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于本体与形上学。

本书既名之为仁学本体论,不得不对“本体论”有所说明。

中文“本体”一词中,本指本根、本来,体指实体、状态、体段等。中国哲学中“本体”一词的连用,一般认为始于汉代。 京房的《京氏易传解读》中说“乾分三阳为长、中、少,至艮为少男,本体属阳,阳极则至,反生阴象”。中国佛教发展了本体观念,特别重视体用说。其实,后来程颐提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与京房类似,也是就易之卦象卦理而言。可见历来对《周易》的解说与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大有关系。当然,本体的连用始自汉代,但中国哲学的本体意识和本体论思维则产生于先秦,如《老子》一书所体现的,张岱年先生早就指出过这一点。

西方哲学本体论的特点,从柏拉图到黑格尔,都是分别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知的世界,一个是超感知的世界,以后者为真实的世界。中国哲学则无此种把两个世界割裂的思维。

吾人仁体说之本体的设定,乃在设立世界存在、关联、生生与运动的根源,此根源不是宇宙发生之义,故本体非第一推动者。而是宇宙时时而有、永不枯竭的内在根源。此本体与世界非一非二,即体即用,本体自身是生生不止的,现象大用亦是生生不息的。此即体即用之义熊十力晚年的《体用论》阐之最明。

中文中“本”的原义是根,“体”字有从骨者,有从肉者,指整个身体。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历史来看,本体论的一个特点是以关于实体的讨论为重点。从中国哲学来说,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实体、本体、道体,都涵有或涉及本体论的问题,尤其是道体。作为最高实体、终极实体,道体的讨论和西方哲学的实体讨论是一致的。

学者早就指出,中国哲学自己的本体论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存有论,中国哲学所说的本体亦不同于西方哲学所说的ontology里面的onto。在西方哲学中一开始就要求一个超越性存在的,追求不变的实在,存在的原型,逐步成为所谓主观性、真理性、对象性、超越性的东西。而中国哲学的本体也是真实存在,但不是外在化、对象化、静止的脱离现实,而是一个整体的存在,动态的存在,过程的全体,是人对生命体验中建立的真实。西方把现象化约为某些规则或元素,中国是整体,是包含一切的整体。西方要假设一永久性的抽象概念,不同是本质的存在,这不是中国哲学所说的本体。中国的本体是生生不已、有生命性的。故中国的本体不是永久being的ontology,中国的本体即指最根本最真实的存在、最后的存在。 中国哲学言天必及人,通天人之际,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讲法。

中国没有onto即being,故中国没有ontology,但中国哲学自身有本体、实体的讨论,故有自己的本体论。所谓形上学,按沃尔夫的规定,本来包含ontology和宇宙论,不单指ontology。 故中国的宇宙论、本体论、道体论、实体论都可称为形上学。古代中国哲学讲的有、万有不是being,而是存有,故在中国哲学中亦可有存有论,与Being的存在论不同。本书所用的“本体论”与沃尔夫的“形上学”意义相当,但因本书所讲的仁体论是体用不二的,不是形上形下割裂的,且本书的仁体论是回应熊十力、李泽厚的本体论,故不用形上学的名称,这是要说明的。

李泽厚认为,如果把哲学定义为讨论being的ontology,则中国并无此种哲学,若把哲学界定为一概念形态表达对人生意义、世界本源、社会基础、认识可能等根本问题的探求,则中国有哲学。 李泽厚申明他自己所讲的本体不是康德所讲的理体(noumeno),他讲的本体是本根、根本,是最后的实在、最终的实在、最高的实在。这一点我们和李泽厚是一致的。他还认为,设定物自体是为了认识宇宙的必要逻辑条件,情感信仰的充分条件。这一点倒不为我们所肯定。

康德在其《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说过:“人类精神一劳永逸地放弃形而上学的研究,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办法,这个办法是不能采取的。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 黑格尔更提出:“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康德、黑格尔的看法还是发人深省的。

人们概括斯宾诺莎的思想:实体是自身的原因。其实笛卡尔本来也是说实体是自己能存在而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符合这一定义的只有上帝,故上帝是真正的实体。斯宾诺莎亦然,他说实体是自己的原因,实体即自然,这一说法在理论上与笛卡尔是一致的。至于实体的基本规定,如实体是无限的,实体是永恒的,实体是不可分的,实体是唯一的,则是在实体即自因的前提下的进一步表述;斯宾诺莎说实体是自己的原因,这种实体即为神,即为自然,如果他不说自然,只说神,则与笛卡尔一致。在实体属性方面,斯宾诺莎以思想和广延为同一实体的两个属性,而不是两个实体。所以,我自己的意见是,虽然西方哲学史上从古希腊以后就有对onto和ontology的复杂讨论,但我们要看到西方哲学家的理解和用法,从古代到近代是有很大变化的。 若以近代哲学的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本体论对实体的讨论作为代表,中国哲学的实体讨论与之相近,而不是根本不同。如上所述,熊十力后期哲学亦以心物皆非实体,以心物为实体的势用,其实体论的理论思维形态已与斯宾诺莎实体论相当接近。熊十力所说的实体有四义:本体是万理之源,本体是无对即有对,本体是无始无终,本体显为无穷无尽的大用, 这四项规定也与斯宾诺莎相通。

然而,无论是笛卡尔还是斯宾诺莎,满足其实体的定义,其实并非只有上帝一个,这也是斯宾诺莎提出自然作为这一实体的合理推论。(在中国古代,心学认为心是本体,心才是满足实体定义的选项)然而,从今天我们的立场来看,满足这种实体观念的并非只有上帝和自然,我们可以说万有总体或宇宙总体、世界整体也满足这个定义,由于我们没有一神论信仰的负担,亦无须推出自然与上帝抗衡,故万物的一体即可认为是实体、本体。 CSPOEHEy14xsyuQHhkTTqAd/zfFuYSQsmuDqnhKJpWrb+YTb8gFfxuAcUUsGjyP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