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掌握清热药的含义、性能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掌握药物: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黄芩、黄连、黄柏、龙胆、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青蒿、地骨皮(共21味)

★★★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熟悉药物:天花粉、芦根、竹叶、决明子、苦参、大青叶、青黛、贯众、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穿心莲、土茯苓、熊胆粉、紫草、水牛角、银柴胡、胡黄连(共18味)

★了解药物:秦皮、白鲜皮、紫花地丁、重楼、拳参、大血藤、败酱草、马勃、马齿苋、鸦胆子、白薇(共11味)

★了解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甘寒助湿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

重点提示:

含义★★★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性能功效及适应范围★★★

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主要用治温热病高热烦渴、肺、胃、心、肝等脏腑实热证,湿热泻痢,湿热黄疸,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配伍方法★★★

1.实热证有气分热、营血分热及气血两燔之别,应分别予以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

2.虚热证则以养阴清热、凉血除蒸;

3.若里热兼有表证,当先解表后清里,或与解表药同用,以达到表里双解;

4.若里热兼有积滞者,宜配通腑泻下药。

使用注意★★★

1.本类药物药性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2.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津亏者慎用;

3.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分类★★★(表9-1)

表9-1 清热药分类表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石膏★★★

1.性味

——甘、辛,大寒。

2.功效应用

(1)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知母;

肺热喘咳+麻黄、苦杏仁、甘草;

胃火亢盛,头痛牙痛,内热消渴+黄连、升麻。

(2)煅用:收湿,生肌,敛疮,止血——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溃疡不敛+红粉;

湿疹瘙痒+黄柏;

烧烫伤+青黛;

外伤出血,单用研末外敷。

3.用法用量

——生石膏煎服,15~60g,宜打碎先煎。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

4.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5.难点

清热泻火——指药性寒凉能清热,使火热之邪清泄之义。适用于温热病邪热炽盛及内火偏亢之证。分别有清肺火、清心火、清胃火、清肝火、清肾火等不同作用。

知母★★★

1.性味

——苦、甘,寒。

2.功效应用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既能清实热,又能退虚热。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石膏;

肺热喘咳+黄芩、栀子、瓜蒌;阴虚燥咳+贝母;

内热消渴+天花粉、葛根;

肾阴亏虚,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黄柏、地黄;

阴虚肠燥便秘+生地黄、玄参、麦冬。

3.用法用量

——煎服,6~12g。本品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炙用。

4.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质润,能滑肠通便,故脾虚便溏者慎用。

5.难点

(1)润燥——指药性滋润,能治疗燥证的药物作用。润燥药大多味甘性寒质润,具体可分为:

润肺燥——肺燥咳嗽——如瓜蒌、川贝母、百部;

润胃燥——胃津不足,口干燥渴——如天花粉、石斛、麦冬;

润肠燥——肠燥便秘——如火麻仁、郁李仁、何首乌。

(2)石膏、知母效用比较(表9-2)

表9-2 石膏、知母效用比较表

芦根★★

1.功效应用

(1)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2)止呕——胃热呕哕。

(3)利尿——热淋涩痛。

2.难点

——芦根、苇茎效用比较(表9-3)

表9-3 芦根、苇茎效用比较表

天花粉★★

1.功效应用

(1)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热病烦渴+芦根、麦冬;肺热燥咳+天冬、麦冬、生地黄;内热消渴+麦冬、芦根、白茅根。

(2)消肿排脓——疮疡肿毒(未成脓者可使之消散,脓已成者可溃疮排脓)。

2.难点

——芦根、天花粉效用比较(表9-4)

表9-4 芦根、天花粉效用比较表

竹叶★★

清热泻火,除烦,生津——热病烦渴。

利尿——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涩痛。

栀子★★★

1.性味

——苦,寒。

2.功效应用

(1)泻火除烦——热病烦闷+淡豆豉;

(2)清热利湿——湿热黄疸+茵陈、大黄;淋证涩痛+滑石、车前子、木通;

