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掌握解表药的含义、性能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掌握药物: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羌活、白芷、细辛、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共13味)

★★★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熟悉药物:生姜、香薷、防风、藁本、苍耳子、辛夷、升麻、蝉蜕、蔓荆子(共9味)

★★熟悉使用解表药时发汗不宜太过,煎煮时间不宜太长,以及禁忌等注意事项

★了解药物:葱白、淡豆豉(共2味)

重点提示:

含义★★★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性能功效及适应范围★★★

性升浮,主归肺、膀胱经。

1.发汗解表——表证。

2.利水消肿——水肿兼有表证。

3.止咳平喘——咳喘兼有表证。

4.透疹——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兼有表证。

5.止痛——风湿痹痛。

6.消疮——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配伍方法★★★

1.辨证用药,适当配伍。

2.应根据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而恰当地配伍,暑多夹湿,秋多兼燥,又当配合祛暑、化湿、润燥药。

3.若虚人外感,正虚邪实者,又应根据体质不同,分别与益气、助阳、养阴、补血药配伍,以扶正祛邪。

4.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除选用发散风热药物外,应同时配伍清热解毒药。

使用注意★★★

1.使用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时,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伤阳气,损及津液,造成“亡阳” “伤阴”的弊端。

2.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

3.用量方面应因时因地而异。

4.一般入汤剂不宜久煎。

分类★★★(表8-1)

表8-1 解表药分类表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

1.性味

——辛、微苦,温。

2.功效应用

(1)发汗解表——风寒感冒。辛温发散,开宣肺气,发汗力强,尤宜于风寒表实证。

风寒表实证+桂枝。

(2)宣肺平喘——辛散苦泄,温通宣畅,尤宜于肺气壅遏的咳喘。

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咳喘+苦杏仁;

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细辛、干姜;

肺热壅盛,高热喘急+石膏、苦杏仁。

(3)利水消肿——上宣肺气、发汗解表,使水湿从肌肤毛窍外散,又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小便,风水水肿+甘草。

此外,散寒通滞,治风寒湿痹、阴疽痰核。

3.用法用量

(1)用量——煎服,2~10g。

(2)用法

生用——发汗解表,且不宜久煎;

蜜麻黄——润肺止咳;

麻黄绒——小儿、老人及体虚者。

4.使用注意

——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失眠、高血压患者慎用,运动员禁用。

5.难点

(1)发汗解表——指通过促使汗出,使邪气外泄以解除表邪的药物作用和治法。常用药如麻黄。

(2)慎用、禁用原理——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兴奋作用,可使血压上升,故失眠、高血压患者慎用,运动员禁用。

桂枝★★★

1.性味

——辛、甘,温。

2.功效应用

(1)发汗解肌——风寒感冒。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外感风寒,不论表实、表虚均宜用。

风寒表实证+麻黄;

风寒表虚证+白芍;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麻黄、附子。

(2)温通经脉——辛散温通,散寒止痛,适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

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枳实、薤白;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白芍、饴糖;

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当归;

风寒湿痹,肩臂疼痛+附子。

(3)助阳化气——甘温,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温肾阳化气行水。

痰饮+茯苓、白术;

水肿、蓄水证+茯苓、泽泻。

(4)平冲降逆——辛甘性温,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

心悸动、脉结代+甘草、人参;

奔豚,重用桂枝。

3.用法用量

——煎服,3~10g。

4.使用注意

——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5.难点

(1)解肌——指用疏风散邪而发汗作用较弱的方药,治疗风邪侵袭肌表所见证候的作用和治法。

(2)麻黄、桂枝效用比较(表8-2):

表8-2 麻黄、桂枝效用比较表★★★

紫苏叶★★★

1.性味

——辛,温。

2.功效应用

(1)解表散寒——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发汗解表散寒力缓,兼行气和胃、化痰止咳,尤宜于风寒表证兼气滞、咳嗽痰多者。

风寒感冒兼气滞+香附、陈皮;

风寒感冒兼咳嗽痰多+苦杏仁、桔梗。

(2)行气和胃——脾胃气滞,妊娠呕吐。辛能行气宽中除胀、和胃止呕,兼理气安胎。

脾胃气滞+丁香;

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砂仁;

