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帝王
(附:后妃、太子、公主)

天皇始称为“皇”,伏羲始称为“帝”,夏、商、周三代始称为“王”。神农的母亲安登感通上天而生神农,始称为“天子”。周文王始称“世子”。秦始皇开始尊称他的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周朝制度称君王之妻为“王后”;秦朝改称“皇帝”,于是称“皇后”。汉武帝始尊其祖母窦氏为“太皇太后”。魏称诸王的母亲为“太妃”。晋元帝始称生母为“皇太妃”。

《礼记》记载:天子面对“ ”这个地方而立,公卿面向东,诸侯面向西:这叫做“朝”。 ,指门屏之间。

皇帝 古代或者称为“皇”或者称为“帝”。秦始皇自认为德行超过三王,功劳高过五帝,于是改号叫“皇帝”。其任命叫做“制”,命令叫做“诏”,自称为“朕”。上古的人称“朕”,普通人皆可用。咎 gāo 繇与皇帝说话自称“朕”;屈原《离骚》里说“朕皇考”。到秦朝就只皇帝可用。

山呼 汉武帝登上嵩山,武帝与左右吏卒皆听到有人高喊三遍“万岁”。后人沿用此称,于是就叫作“山呼”。

大宝 圣人之至宝是帝位。用什么来守住帝位呢,靠仁德。

神器 天下是神明之器。《王命论》说:神器有天命,不可用智慧和力量来求得。

龙飞 新帝登基称为“龙飞”,取《易经》乾卦九五中“巨龙高飞在天,利于出现大人”的意思。因为乾卦九五被视为“君位”,所以这么说。《华林集》说:“位以龙飞,文以虎变。”

虎拜 群臣觐见君王叫“虎拜”。《诗经》有“虎拜稽 首,天子万寿”的句子,是说召穆公 (召虎) 下拜,接受周宣王的言令,且祝天子万寿。

如丝如纶 《礼记》有“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的句子。注释说:纶,就是绶带。是说君王之语刚出,是如同丝线般的小事;但群臣去执行,就当作绶带那样的大事。所以皇帝之命叫作“纶音”。皇后之命又叫“懿旨”,懿,就是美。

元首 《书经》有“元首明哉,股肱 gōng 良哉”的句子。是说君王是臣下的元首,臣子是君王的左膀右臂,君王贤明则臣子也自是贤良。

麟趾龙种 《诗经》说:“麟之趾,振振公子。”唐诗说:“元帅归龙种。”皆为赞誉皇室及诸侯之语。

玉牒 皇族家谱叫作“玉牒”。韩愈文章说“明德镂白玉之牒”。又:宗人府也称为玉牒所。

邦贞国贰 《尚书》说:“一人元良,万邦之贞。”这是在说太子。北魏大臣高允曾说:“太子,国之储贰。”

日重光 崔豹《古今注》记载:汉明帝尚为太子之时,乐师们唱了四章诗篇来赞美他,第一章是日重光,第二章是月重轮,第三章是星重辉,第四章是海重润。

逍遥晚岁 《唐书》记载:唐高祖对裴寂说:“公为世人敬仰之臣,我为太上皇,逍遥过晚岁,不也是很好的吗?”

女中尧舜 北宋大将高琼称赞宣仁太后说:“上天独厚于您这样非同寻常的圣明之后,可谓女中尧舜。”

仪宾 汉制:皇帝的女儿封为县公主,各地同姓诸侯王的女儿封为乡亭公主,娶诸侯、宗室之女的人称为仪宾、郡马。

官家 李仲容当侍读官的时候曾陪伴宋真宗喝酒,真宗命他喝一大杯。李仲容说:“告请官家免去这一大杯吧。”真宗问:“你为什么要称我为‘官家’?”李仲容回答说:“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陛下兼有三皇五帝之德,因此称您为‘官家’。”

县官 《史记·霍光传》称天子为县官。

华祝 尧帝到华地视察,华地的封疆之官说:“啊!请允许我祝福您多富、多寿、多子嗣。”

陛下 陛,是指台阶。天子必有近卫之臣,在台阶两侧执兵器列阵,以戒备意外之事。所谓陛下,是群臣对天子的称呼,因不敢责备天子,所以呼在台阶下之臣子转告之,这是让下人传达信息给位尊之人的意思。上书皇帝也是这样的意思。

秉箓 握符 《东都赋》说:“圣王握干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干符,是帝王得自上天的符瑞;坤珍,是洛书;皇图,是河图、谶书;帝文,是天降之文。