(3)凉血——血热吐衄+白茅根、侧柏叶;

(4)解毒——目赤肿痛+黄连、龙胆草、夏枯草;

(5)外用消肿止痛——扭挫伤痛+黄酒。

3.用法用量

——煎服,6~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生栀子走气分而清热泻火,焦栀子及栀子炭入血分而凉血止血。传统认为,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里热。

4.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慎用。

夏枯草★★★

1.性味

——辛、苦,寒。

2.功效应用

清肝泻火,明目——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决明子、菊花。

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瘰疬,瘿瘤+海藻、浙贝母;

乳痈、乳癖、乳房肿痛+蒲公英、浙贝母、柴胡。

决明子★★

1.功效应用

(1)清肝明目——目赤涩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头痛眩晕。

(2)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2.用法用量

——煎服,9~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黄芩★★★

1.性味

——苦,寒。

2.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湿热证。尤长于清中上焦湿热。

湿温或暑湿初起+滑石、白豆蔻、通草;

湿热中阻,痞满呕吐+黄连、干姜、半夏;

湿热泻痢+黄连、白芍;

湿热黄疸+茵陈、栀子。

(2)泻火——肺热咳嗽、高热烦渴。善清泻肺火及上焦实热。

肺热壅遏所致咳嗽痰稠+瓜蒌、桑白皮、苦杏仁;

外感热病,邪郁于内之高热烦渴+连翘、栀子、大黄;

邪在少阳,往来寒热+柴胡。

(3)解毒——痈肿疮毒+黄连、黄柏、栀子。

(4)止血——血热出血+大黄、地榆。

(5)安胎——胎热胎动不安+白术。

3.用法用量

——煎服,3~10g。清热泻火、解毒宜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黄芩又分枯芩与子芩。枯芩(片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子芩(条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主降,善清大肠之火、泻下焦湿热,主治湿热泻痢、黄疸尿赤。

4.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5.难点

清热燥湿——是指清热且能燥湿的药物作用。清热燥湿药苦寒之性较甚,适用于湿热证,如湿温病、湿热泻痢、黄疸、湿疮等。药如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等。

黄连★★★

1.性味

——苦,寒。

2.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湿热证。尤长于清中焦脾胃、大肠湿热,尤为治泻痢要药。

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木香;

湿热泻痢兼表证发热+葛根、黄芩;

湿热蕴结脾胃,胸腹痞满,呕吐泄泻+黄芩、干姜、半夏;

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2)泻火——可泻心、胃火,尤善清泻心经实火。

心火亢盛,心烦失眠+朱砂;

邪火内炽,迫血妄行之吐衄+大黄;

胃火呕吐吞酸、消渴,胃火牙痛+生地黄、升麻。

(3)解毒——痈肿疖疮,目赤牙痛,口舌生疮+黄芩、黄柏、栀子。

3.用法用量

——煎服,2~5g。外用适量。黄连生用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多用于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姜黄连善清胃和胃止呕,多用治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功善舒肝和胃止呕,多用治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

4.使用注意

——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易伤阴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黄柏★★★

1.性味

——苦,寒。

2.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湿热证。尤长于清下焦湿热。

湿热泻痢+白头翁、黄连、秦皮;

湿热黄疸尿赤+栀子;

湿热下注之带下黄浊臭秽、阴痒+山药、芡实、车前子;

湿热下注膀胱,小便短赤热痛+萆薢、茯苓、车前子;

湿热下注所致脚气肿痛、痿软无力+苍术、牛膝。

(2)泻火——善泻相火,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遗精盗汗+知母。

(3)解毒——疮疡肿毒、湿疹湿疮+黄芩、黄连。

3.用法用量

——煎服,3~12g。外用适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炙用,止血多炒炭用。

4.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5.难点

(1)大苦大寒之品的主要副作用

寒凉伤阳——指大寒药物易损伤人体阳气;

苦寒败胃——指大苦大寒药物应用不当会克伐胃气,出现食少纳呆等症;

