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掌握中药剂量的含义及确定中药剂量的因素

★★熟悉中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

★★熟悉中药的煎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不同要求)及用法

重点提示:

第一节 中药的剂量

剂量的含义★★★

剂量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也称为用量。主要是指每味中药的成人一日量(按:本书每味药物标明的用量,除特别注明外,都是指干燥后的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服用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确定中药剂量的因素★★★

1.药物的性质

毒性大的药或作用峻烈的药,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无毒的药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

量轻质松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宜小;质重沉坠及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新鲜的动植物药含水分较多用量宜大(一般为干品的2~4倍);干燥的动植物药用量当小。

药材质优者药力充足,用量无须过大;质次者药力不足,用量可大一些。

2.剂型、配伍、用药目的

入汤剂时用量宜大;入丸、散剂时用量宜小。

单味应用时剂量宜大,复方应用时剂量宜小;在方中做主药时用量宜稍大,而作辅药则用量宜小些。

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也有不同。

3.年龄、体质、病情、性别、职业、生活习惯

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用量宜小;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用量宜大。

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对于一般药物,男女用量区别不大,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经药时用量一般不宜过大。

4.地区、季节、环境

夏季发汗解表药及辛热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及辛热药用量可以稍大;

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则用量宜轻。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汤剂的煎煮方法★★

(1)先煎:主要指一些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如磁石、代赭石、生石膏、龙骨、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石决明、珍珠母、龟甲、鳖甲等。此外,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安全用药。

(2)后下: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香薷、青蒿、砂仁、豆蔻、肉桂、沉香等。此外,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坏其有效成分,如大黄、番泻叶、钩藤等亦属后下之列。

(3)包煎:主要指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蛤粉、飞滑石、旋覆花、车前子、蒲黄及灶心士等。

(4)另煎:又称另炖,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还应单独另煎,即另炖2~3小时。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等。

(5)烊化:又称溶化,主要是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粘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及饴糖等。

(6)泡服:又叫焗服,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如西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主要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其他药物煎液冲服,如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西洋参、鹿茸、人参等;某些药物,根据病情需要,为提高药效,也常研成散剂冲服,如用于止血的三七、花蕊石、白及,以及用于息风止痉的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和用于制酸止痛的海螵蛸、瓦楞子、海蛤壳、延胡索等;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也做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草芽、朱砂等。此外,还有一些液体药物如竹沥汁、姜汁、藕汁、荸荠汁、鲜地黄汁、蜂蜜等也需冲服。

(8)煎汤代水: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他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如灶心土等。此外,某些药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用。

汤剂的煎煮方法★★

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2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左右。一般宜温服。 CeWk7A2axEqI49uv0wAwI0KogV7a5l85FDlahD7d+AYTaN7axjTT3B9NWPn82RJ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