行在 蔡邕的《独断》认为天子以天下为家,车驾所至之处,皆称“行在”,是帝王行幸之所在的意思。

天潢 《曹固表》中说:“王孙公子,人数极多,宜亲近宗室,强干弱枝。”

警跸 )唐太宗即位之初,多次出去骑马射箭,孙伏伽进谏说:“天子有九重禁卫,出宫要有‘警’,入宫也有‘跸’。”警,为戒严之意;跸,为清道之意。

璇宫椒房 少昊帝的母亲星娥住于璇宫,以花椒来涂饰墙壁,因其性温和,可以辟除恶气。另一说为花椒籽有繁衍昌盛之意。

黄帝立有四个妃子;夏朝增设三三,就有九个嫔妃;殷商增设为三九,就有二十七个世妇;周代又增设九九,就有八十一个御妻。魏明帝又增设淑妃,宋武帝增设贵妃,隋炀帝增设德妃,唐代增设贤妃,汉武帝设婕妤,汉元帝设昭仪,汉光武设贵人,晋武帝设才人。

前星 《晋书·天文志》记载:“心宿有三颗星,是天王的正位。中间的星叫明堂,象征天子之位:前面的星象征太子,后面的星象征庶子。”

少海 《山海经》记载:“元皋之上,南望幼海。”注释说:幼海,就是“少海”。天子可比大海,太子可比少海。

青宫 东明山有宫殿,用青石垒成墙,门上有银榜,用青石镂刻成字,题名是“天地长男之宫”。所以太子之宫为青宫,又叫东宫。

公主 天子嫁女儿,不亲自主婚,让同姓的诸侯来主婚,所以称天子之女为“公主”。如果是诸侯的女儿结婚,就自己主持,所以称为“翁主”。娶公主的人,称为“尚”。娶翁主的人,称为“承”。周代始称公主,汉代始称姊妹为长公主,汉武帝始称其姑为大长公主,唐宪宗始称诸王的女儿为县主,唐睿宗始封给女儿代国。秦朝以后才开始叫尚主,公婆都要下堂来拜见儿媳,王珪始制定让公婆坐受儿媳拜见之礼仪。魏国始给娶到公主的人以驸马官衔。而驸马都尉这个官本为汉武帝所设,掌管御马。

女官 周代始制定女官,辅佐治理内宫。汉代规定女官有十四等,数百人。唐代设六局、二十四司,有女官九十人,女史五十多人。

宗室 周公始设中士,以编定世代谱系。唐玄宗始诏李衢、林宝撰玉牒百十卷。宋真宗始尊崇皇家属籍。周代始建立同宗之盟,选同宗中之长者为宗正。唐代宗室开始把已过数代的宗亲也当作皇家血统,外任之官不用皇室之姓。宋神宗始酌才能而调任官职,外任官始加皇室之姓,开始允许皇家宗室参加科举。

五行迭王 太昊氏配木,以木德而得天下,崇尚青色;炎帝配火,以火德而得天下,崇尚红色;黄帝配土,以土德而得天下,崇尚黄色;少昊氏配金,以金德而得天下,崇尚白色;颛顼帝配水,以水德而得天下,崇尚黑色。

建元 古代只有纪年,没有年号。汉武帝建元元年,后来皇帝年号就始于此。帝王改元亦不曾有过,秦惠文王十四年改为元年,这是改元之始。黄帝开始在国号前边加一个“有”字,汉代加一个“大”字。汉文帝始年号只用一字,汉武帝始用两字。

国祚 五帝:伏羲一百一十五年;神农一百四十年,传七世,共三百七十五年;黄帝一百年;少昊八十四年,颛顼七十八年;帝喾七十年;帝挚九年;帝尧七十二年;帝舜六十一年。

三王:夏禹传十七世,共四百五十八年;商汤传二十八世,共六百四十四年;周代传三十七世,共八百七十三年。秦代传三世,共三十九年。西汉传十一世,共二百三十一年;东汉传十四世,共一百九十六年;蜀汉传二世,共四十四年。晋代传四世,共五十二年;东晋传十一世,共一百零五年。前五代共一百六十九年。唐代传二十世,共二百九十年。后五代共五十六年。北宋传九世,共一百六十八年;南宋传九世,共一百五十五年。元代传十世,共八十九年。