苦燥伤津——指大苦药物燥性较强,易损伤津液。

(2)黄芩、黄连、黄柏效用比较(表9-5)

表9-5 黄芩、黄连、黄柏效用比较表

龙胆★★★

1.性味

——苦,寒。

2.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尤长于清下焦湿热。

湿热黄疸+苦参;

湿热下注,带下黄臭,阴肿阴痒、湿疹瘙痒+泽泻、木通、车前子。

(2)泻肝胆火——肝火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柴胡、黄芩、栀子;

肝经热盛,热极生风之高热惊风抽搐+牛黄、黄连、钩藤。

3.用法用量

——煎服,3~6g。

4.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秦皮★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湿热泻痢,赤白带下。

明目——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苦参★★

清热燥湿——湿热泻痢,便血,黄疸,赤白带下,阴肿阴痒。

杀虫止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滴虫性阴道炎。

利尿——湿热淋痛,尿闭不通。

白鲜皮★★

清热燥湿——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

祛风解毒——湿热黄疸尿赤,风湿热痹。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1.性味

——甘,寒。

2.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痈肿疔疮,喉痹,丹毒+野菊花、蒲公英。

(2)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外感风热及温热病。

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连翘、薄荷、牛蒡子;

温病气分热盛壮热烦渴+石膏、知母;

热入营分,身热夜甚,神烦少寐+生地黄、玄参;

热入血分,高热神昏,斑疹吐衄+连翘、生地黄;

外感暑热+鲜扁豆花、鲜荷叶。

(3)凉血止痢——热毒血痢+黄连、黄芩、白头翁。

3.用法用量

——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4.难点

清热解毒——凡药性寒凉,能治疗温热病热毒炽盛及疮疡肿毒,咽喉肿痛,热毒泻痢及虫蛇咬伤等的药物作用和治法。药如金银花、连翘、鱼腥草、白头翁、射干等。

连翘★★★

1.性味

——苦,微寒。

2.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痈疽,瘰疬,乳痈,丹毒,有“疮家圣药”之称,常与夏枯草、浙贝母同用。

(2)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常与金银花相须为用,治外感风热及温热病。

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薄荷、牛蒡子;

温病热入营分+生地黄、玄参;

热入血分+连翘、生地黄;

长于泻心火,治热邪内陷心包,高热神昏+黄连、莲子心。

(3)清心利尿——热淋涩痛+车前子、白茅根、竹叶。

3.难点

(1)连翘清热解毒,又长于消痈散结,常用治痈肿疮毒及瘰疬痰核,故被古人誉为“疮家圣药”。

(2)金银花、连翘效用比较(表9-6)

表9-6 金银花、连翘效用比较表

穿心莲★★

1.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热毒证。

外感风热,温病初起+金银花、连翘;

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玄参、牛蒡子、板蓝根;

顿咳劳嗽,肺痈吐脓+黄芩、桑白皮;

痈肿疮疡,蛇虫咬伤+金银花、野菊花。

(2)清热,燥湿——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瘙痒。

2.用法用量

——煎服,6~9g。因其味甚苦,入煎剂易致恶心呕吐,故多作丸、片剂服用。外用适量。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表9-7)

表9-7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效用比较表

贯众★★

1.性味

——苦,微寒;有小毒。

2.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时疫感冒,温毒发斑及疮痈肿毒。

(2)驱虫——虫积腹痛。

(3)止血——崩漏下血。

3.用法用量

——煎服,5~10g。清热解毒、驱虫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

4.使用注意

——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服用本品时忌油腻。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

蒲公英★★★

1.性味

——苦、甘,寒。

2.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痈肿疔疮,乳痈,肺痈,肠痈,瘰疬。

(2)利湿通淋——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3)清肝明目——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

紫花地丁★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痈肿疔毒,痈疽发背,丹毒,乳痈,肠痈,毒蛇咬伤。

