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原仁下第三

“原仁”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仁”的伦理意义。不确定仁的伦理意义,也就不能理解仁作为本体的完整意义。本章接续上章继续就此探讨。

众所周知,就伦理学而言,董仲舒仁学思想的一个突出贡献是在批判功利主义的表述中建立了仁的基本道德立场,这就是: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无为而习俗大化,可谓仁圣矣,三王是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童子言羞称五伯,为其诈以成功,苟为而已也,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

这两句话《汉书》本传作“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后世皆以这二句流传,这种崇仁黜霸和反功利主义的思想在历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过,从仁学的角度,更重要的是,董仲舒提出了以“博爱”论仁:

政有三端:父子不亲,则致其爱慈;大臣不和,则敬顺其礼;百姓不安,则力其孝弟。孝弟者,所以安百姓也,力者,勉行之,身以化之。天地之数,不能独以寒暑成岁,必有春夏秋冬;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故曰:先之以博爱,教以仁也;难得者,君子不贵,教以义也;虽天子必有尊也,教以孝也;必有先也,教以弟也。此威势之不足独恃,而教化之功不大乎!

他在这里以“博爱”论仁,承继发展了先秦儒学之说,后来韩愈继续发明此义,使博爱论仁说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影响。董仲舒在这一点上是有其大贡献的。按“博爱”之说惟在《孝经》出现一次,在先秦未有用来说仁者;《汉书》中始出现“博爱仁恕”,乃谷永之言,已在董仲舒之后。 另一方面,西汉时期爱慈、博爱的提法往往是王者用以突出仁作为政治教化手段,用以追求亲、和、安的社会政治目标,这样的政治思想倾向也应予以指出。 无论如何,“博爱论仁”说可以看做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对仁的重要理解。 Orb4yq4OhuNNw7zJah9W58n6iz0jCwOxzJUHuzXDfe3IPHX0nuASg5xl1O83Rb1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