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先秦诸子诸书中也记述了不少论仁的思想,这些论述分享了儒家对仁的理解,使得仁在先秦诸子中成为一个有理解共识的概念。也就是韩愈所说的,在先秦时期,仁对于各家来说,已经成为一个“定名”,即意义确定的概念。如《庄子》书中多处谈到仁:

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

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翻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

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

在这些叙述中可以看出庄子对仁的理解:仁被理解为在亲亲基础上的推广,从对亲人的爱变为爱人利物的爱;而且借孔子之口,肯定了仁义是人之性。不仅肯定仁义是人之本性,而且以“中心物恺,兼爱无私”,为“仁义之情”,物恺即和乐。这个话是否孔子所说,虽不能肯定,但无疑代表了庄子的理解。这既说明了仁心就是仁爱和乐,也明确从情感的意义上提出了仁义之情。此外,把物品的分均作为仁的体现,也颇有意义,显示出仁的社会政治面向。

明确用“仁爱”解释仁则见于《墨子》书中:

仁,仁爱也。义,利也。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爱利不相为内外,所爱利亦不相为外内。其为仁内也,义外也,举爱与所利也,是狂举也。

但墨子更多地是把仁和利人结合起来,如:

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管子》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彼欲利,我利之,人谓我仁。” 这个说法可能是受墨子一派的影响。

《管子》中也有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地方,如:

管子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

“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阐发仁的思想显然来自孔子。此外还有一些说法如:“以德予人者,谓之仁;以财予人者,谓之良。以善胜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者,未有不服人者也。” 也都明显受到儒家的影响。

当然《管子》中也有从法家的立场表达的一些看法,如:“勇而不义,伤兵;仁而不法,伤正。故军之败也,生于不义;法之侵也,生于不正。”《管子·法法》这里不仅指出行仁要注意合法,也表达了一种看法,即“仁”倾向于突破“法”从而破坏正义的平衡。类似的观察也见于《尹文子》:

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也,故仁以道之,义以宜之,礼以行之,乐以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齐之,刑以威之,赏以劝之,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义者,所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礼者,所以行恭谨,亦所以生惰慢。乐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法者,所以齐众异,亦所以乖名分。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陵暴。赏者,所以劝忠能,亦所以生鄙争。凡此八术,无隐于人而常存于世,非自显于尧汤之时,非自逃于桀纣之朝,用得其道则天下治,失其道则天下乱。过此而往,虽弥纶天地,笼络万品,治道之外,非群生所餐挹,圣人错而不言也。

这里指出,仁既“所以博施于物”,同时“亦所以生偏私”,因为仁爱是推己及人的扩大,从对双亲的爱扩大到仁民爱物的爱;但正是因为仁是从亲属之爱开始,也就存在者对亲人的偏私,而使仁的扩大受到一定的阻碍。 hm4mdnqGjySkRKYsXjxQi0d8ELNHUABzvFZhJbSPGHnCdmbONgQYu1dnrtbnHVe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