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代表著作
重点提示:
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同时也创造了医药。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识,后来又逐渐发现了动物药。因此可以说,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药物的来源也从野生药材逐步发展为人工栽培和驯养,甚至是人工制品。
原始社会——用药知识与经验也愈见丰富,记录和传播这些知识的方式、方法也就由最初的“识识相因” “师学相承”“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
夏商周时代——《山海经》载药120余种,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
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成书不晚于东汉末年(公元2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载药365种,创立上、中、下“三品分类法”,简要赅备地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并对中药的产地、采集、加工、贮存、真伪鉴别等方面做了简要介绍,为中药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成书于500年,由陶弘景编著。载药730种,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系统地总结了六朝以前的本草学成就,全面地发展了本草学基本理论,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奠定了我国古本草的编写体例。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成书于659年,由唐朝政府颁行,长孙无忌、李勣领衔,苏敬等人编写。载药850种,增加了药物图谱,图文对照的方式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河。该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性本草著作,对我国及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宋、金元时期——《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成书于1082年,由唐慎微编著。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保存了大量古代本草和方书的宝贵文献,使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格局臻于完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明代——《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由李时珍编著。载药1892种,附药图1109幅,附方11096首。按自然属性分为16部60类,纲目清晰,这种分类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该书不仅是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的范本,也是我国科技史上极其辉煌的硕果,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1765年,由赵学敏编著。载药921种,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