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万物一体之一体,内在包含了万物有机关联的思想,同时又表现了有机整体的观念,熊十力以辟为宇宙大心,这是不能成立的。宇宙大心只能是生,由生而显仁。但何以生能显仁?答曰生即是仁。这是儒家哲学的一大问题。从生到仁的转换与联结,在儒学史是是如何实现的,其中的逻辑何在,都值得深究。

对生命的关爱,对生命、出生、生长的爱护,是仁的本体根据。古语说“爱之欲其生”,即是以生命表达爱,“恨则欲其死”则是反面,恨的最高表现就是欲其死,而爱的最高表现就是欲其生,好生恶死可见生的价值。程明道以万物生意为仁的显现,又认为生是天道的基本内容,他所说的生意又叫做春意,故仁就是春意盎然,生生不已,此生生之仁的春意与爱之欲其生的爱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俗语谓“待人要像春天般的温暖”,此春天般的温暖态度即是仁。仁是关爱、关怀、关心,仅仅讲生命还不能立仁体,还不就是仁,只有生命的意义与博爱的意义建立起关联,才能达到仁。一个春意盎然的宇宙就是仁的宇宙,它自身便是虚无主义的对立面,它自身必然引出价值的基础。

仁体对人的显现和人对仁体的认识是相一致的,对仁体的认识的初期即先秦时代的仁的观念之发生,确定仁的伦理意义为爱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仁为全德之名。汉唐时代则把仁在人世的显现扩大到了宇宙,建立了天心即仁的观念。仁体的显现具有了宇宙论的形态,是汉代的一大进展。宋代仁体的显现则更进一步,以生论仁,以生物为天心,在强调生与爱的直接联系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道体论,但道体与仁体的关联不直接。朱子晚年以仁为生气流行统体的观念甚有价值,开辟了仁体建构的新方向。明代以来,以心为本体仁体的唯心论大盛,但心和物都是大用流行的现象,不能独立为本体,熊十力后期哲学在这一点上说得很明白。

《西铭》的宇宙论的特色即在关联宇宙论建构,亦即是仁的宇宙论建构,其以天地为父母,以天地间万物皆为天地之子女,而互相关联,虽然,在这一整个关联的网络中,仍然有不同地位的分别,但《西铭》主旨是要人尊高年、慈孤幼、博爱万物。

在古代思维中,易之三义已经成为具有宇宙论意义的洞见,这就是变易、简易和不易。变易是周易最根本的原理,没有变化的宇宙就像死水一潭,没有创新,没有发展,死气沉沉永无变化,表示宇宙没有生命力。这样的宇宙也没有意义。另一方面,宇宙如果只有变易,没有任何稳定、持久的东西,只是刹那生刹那灭,一个没有任何连续性的宇宙也是不可想象的。故在变易中有常道,在变易中确认不易,同样是重要的。在中国哲学史上,在天地变化中确立天地之心,确立天地之道、天地之理,都有同样的意义。价值的存在意义亦是如此,天心、天理是宇宙论问题,不是实体问题,如何转变宇宙论,便有价值的问题出现。

从本体论到宇宙论,是处理物体之间的依存关系、演化的机制,一切物体皆有其关系的对应物,彼此相互联接和作用,以实现生存。物体间的互相作用和依存导致互利共存,而物体外其他一切关系的综合即是环境。

宇宙论中要涉及的是存在与生成,自然与生命,和谐与冲突,创造与自由,全体与个别,事物是如何相关联系(存在的关联性)与存在的个体性的平衡,个体的同一性可用来阐述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连续性,也可以用来阐述一个小规模社群乃至个人的连续性。理即规律的稳定性使万物形成即成物和现实世界得以成立,对规律的寻求是针对变化而建立稳定性的努力,怀特海追求创造性与稳定性的和谐宇宙。熊十力注意了存在的个体性,但忽略了存在的相关性、稳定性,而二者的平衡在怀特海看来是哲学的关键。

《易传》说成之者性,性是事物稳定成形的重要作用,继之者善,善是事物历史连续性的力量。天道天理是流行的秩序,仁是最根本的天道天理,本体在大用流行显现为秩序是为道、理。本体禀受为人为物即是性,仁是根本的人性。气是流行的质料,此质料非逻辑概念,是流动的能量,也可转化为固定的形质体。 Kpi273iicoBqn/ZvByCFNcvnYr5yV/rAiMLEo1eaH9rIkKDnCSnLar48gjF5ZKk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