皇明国祚 洪武共有三十一年,建文四年,永乐二十二年,洪熙一年,宣德十年,正统十四年,景泰八年,天顺八年,成化二十二年,弘治十八年,正德十六年,嘉靖四十五年,隆庆六年,万历四十八年,天启七年,崇祯十七年,共二百七十七年。明代历朝皇帝御名:明太祖 (朱元璋) ,明惠宗 (朱允炆) ,明成祖 (朱棣) ,明仁宗 (朱高炽) ,明宣宗 (朱瞻基) ,明英宗 (朱祁镇) ,明景帝 (朱祁钰) ,明宪宗 (朱见深) ,明孝宗 (朱祐樘) ,明武宗 (朱厚照) ,明世宗 (朱厚 熜[ cōng ]) ,明穆宗 (朱载垕[ hòu ]) ,明神宗 (朱 翊钧) ,明光宗 (朱常洛) ,明熹宗 (朱由校) ,明思宗 (朱由检)

前五代 南朝:宋刘裕传八世,历时六十年;齐萧道成传七世,历时二十三年;梁萧衍传四世,历时五十七年;后梁萧詧 chá ,昭明太子之子) 传三世,历时三十三年;隋代杨坚传四世,历时三十九年。北朝:元魏的拓跋珪传十二世,历时一百四十九年;西魏的拓跋修传四世,历时二十四年;东魏的拓跋善见只一世,历时十七年;北齐高洋 (魏国丞相高欢的儿子) 传五世,历时二十九年;后周宇文觉 (魏宰相宇文泰之子) 传五世,历时二十六年。

后五代 梁朱温传二世,历时十七年。后唐李存勖 ,本姓朱邪氏,沙陀人,其先人在唐为官,被赐姓李) 传四世,历时十四年。后晋石敬瑭传二世,历时十一年。后汉刘暠 hào ,初名刘知远,传三世,历时四年。北汉刘崇,高祖之弟,传了四世,历时三十年。后周郭威,邢州人,传内侄柴荣,历三世,共十年。

五胡乱华 后汉刘渊,匈奴人;后赵石勒,武乡羯 jié 人;后秦姚弋 )仲,赤亭羌人;前秦苻洪,氐人;后燕慕容垂,鲜卑人。统称为“五胡乱华”。

蜀汉继承东汉,不只是名义上继承,实为以火德而得天下的大汉正统。据《异苑》记载:蜀地有火井,汉室兴盛火势就旺盛,汉桓帝、汉灵帝之时火势开始衰微,诸葛亮来后复又兴盛。到景曜元年 (25) ,有人扔蜡烛于井中,井中的火就灭了,这一年蜀国亦为魏国所灭,这也是一个征兆吧。

年号 西汉:武帝 (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征和、后元) ,昭帝 (始元、元凤、元平) ,宣帝 (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元帝 (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成帝 (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 ,哀帝 (建平、元寿) ,平帝 (元始) ,孺子婴 (居摄、初始)

东汉:光武 (建武、建武中元) ,明帝 (永平) ,章帝 (建初、元和、章和) ,和帝 (永元、元兴) ,殇帝 (延平) ,安帝 (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 ,顺帝 (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 ,冲帝 (永嘉) ,质帝 (本初) ,桓帝 (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 ,灵帝 (建宁、熹平、光和、中平) ,献帝 (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后汉昭烈帝 (章武) ,后帝 (建兴、延熙、景曜、炎兴)

西晋:武帝 (泰始、咸宁、太康、太熙) ,惠帝 (永熙、永平、元康、永康、 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安、永兴、光熙) ,怀帝 (永嘉) ,愍帝 (建兴)

东晋:元帝 (建武、大兴、永昌) ,明帝 (永昌、太宁) ,成帝 (咸和、咸康) ,康帝 (建元) ,穆帝 (永和、升平) ,哀帝 (隆和、兴宁) ,帝奕 (太和) ,简文帝 (咸安) ,孝武帝 (宁康、太元) ,安帝 (隆安、元兴、义熙) ,恭帝 (元熙)

南北朝:宋武帝 (永初) ,少帝 (景平) ,文帝 (元嘉) ,孝武帝 (孝建、大明) ,废帝 (永光、景和) ,明帝 (泰始、泰豫) ,苍梧王 (元徽) ,顺帝 (昇明) 。齐高帝 (建元) ,武帝 (永明) ,明帝 (建武、永泰) ,东昏侯 (中兴) 。梁武帝 (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简文帝 (大宝) ,元帝 (承圣) ,敬帝 (绍泰、太平) 。陈武帝 (永定) ,文帝 (天嘉、天康) ,临海王 (光大) ,宣帝 (太建) ,后主 (至德、祯明)

隋:文帝 (开皇、仁寿) ,炀帝 (大业) ,恭帝 (义宁)