梅核气+半夏、厚朴。

(3)解鱼蟹毒——鱼蟹中毒+生姜。

3.用法用量

——煎服,5~10g,不宜久煎。

4.难点

安胎——指安定胎气,解除胎动不安、胎漏下血,防止流产的药物作用和治法。安胎药分别有行气安胎、清热安胎、止血安胎、补肾安胎、益气安胎等。常用药如紫苏叶、黄芩、苎麻根、杜仲、白术等。

生姜★★

1.性味

——辛,微温。

2.功效应用

(1)解表散寒——风寒感冒。发汗力弱,风寒感冒轻证。

风寒感冒轻证+桂枝。

(2)温中止呕——辛散温通,温中散寒。

脾胃寒证,胃寒呕吐+高良姜;

痰饮呕吐+半夏;

胃热呕吐+黄连、竹茹。

(3)化痰止咳——寒痰咳嗽。

风寒客肺,痰多咳嗽+麻黄;

外无表邪而咳嗽痰多色白+陈皮、半夏。

(4)解鱼蟹毒——鱼蟹中毒,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

3.用法用量

——煎服,3~10g。

4.使用注意

——热盛及阴虚内热忌服。

5.难点

——生姜被誉为“呕家圣药”,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香薷★★

1.性味

——辛,微温。

2.功效应用

(1)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白扁豆。

(2)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浮肿+白术。

3.用法用量

——煎服,3~10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4.使用注意

——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忌用。

5.难点

——本品发汗解表而散寒,气芳香化湿和中而祛暑,宜于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脘满纳差,腹痛吐泻,苔腻者。李时珍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荆芥★★★

1.性味

——辛,微温。

2.功效应用

(1)解表散风——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和缓,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使用。

感冒,头痛+防风。

(2)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蝉蜕;风疹瘙痒+防风。

(3)消疮——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

3.用法用量

——煎服,5~10g。不宜久煎。

4.难点

透疹——透发麻疹之义。透疹药味辛,主要适用于麻疹初起,皮疹透发不畅者,能促进顺利透发而使疹毒外泄。药如荆芥、薄荷、葛根等。

防风★★

1.性味

——辛、甘,微温。

2.功效应用

(1)祛风解表——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虽不长于散寒,但又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

感冒、头痛+荆芥;

风疹瘙痒+白芷。

(2)胜湿止痛——风湿痹痛+羌活、独活。

(3)止痉——破伤风+天麻。

3.用法用量

——煎服,5~10g。

4.难点

(1)本品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

(2)荆芥、防风效用比较(表8-3):

表8-3 荆芥、防风效用比较表★★★

羌活★★★

1.性味

——辛、苦,温。

2.功效应用

(1)解表散寒——辛温发散,气味雄烈,善于升散发表有较强的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之功,尤宜于外感风寒夹湿证。

外感风寒夹湿+防风、细辛;

风湿在表、头项强痛、肢体酸痛+独活。

(2)祛风除湿,止痛——风寒湿痹,肩背酸痛+防风、姜黄。

3.用法用量

——煎服,3~10g。

4.使用注意

——阴血亏虚者慎用。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5.难点

——本品辛散祛风、味苦燥湿、性温散寒,有较强的祛风湿、止痛作用,因其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故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者尤为多用,也擅治“太阳头痛”。

白芷★★★

1.性味

——辛,温。

2.功效应用

(1)解表散寒——本品辛散温通,祛风解表散寒之力较温和,而以止痛、通鼻窍见长,宜于外感风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防风、羌活。

(2)祛风止痛——宜于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风湿痹痛。

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防风、细辛或单用;

风冷牙痛+细辛;

风热牙痛+蔓荆子;

风寒湿痹痛+苍术。

(3)宣通鼻窍——鼻鼽,鼻渊,鼻塞流涕+苍耳子、辛夷。

(4)燥湿止带——带下。寒湿带下+鹿角霜、山药;湿热带下+黄柏。

(5)消肿排脓——疮疡肿痛+金银花。

3.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适量。

4.使用注意

——阴虚血热者忌服。

5.难点

(1)宣通鼻窍——指药性辛香宣散之品,能治疗鼻塞之症的药物作用和治法。药如白芷、细辛、苍耳子等。

(2)本品辛散温通,善入足阳明胃经,故治头痛以阳明经前额、眉棱间疼痛之“阳明头痛”尤为多用。

细辛★★★

1.性味

——辛,温。

2.功效应用

(1)解表散寒——风寒感冒+羌活;阳虚外感+麻黄、附子。

(2)祛风止痛——本品辛香走窜,宣泄郁滞,上达巅顶,通利九窍,善于祛风散寒,且止痛之力颇强,尤宜于风寒性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寒痛证。