野菊花★★★

1.性味

——苦、辛,微寒。

2.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 —疔疮痈肿,咽喉肿痛。

(2)泻火平肝——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重楼★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疔疮痈肿,咽喉肿痛,蛇虫咬伤,跌扑伤痛。

凉肝定惊——惊风抽搐。

拳参★

清热解毒,消肿——疔疮瘰疬,蛇虫咬伤,口舌生疮;赤痢热泻;肺热咳嗽。

息风定惊——热病神昏,惊痫抽搐。

止血——血热出血,痔疮出血。

土茯苓★★

1.功效应用

解毒,除湿,利关节——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疥癣,湿疹瘙痒;痈肿,瘰疬。

2.难点

——本品解毒利湿,通利关节,又兼解汞毒,故对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筋骨疼痛者疗效尤佳,为治梅毒的要药。

鱼腥草★★★

1.性味

——辛,微寒。

2.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消痈排脓——肺痈吐脓,痰热喘咳+桔梗、芦根(为治肺痈要药);

疮痈肿毒+野菊花、蒲公英。

(2)利尿通淋——热淋,热痢。

3.用法——不宜久煎。

大血藤★ 败酱草★(表9-8)

表9-8 大血藤、败酱草效用比较表

射干★★★ 山豆根★★ 马勃★(表9-9)

表9-9 射干、山豆根、马勃效用比较表

白头翁★★★ 马齿苋★ 鸦胆子★

1.功效应用

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效用比较(表9-10)

表9-10 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效用比较表

2.难点

(1)白头翁尤善于清大肠湿热及血分热毒,故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近年来用本品止痢,治疗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均获良好疗效。

(2)鸦胆子有小毒,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宜多用久服。外用注意用胶布保护好周围正常皮肤,以防止对正常皮肤的刺激。孕妇及小儿慎用。胃肠出血及肝肾病患者不宜使用。

白花蛇舌草★★

清热解毒——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

利湿通淋——热淋涩痛,湿热黄疸。

熊胆粉★★

1.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热毒疮痈,痔疮,咽喉肿痛。

(2)息风止痉——热极生风,惊痫抽搐。

(3)清肝明目——肝热目赤,目生翳膜。

2.用法用量

——内服,0.25~0.5g,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或水调涂敷患处。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1.性味

——甘、寒。

2.功效应用

(1)清热凉血——热入营血,温毒发斑+玄参、连翘、黄连;

血热出血+侧柏叶、荷叶、艾叶。

(2)养阴生津——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内热消渴+麦冬、沙参、玉竹;

津伤便秘+玄参、麦冬;

阴虚内热,骨蒸潮热+知母、麦冬、地骨皮;

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津已伤+青蒿、鳖甲、知母。

3.使用注意

——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4.难点

清热凉血——清解血分热邪之义。清热凉血药性味甘寒或苦寒,适用于热病邪入营血,高热发斑、神昏谵语、舌质红绛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药如生地黄、玄参、牡丹皮。

玄参★★★

1.性味

——甘、苦、咸,微寒。

2.功效应用

(1)清热凉血——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生地黄、丹参、连翘。

(2)滋阴降火——热病伤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

热病伤阴,舌绛烦渴+生地黄、天门冬;

阴虚津伤、肠燥便秘+生地黄、麦冬;

肺肾阴亏,虚火上炎,骨蒸劳嗽+百合、生地黄、麦冬。

(3)解毒散结——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白喉,瘰疬,痈肿疮毒。

肝经热盛,目赤肿痛+羚羊角、栀子、大黄;

热毒内盛,咽喉肿痛,白喉+黄芩、连翘、板蓝根;

阴虚火旺,咽喉疼痛+生地黄、麦冬、川贝母;

痈肿疮毒+金银花、连翘、蒲公英;

热毒炽盛之脱疽+金银花、当归、甘草;

痰火郁结之瘰疬+浙贝母、牡蛎。

3.难点

——生地黄、玄参效用比较(表9-11)

表9-11 生地黄、玄参效用比较表

牡丹皮★★★ 赤芍★★★(表9-12)