唐:高祖 (武德) ,太宗 (贞观) ,高宗 (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 ,中宗 (嗣圣、神龙、景隆) ,睿宗 (景云、太极、延和) ,玄宗 (先天、开元、天宝) ,肃宗 (至德、乾元、上元) ,代宗 (宝应、广德、永泰、大历) ,德宗 (建中、兴元、贞元) ,顺宗 (永贞) ,宪宗 (元和) ,穆宗 (长庆) ,敬宗 (宝历) ,文宗 (太和、开成) ,武宗 (会昌) ,宣宗 (大中) ,懿宗 (大中、咸通) ,僖 (咸通、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 ,昭宗 (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祐) ,昭宣帝 (天祐)

后五代:梁太祖 (开平、乾化) ,均王 (贞明、龙德) 。唐庄宗 (同光) ,明宗 (天成、长兴) ,闵帝 (应顺) ,潞王 (清泰) ;晋高祖 (天福) ,齐王 (开运) ;汉高祖 (乾祐) ,隐帝 (乾祐) 。周太祖 (广顺) ,世宗 (显德) ,恭帝 (显德)

宋:太祖 (建隆、乾德、开宝) ,太宗 (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真宗 (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 ,仁宗 (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庆历、皇祐、至和、嘉祐) ,英宗 (治平) ,神宗 (熙宁、元丰) ,哲宗 (元祐、绍圣、元符) ,徽宗 (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钦宗 (靖康)

南宋:高宗 (建炎、绍兴) ,孝宗 (隆兴、乾道、淳熙) ,光宗 (绍熙) ,宁宗 (庆元、嘉泰、开熙、嘉定) ,理宗 (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宝祐、开庆、景定) ,度宗 (咸淳) ,恭宗 (德祐) ,端宗 (景炎) ,帝昺( bǐng 祥兴)

元:世祖 (中统、至元) ,成宗 (元贞、大德) ,武宗 (至大) ,仁宗 (皇庆、延祐) ,英宗 (至治) ,泰定帝 (泰定、致和) ,明宗 (天历) ,文宗 (天历、至顺) ,顺帝 (元统、至元、至正)

陵寝 盘古 (青县) ,女娲 (阌 [ wén ] 乡) ,伏羲 (陈州) ,神农 (曲阜) ,黄帝 (中都) ,少昊 (曲阜) ,颛顼 (高阳) ,帝喾 (滑县) ,高阳氏 (东昌) ,华胥 (蓝田) ,帝尧 (东平) ,帝舜 (永州) ,大禹 (会稽) ,夏太康 (太康) ,成汤 (偃师) ,太甲 (济南) ,殷中宗 (内黄) ,商高宗 (西平) ,周文武成康 (咸阳) ,威烈王 (河南) ,昭王 (少室)

秦始皇 (骊山) ,汉高祖 (长陵、咸阳) ,文帝 (西安) ,景帝 (咸阳) ,武帝 (兴平) 宣帝 (长安) ,光武 (原陵、孟津) ,明帝 (洛阳) ,昭烈 (成都) 。晋元帝 (江宁) ,晋十一帝陵 (上元) ,吴大帝 (钟山) ,吴景帝 (太平) ,齐高武明 (丹阳) ,梁武简文 (丹阳) ,陈文帝 (武功) ,陈高祖 (高要) ,隋文帝 (武功) ,隋炀帝 (扬州) ,唐高祖 (三原) ,太宗 (九嵕[ zōng ]山) ,宪宗 (满城) ,宣宗 (景阳) ,中宗 (偃师) ,西魏武帝 (富平) ,石勒 (顺德) ,宋太祖 (昌陵) ,太宗 (熙陵) ,真宗 (定陵) ,仁宗 (昭陵,俱 巩县) ,南宋高孝光宁理度 (会稽) ,宋三陵 (钦陵、庆陵、安陵, 保定) ,宋端宗 (厓山) ,徽宗 (五国城) ,辽太祖 (宁远卫)

明洪武皇帝 (孝陵,江宁) ,永乐 (长陵) ,洪熙 (献陵) ,宣德 (景陵) ,正统 (裕陵) ,成化 (茂陵) ,弘治 (泰陵) ,正德 (康陵) ,嘉靖 (永陵) ,隆庆 (昭陵) ,万历 (庆陵) ,泰昌 (定陵) ,天启 (德陵) ,崇祯 (思陵,俱顺天天寿山) 。建文君 (从云南回来,迎进南内,号为“老佛”,死后葬于西山,碑刻“天下大师之墓”) JJ3OCs0Flv65JeMZFGHJjA93RW8k9aDAIHj18uwnEYes1YtCklLF3WFUmj/uQq2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