头痛+川芎、白芷;

风冷牙痛+细辛或单用;

胃火牙痛+生石膏、黄连;

风寒湿痹痛+独活。

(3)通窍——鼻鼽,鼻渊,鼻塞流涕+白芷;

(4)温肺化饮——寒痰停饮,气逆喘咳+麻黄、干姜。

3.用法用量

——煎服,1~3g;煎剂每次服0.5~1g。外用适量。

4.使用注意

——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燥咳或肺热咳嗽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用量不宜过大,素有“细辛不过钱”之说,《本草别说》谓:“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币,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5.难点

(1)本品辛香走窜,达表入里,既治一般风寒感冒,又善用于阳虚外感。

(2)麻黄、细辛效用比较(表8-4)

表8-4 麻黄、细辛效用比较表

藁本★★

1.性味

——辛,温。

2.功效应用

(1)祛风散寒——风寒感冒,巅顶疼痛+羌活。

(2)除湿止痛——风寒湿痹+羌活、独活。

3.用法用量

——煎服,3~10g。

4.使用注意

——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之头痛者忌服。

苍耳子★★

1.性味

——辛、苦,温;有毒。

2.功效应用

(1)散风寒,通鼻窍——风寒感冒。

头痛鼻塞+防风、白芷;

鼻渊,鼻鼽,鼻塞流涕+辛夷、白芷。

(2)祛风湿,止痛——风疹瘙痒+地肤子;湿痹拘挛+羌活。

3.用法用量

——煎服,3~10g。

4.使用注意

——血虚头痛不宜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辛夷★★

1.性味

——辛,温。

2.功效应用

散风寒,通鼻窍——风寒感冒。

头痛鼻塞+防风、白芷;

鼻渊,鼻鼽,鼻塞流涕+白芷、细辛。

3.用法用量

——煎服,3~10g;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内服时宜包煎。外用适量。

4.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忌服。

葱白★

1.功效应用

(1)发汗解表——风寒感冒+淡豆豉。

(2)散寒通阳——阴盛格阳+附子。

2.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适量。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薄荷★★★

1.性味

——辛,凉。

2.功效应用

(1)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金银花、连翘、牛蒡子。

(2)清利头目——清扬升浮,芳香通窍。

风热头痛眩晕+川芎、石膏;

目赤多泪+桑叶、菊花。

(3)利咽——喉痹、咽喉肿痛+桔梗、甘草。

(4)透疹——麻疹不透+蝉蜕;风疹瘙痒+荆芥、防风。

(5)疏肝行气——肝郁气滞,胸胁胀闷+柴胡。

此外,本品芳香辟秽,兼能化湿和中,还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3.用法用量

——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理气和中。

4.使用注意

——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5.难点

利咽——消除咽喉肿痛,使咽喉通利。利咽药大多寒凉,具有散风热、清肺、化痰等不同作用。适用于外感肺热,或肺有蕴热,或痰热内结引起的咽喉肿痛。药如薄荷、牛蒡子;马勃、板蓝根;桔梗等。

牛蒡子★★★

1.性味

——辛、苦,寒。

2.功效应用

(1)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金银花、连翘。

(2)宣肺祛痰——风热咳嗽,痰多不畅+桑叶、桔梗。

(3)利咽——喉痹、咽喉肿痛+桔梗、甘草。

(4)透疹——麻疹不透+薄荷;风疹瘙痒+荆芥、蝉蜕。

(5)解毒消肿——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其性偏滑利,兼滑肠通便,尤宜于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等热毒病证兼有大便热结不通者。

痈肿疮毒+大黄、栀子;

乳痈肿痛+瓜蒌;

温毒发颐,痄腮喉痹+玄参、板蓝根。

3.用法用量

——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4.使用注意

——气虚便溏者慎用。

蝉蜕★★

1.性味

——甘,寒。

2.功效应用

(1)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薄荷、金银花、连翘。

(2)利咽开音——咽喉肿痛、喑哑+薄荷、牛蒡子。

(3)透疹——麻疹不透+薄荷;风疹瘙痒+荆芥、蝉蜕。

(4)明目退翳——目赤翳障+菊花、决明子。

(5)息风止痉——急惊风+天竺黄;慢惊风+全蝎;破伤风+僵蚕。

3.用法用量

——煎服,3~6g。

4.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5.难点

薄荷、牛蒡子、蝉蜕效用比较(表8-5)

