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告诉你如何将软性、感性需求,以具体行动落实的居家书。
就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又换了一次房子,这是我第八次换房子,家从原先的无印良品(MUJI)简单路线到了现在的轻美式风格。对我而言,用自己的房子来试验相当有趣,也是很多思考与领悟的来源。正因为如此,身为一位空间设计师,同时也是“自己的业主”,我总是用这两种角色去观察前来委托居室装修的客户。
他们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焦虑与担心。会担心,是因为他们认为一旦装修好之后,地板铺好、柜子装好、墙做好……所有生活功能定位好了,就再没有后悔的余地(做错了怎么办?花出去的钱追不回呀!);会焦虑,是因为不知究竟要怎么做、怎么选,才能让这一场装修战役不失败。
真的可以完全相信设计师吗?还是有备无患自己先把功课一次做齐?来找我的屋主往往都做了功课,却还是会出现以下的场景:
拿一块喜爱的建材作为装修的讨论起点,希望用于未来的家中。
拿一张局部空间照片,想象自己的家也要这样。
希望家中柜子越多越好,同时也要风格独具!
诸如以上只着眼在一个片断物件、片断思考的需求讨论,就像是随意地抓住一块浮木,那不是真正能救你的东西,最后若真的完工了,恐怕也是一个看似什么都有,但住起来总觉得少了那关键一味的家。
我其实都会建议屋主,不如掉过头来,站得高一点儿来看看自己,看看这个家,彼此之间最紧密的联结是什么?家是用来生活的,希望在这个空间里达成什么目的、进行什么样的活动,才是对的开始。到那时,适当的建材会自然跳出来,最美好舒适的角落也会在过程中出现。
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是如何替此刻的家、未来的家预留一个可以变换的可能。生命情境会改变,家人会成长衰老,房子当然也要跟着人生的时间轴线同步调整。
这些年来,经过大量空间设计的试验与系统化的实际操作,我发现“简装修”是良方。通过系统化的思考与操作,只要做一次基础打底,利用活动家具、家饰、系统柜等易调整、好变更的特点以及蛇打七寸的关键设计,就可使整个家呈现一体感、实用感,就连精致度都能完美掌握。
这样的概念,其实就是把家具、柜体当作可替换式的设备。
书中,我用多年来的经验替大家筛选出三种(北欧、轻美式、木质)最好用、最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生命阶段生活需求的装修风格。有趣的是这三者虽风格各异,彼此却有着可以互通、共享的元素,日后若想改装,只需小小的动作就能享有大大的改变。
家是来服务你的,不是让你去迁就它的。因此,如何让家成为一起经历不同生命历程的伙伴,用最少的力气、最大的效果,打造一个现在住着舒服、未来也不厌倦的空间,在这里你可以轻易得到方法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