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钱穆: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

016-01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我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现代中国史学四大家”。1930年因发表《刘向刘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而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今香港中文大学)。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

钱穆9岁即能背诵《三国演义》。有人要他背“诸葛亮舌战群儒”一节,于是他边背诵边表演书中人物语气及动态。他12岁时国文老师顾子重对他说,如果要有进益,必须学韩愈文。故钱一入中学即时时诵读韩文,后成大家。他说:“余之正式知有学问,自顾此一语始。”

钱穆自学成材,对苦学者深表同情。但他表示:“我不愿做一个苦学成功的模范。我不愿给社会上或是青年人一个印象,就是可以不进学校。”

钱穆青年时在《燕京学报》发表《刘向刘歆父子年谱》,指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有28处不通;并因此纠正刘歆伪造群经之说,证明《左传》《周官》都是先秦旧籍,非刘歆伪造,受到胡适称赞。

钱穆的代表作《文化学大义》,是他1940年在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两小时之讲演稿稍加润饰而成。

钱穆以3天10堂课之讲稿,稍加修改而成《民族与文化》一书。钱之《清儒学案》是在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时所撰,以8个月时间完成80万字,但原稿已在长江旅途中遗失,今仅保留其序目。

抗战时期五华书院在昆明创办。钱穆说:“学院好似一棵大树,由根发起,成长甚慢,不似草花,不到一月就青葱满目。但是这株树之长大,还要赖同仁心血、汗水来浇灌。”

钱穆在北大教书时,送给选读古代史的学生人手一册自著《老子》。他说老子并无此人,什么“河上丈人”“荷蓧丈人”“老莱子”等都可以说是老子。

钱穆上古代史课,所列参考书只有《史记》和他自著《先秦诸子系年》。他提出《史记》要精读,但又指出书中的不足之处。

钱穆自称生平最敬佩3个人:诸葛亮(谨慎)、王阳明(知行合一)、曾国藩(通经致用)。钱最尊崇的中国史学界教授是柳诒徵。钱认为,柳对史学研究的成就,是充实而有光辉的。

钱穆极推崇唐文治创办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他说,办学若不办出个独特风格,充其量不过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教科书推销员,那是没有意思的。

钱穆读日本龙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发现日军侵华作战路线多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钱穆治学方法既讲考据又讲通义。中年以后他常批评考据,批评学人为考据专做钻牛角尖的工作。

钱穆于孔学很有研究。他说:“中国学问,不是只凭一点浅近的逻辑所能理解。比如说《论语》中讲仁,你把所有讲仁的话归纳、排比一起,就可以给下个定义,但那能算懂得了仁吗?” 9Tbkx0QMkE7jiJpzahJ22p7z8zqDalisaBfhZSaMUY2+XXtFDmBoQ+L8IHFsf2d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