表8-5 薄荷、牛蒡子、蝉蜕效用比较表★★★

桑叶★★★

1.性味

——甘、苦,寒。

2.功效应用

(1)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薄荷、连翘。

(2)清肺润燥——肺热或燥热咳嗽+苦杏仁、沙参。

(3)平抑肝阳——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菊花、石决明。

(4)清肝明目——目赤肿痛+菊花、蝉蜕;目暗昏花+菊花、决明子。

此外,本品尚能凉血止血,还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衄血,宜与其他凉血止血药同用。

3.用法用量

——煎服,5~10g。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宜蜜制用。

菊花★★★

1.性味

——甘、苦,微寒。

2.功效应用

(1)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桑叶、薄荷。

(2)平抑肝阳——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珍珠母、钩藤。

(3)清肝明目——目赤肿痛+蝉蜕;目暗昏花+枸杞子。

(4)清热解毒——疮疡肿毒+金银花。

3.用法用量

——煎服,5~10g。黄菊花偏于疏散风热,白菊花偏于平肝、清肝明目。

4.难点

——桑叶、菊花效用比较(表8-6)

表8-6 桑叶、菊花效用比较表

蔓荆子★★

1.性味

——辛、苦,微寒。

2.功效应用

(1)疏散风热——风热感冒头痛+薄荷、菊花。

(2)清利头目——目赤多泪,目暗不明,齿龈肿痛+菊花、蝉蜕;头晕目眩+黄芪。

此外,取本品祛风止痛之功,也可用治风湿痹痛。

3.用法用量

——煎服,5~10g。

柴胡★★★

1.性味

——辛、苦,微寒。

2.功效应用

(1)疏散退热——辛散苦泄,微寒退热,善于祛邪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对于外感表证发热,无论风热、风寒表证,皆可使用;尤为少阳证之要药,

风寒感冒+防风、生姜;

风热感冒+菊花、薄荷;

少阳证寒热往来+黄芩。

(2)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香附、白芍。

(3)升举阳气——气虚下陷,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久泻脱肛+黄芪。

此外,本品还可退热截疟,又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

3.用法用量

——煎服,3~10g。疏散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

4.使用注意

——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5.难点

升举阳气——又名升阳举陷、升提中气。药性上升,能使下陷的中气得以升提的药物作用和治法。升举阳气适用于中气下陷之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久泻脱肛。药如柴胡、葛根、升麻、黄芪等。

升麻★★

1.性味

——辛、微甘,微寒。

2.功效应用

(1)发表——风热感冒,发热头痛+桑叶、菊花。

(2)透疹——麻疹不透+葛根。

(3)清热解毒——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生石膏、黄连;大头瘟,咽喉肿痛+黄芩、玄参、板蓝根;阳毒发斑+生石膏。

(4)升举阳气——气虚下陷,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久泻脱肛,崩漏下血+黄芪、柴胡。

3.用法用量

——煎服,3~10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宣生用,升阳举陷宜蜜炙用。

4.使用注意

——麻疹已透,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者均当忌用。

葛根★★★

1.性味

——甘、辛,凉。

2.功效应用

(1)解肌退热——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薄荷、菊花。

(2)生津止渴——热病口渴,消渴+天花粉、黄芪。

(3)透疹——麻疹不透+升麻。

(4)升阳止泻——热病泻痢+黄芩、黄连;脾虚泄泻+人参、白术。

(5)通经活络——中风偏瘫,胸痹心痛,眩晕头痛+三七。

(6)解酒毒——酒毒伤中+陈皮。

3.用法用量

——煎服,10~15g。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通经活络、解酒毒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4.难点

——柴胡、葛根、升麻效用比较(表8-7)

表8-7 柴胡、葛根、升麻效用比较表

淡豆豉★

1.功效应用

(1)解表——感冒,寒热头痛。

(2)除烦,宣发郁热——热病烦躁胸闷,虚烦不眠。

2.用法用量

——煎服,6~12g。 u9hVSo560KkCCFXM/J+VYlnRrYnsrBSMYlxzeA971LtCAvxo2G+VSQspLT8UDMs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