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董仲舒儒学的特色还在于,把仁说建立为天道论,其中董仲舒把仁定位在“天心”的说法,颇具意义:

霸王之道,皆本于仁,仁,天心,故次之以天心。

在先秦没有把仁作为天心的说法出现。 以仁为天心,也就是以 仁为宇宙之心,这个说法是仁体在宇宙论形态发展的重大一步,也反映了儒家面对汉代统一帝国的出现所采取的理论回应,即重新努力把普世伦理作为宇宙原理,以从道德上制约、范导皇权。这对后来宋代儒者如朱熹等影响很大,所以,这个问题在后面“天地之心”一章还会细谈。

《春秋繁露》中说:

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见其光;高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藏其形,所以为神,见其光,所以为明;故位尊而施仁,藏神而见光者,天之行也。故为人主者,法天之行,是故内深藏,所以为神,外博观,所以为明也,任群贤,所以为受成,乃不自劳于事,所以为尊也,泛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仁也。

这个说法,把施加仁爱看作“天之行”,天的行为,天的德行,从而要求人君以天为法,效法天的行为,在人间行仁。对人主而言,仁就是泛爱群生,决不以君主个人的喜怒来行赏罚。“泛爱群生”继承了以爱言仁的传统,也继承了孔子“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篇)的思想,显示出仁早已从爱亲发展为泛爱群生了。

又说: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谨案:灾异以见天意,天意有欲也、有不欲也,所欲、所不欲者,人内以自省,宜有惩于心,外以观其事,宜有验于国,故见天意者之于灾异也,畏之而不恶也,以为天欲振吾过,救吾失,故以此报我也。

与“天心”的概念接近的是“天意”,表示天是有意志的。因此,仁是天心,也是天意。所谓天意,照这里所说,就是天之所欲所不欲,这是上天的意志、愿望和要求。董仲舒认为天意会通过灾异来传达给地上的人们。人们必须了解上天的意志是仁。

不仅仁是天心、天意,仁也是人性,而人性来自天之阳气:

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诚,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天有阴阳禁,身有情欲栣,与天道一也。是以阴之行不得干春夏,而月之魄常厌于日光,占全占伤。天之禁阴如此,安得不损其欲而辍其情以应天?天所禁,而身禁之,故曰身犹天也,禁天所禁,非禁天也。

在董仲舒看来,仁必须追溯至宇宙天道。这是说,人心有贪仁之性,人身有贪仁之气,身体的结构是来自于天、与天地阴阳相对应的,故说“身犹天也”;人道与天道是一致的,此即“与天道一也”。人必须遵循与天道一致,天道禁阴,故人道损欲。仁性是善性,仁气自然也是善气,在这里,仁既有了性的意义,也有了气的意义,仁气的意义在后来各家的宇宙论中都有表现。

仁气某种意义上即是阳气,或者说阳气在董仲舒这里已被赋予仁的规定,或者说“仁”在这里已经成为阳气的基本规定之一,这就是所谓“阳气仁”“阳气爱”“阳气宽”的说法:

故曰:阳,天之德,阴,天之刑也,阳气暖而阴气寒,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仁而阴气戾,阳气宽而阴气急,阳气爱而阴气恶,阳气生而阴气杀。是故阳常居实位而行于盛,阴常居空位而行于末,天之好仁而近,恶戾之变而远,大德而小刑之意也,先经而后权,贵阳而贱阴也。……是故人主近天之所近,远天之所远,大天之所大,小天之所小。是故天数右阳而不右阴,务德而不务刑;刑之不可任以成世也,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

如果说阳是天之德,那么也就意味着仁是天之德,这里的天之德与先秦的“天德”观念有所不同,它只代表天的一个方面,而不是整个天的德性。不过即使如此,阳也可以说是天的主导性德,尽管它需要阴的配合。所以董仲舒说天是“好仁”的、“大德”的,大在这里是动词,大德就是崇德,人所要做的就是顺天,而不能逆天。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庸能当是。是故王者唯天之施,施其时而成之,法其命而循之诸人,法其数而以起事,治其道而以出法,治其志而归之于仁。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事功无已,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是故人之受命天之尊,父兄子弟之亲,有忠信慈惠之心,有礼义廉让之行,有是非逆顺之治,文理灿然而厚,知广大有而博,唯人道为可以参天。天常以爱利为意,以养长为事,春秋冬夏皆其用也;王者亦常以爱利天下为意,以安乐一世为事,好恶喜怒而备用也。

在这里,更明确地提出, 天,仁也。这一命题把仁看作天的本质,已经接近了仁体的思想。就自然界而言,天之仁表现在覆育万物、化生万物、养而成之、有功无己。同时,这里汲取了《中庸》天命之谓性的思想,认为人受命于天,取仁于天,因此人的本性来自于天,性也是仁。 天意是赋予世界爱利的,是不断养育万物的,反过来说,爱利就是天意,天意就是仁。所以王者需要体察天意,也要以爱利天下作为自己的意志,完全按照天道的法则办事。人有了天命之仁性,于是有了各种德行。人道之仁与天道之仁保持一致,就是参天了。这样的仁已经是贯通天地人的真正王道了。参通表示天地人三者的贯通,而贯通就意味着一体。

这种天人一贯的思想又见于:

天有寒有暑,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暖寒暑其实一贯也,喜气为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乐气为太阳而当夏,哀气为太阴而当冬,四气者,天与人所同有也,非人所能蓄也,故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喜气取诸春,乐气取诸夏,怒气取诸秋,哀气取诸冬,四气之心也。……明王正喜以当春,正怒以当秋,正乐以当夏,正哀以当冬,上下法此,以取天之道。

在天人合一思想支配下,董仲舒提出人有喜怒哀乐,天亦有喜怒哀乐,季节气候的变化就是天的喜怒哀乐。因此天的喜怒哀乐是体现为气的不同类型,如喜气为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春天的气是喜气,秋天的气是怒气。天有春夏秋冬四气,亦可称为喜怒哀乐四气,这就是天的喜怒哀乐。人的生化来自于天,人的喜怒哀乐便是来源于天的四气,从而成为人的四气之心即喜怒哀乐。

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是故春气暖者,天之所以爱而生之,秋气清者,天之所以严以成之,夏气温者,天之所以乐而养之,冬气寒者,天之所以哀而藏之;春主生,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生溉其乐以养,死溉其哀以藏,为人子者也。故四时之行,父子之道也;天地之志,君臣之义也;阴阳之理,圣人之法也。阴,刑气也,阳,德气也,阴始于秋,阳始于春,春之为言犹偆偆也,秋之为言犹湫湫也,偆偆者,喜乐之貌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是故春喜、夏乐、秋忧、冬悲,悲死而乐生,以夏养春,以冬藏秋,大人之志也。

天之喜怒哀乐即是春夏秋冬四气,而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这里虽然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了解,爱就是仁,也就是说春气仁,这就和前面提到的仁气说连接起来了。这些仁的说法都是就王道即王者之道而言的,很少有就本性而言的。

仁既是天之心,也是天之气,甚至天就是仁,汉儒董仲舒的这些思想为后来仁体论的展开奠定了基调,确立了方向,而到朱子,才把这些仁体的要素综合起来,明确了仁体的意义。 4WXa/iMWbfG0+VWQCRdK0MX5BpD86sw3F5MDaYMnp1zYWWbM4zK4xLlzL4XH2/b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