,更显示了在它佑护下的胜利前景。这不像广场上的那尊雅典娜,仅仅是一尊战神,这是一位统帅,一位名副其实的守护神,已具备了王者之气。安放在神庙主殿中的主神就应该是这种形象,它不是怒目圆睁的凶神恶煞,而是英武中散发着典雅气质,静穆而富有活力。雅典子民们怎能不倾倒在他们的神灵面前呢?
由于这件作品是陈设在室内的,不必考虑风雨霜雪的侵蚀,因此可以用木材为主,在头发和服装上贴上金叶,面部、双臂和脚趾则用象牙镶嵌。冰清玉洁,金光闪烁,确实不同凡响。与室外那件沐浴在强光下的铜像不同,它是在室内较暗的柔和光照下,所以,黄金、象牙这些高贵材质的微妙质感和绚丽神圣的光辉得以充分发挥,并与神庙的金、红、蓝色彩相协调。12米的高度,使它在室内几乎到达棚顶。在整个空间中,它顶天立地,更加引发人们的崇敬。毫无疑问,这是菲迪亚斯极为着力、精心创作的得意之作,也是整个卫城建筑群景观的最高峰。可惜的是,这件雕像后来也被带到君士坦丁堡而就此消失,只能从复制品上看到不太准确的形象(图3-027)。
在公元前5世纪的后半叶,古希腊艺术家在雅典卫城创造了古典艺术的顶峰,也是将雕塑和建筑有机融合的典范。每一个环节都经过深入推敲和琢磨,终于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综合艺术效果,许多地方几乎是不可逾越的。
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雅典卫城的工程进度可以说是很快的。出土的石板残片记录了工程年度账目,上面显示,公元前447年开始,从雅典西北3公里处的山上开采大理石并运送过来,启动了巴特农神庙的工程。9年后,黄金象牙的雅典娜像就竣工了。当时,神庙建筑已基本成型。不仅有大量雕塑家,还有各行业的众多工匠参与建设。据记载,用2个月时间完成一件小雕像的雕塑家只能得到60枚银币。
虽然有菲迪亚斯的严格监督和指导,但众多雕塑家的水平和风格毕竟是不同的。巴特农神庙两面山墙上的圆雕群像无疑是精品,但西山墙上一个马头的体量与所安置的空间尺寸没有计算精确,以至不得不把马头和下颚,从背面砍去大块石料(图3-022)。一尊赫斯提女神也是类似的情况,被切掉了一部分。内殿外墙檐壁上的游行队列浮雕是极为出色的,但采光不好,观赏条件也不理想。而神庙外墙陇间壁的方形高浮雕则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动态舒展、力度饱满、形体结构准确自然;有的却动作僵硬呆板,比例不准。这可能是因为雕刻工作量大,工期又较紧,优秀雕塑家人手不够,有的作品带有匆忙赶工的痕迹,使菲迪亚斯也有力所不逮之处。
雅典卫城雕塑的损坏并不是在时光长河中一点一点形成的。虽然曾被改为基督教礼拜堂和伊斯兰清真寺,但到17世纪中叶,巴特农神庙还是完整的。1687年9月26日,威尼斯舰队炮轰雅典,打中被土耳其人改为军火库的巴特农神庙,爆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19世纪初,英国驻土耳其大使艾尔金窃取了几乎所有的雕塑,引起东山墙的崩塌毁坏。许多残破雕像已经脱离了它们所在的环境,陈放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内。有的已经永远看不到了。而那位艾尔金勋爵后来身患梅毒,皮肤溃烂,大半个鼻子都烂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