表9-12 牡丹皮、赤芍效用比较表

紫草★

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消斑——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

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水牛角★

1.功效应用

清热凉血,解毒,定惊——温病高热,神昏谵语,惊风,癫狂;

血热毒盛,发斑发疹,吐血衄血。

痈肿疮疡,咽喉肿痛。

2.用法用量

——煎服,15~30g。宜先煎3小时以上。水牛角浓缩粉冲服,每次1.5~3g,每日2次。

第五节 清虚热药

青蒿★★★

1.性味

——苦、辛、寒。

2.功效应用

(1)清虚热——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鳖甲、知母、牡丹皮。

(2)除骨蒸——阴虚发热,劳热骨蒸+银柴胡、胡黄连、鳖甲。

(3)解暑热——外感暑热,发热烦渴+西瓜翠衣、茯苓、滑石。

(4)截疟——疟疾寒热+柴胡、黄芩、草果。

(5)退黄——湿热黄疸+茵陈、大黄、栀子。

3.用法用量

——煎服,6~12g,后下。或鲜用绞汁。

4.难点

(1)解暑——指解除暑热之邪,治疗暑热证的药物作用和治法。其含义有二:一是清解暑热,亦称“清暑”。清热解暑药性味大多甘寒,适用于夏季感受暑热所致的身热、烦渴、溲赤、舌红苔黄、脉洪数,甚则神昏。药如青蒿、金银花等;二是化湿解暑,即祛除暑热,化湿辟浊之义,亦称“祛暑”。解暑化湿药性味辛温芳香,适用于夏令感受暑湿之邪,症见恶寒发热、呕吐泄泻者。药如香薷、藿香、佩兰等。

(2)截疟——疟,疟疾,是人体感染疟原虫后引起的传染病。通过蚊子传染,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症状特点。有隔日一发,或间日一发,或发无定时等不同。截疟即截止疟疾发作之义,适用于疟疾。如青蒿、草果、槟榔、生何首乌、常山等。

白薇★

清热凉血——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产后血虚发热,温邪伤营发热。

利尿通淋——热淋,血淋。

解毒疗疮——痈疽肿毒,蛇虫咬伤,咽喉肿痛。

亦可用于阴虚外感。

地骨皮★★★

1.性味

——甘、寒。

2.功效应用

(1)除蒸——阴虚发热,骨蒸盗汗(善治有汗骨蒸)+知母、鳖甲。

(2)清肺降火——肺热咳嗽+桑白皮、甘草。

(3)凉血——血热咳血衄血+小蓟、侧柏叶、白茅根。

(4)生津止渴——内热消渴+天花粉、生地黄、麦冬。

3.难点

清虚热——为清解虚热之义,亦称“退虚热”。清虚热药性味大多甘寒,部分苦寒,主要适用于阴虚所致的午后潮热、骨蒸、盗汗、颧红、手足心热;热病后期,热伤津液,余热未尽之夜热早凉;小儿疳积发热等。药如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等。

银柴胡★★

1.功效应用

(1)清虚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

(2)除疳热——小儿疳积发热。

2.难点

(1)除疳热——即清除小儿疳积发热之意。疳者,干也。泛指小儿因多种慢性疾病而致津液干枯,症见低热缠绵、烦躁易怒、不欲饮食、形体干瘦、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青筋等。药如银柴胡、胡黄连等。

(2)银柴胡、柴胡效用比较(表9-13)

表9-13 银柴胡、柴胡效用比较表

胡黄连★★

1.功效应用

(1)清虚热——阴虚发热,骨蒸潮热。

(2)除疳热——小儿疳积发热。

(3)清湿热——湿热泻痢,黄疸尿赤,痔疮肿痛。

2.难点

——胡黄连、黄连效用比较(表9-14)

表9-14 胡黄连、黄连效用比较表 /uw76qLVT4viPMcEWr8USugVRZj8jkHbGSb05yYIc+9M9CI0NDcVGi3SOirIsB+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