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人格归类,拒绝标签

九型人格学一个重要的特质就是分类。

人们在整理杂物时会有这样的经验,要使用收纳箱、柜子分开储存,衣服与衣服放在一起,书本与书本放在一起。学说的分类与此同理,分门别类,可以使纷繁复杂的概念变得有条有理,纲举目张。

1.规避自我表演的陷阱

分类法在心理学研究当中并不鲜见。

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波克拉底就将人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李波特和培因将人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荣格又创造了内向性和外向性两大类……各种分类不一而足。

虽说各种学派的分类都有能够自圆其说的道理,可是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受众的接受度。因为这些学派多数都是作为专业学问的研究而存在的,他们在诞生之初,就是面向专业学者,而大众,只是被当作研究和治疗的对象。

就如同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一样,大众只需要被分析、被研判之后,由实验分门别类贴上标签,写上这一只的病情如何,那一只的存活期有多久等等。至于小白鼠知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对不起,这并不是实验者要关心的问题。

只是人毕竟与小白鼠不同,正常人都会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既然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那么,非专业人士的普罗大众也会对照这些专业的分类,给自己或身边的人做做评估。

问题在于,这样的评估往往带有倾向性:

——谁要是对你指出,你是内向性人格,你会不会暗自腹诽他是在批评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当你按着书上的定义,认定某个人是抑郁质人格时,你是否也会考虑一下,要是当面给他下这样的断语,他会不会以为你是鄙视他有抑郁症倾向?

至于当某个人说你情绪化时,基本可以肯定他不是在夸奖你做事有激情。

当然,专业人士会告诉大家,每一种类型都有其复杂的成因,不能简单地做判断。然而不可否认,当那些带有褒贬色彩的标签落到具体的人身上时,作为有判断力、且有自我保护意识的人,自然而然地知道该怎样做。

于是,“游戏开始了”,哪怕是对心理学的人格类型一知半解的人,也要有意无意地将自己与那些带贬义的人格特征拉开距离,而尽量为自己增添有光彩的特性,在人前人后有隐藏、有表演。甚至于某些天生的演技派们表演到后来,连自己都分不清哪些是真实的自我,哪些是乔装了。

如此一来,且不说这些归类是不是有简单化的问题,在面对经过刻意地对自己进行过修饰打扮的人时,很难真正确保其准确性。

因而,作为后起之秀的九型人格学,有意识地汲取了前人的教训,规避类似的问题。

将人格分做九类,既较为细致,也不至于太复杂:

一、完美型;

二、助人型;

三、成就型(实干型);

四、艺术型(浪漫型);

五、思考型(学者型);

六、忠诚型;

七、活跃型;

八、领袖型;

九、和平型。

从概念的命名即可以看出,在划分九种类型时,保持了尽可能的客观、中性,不批评、不赞赏,在定义过程中,强调它们都是既有优点,又有缺陷。进而,每一种类型都会与相关的类型有所交集。通过排列组合,可以解释更为复杂的变化。

2.从先天气质勾勒人格地图

九型人格学(Enneagram…of…Personality)源自古希腊语,它不是一个现代人新创建的概念,算起来已经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了。在古代的两河流域,它作为灵修的指导学说,仅仅在神秘的教派中口耳相传。

只不过,如今通行九型人格学,只是借用了(Enneagram)的外壳,里面填充的,是全新的现代心理学理论。

20世纪中叶,从伊斯教地区了解到九型人格这种灵修方式的心理学家,基于弗洛依德理论的影响,将人的情欲分成九种类型,与九型人格相结合,建立了九型人格学概念的雏形。

之后接触到这套理论的心理学家和医学家们,逐步地补充和完善了其架构,20世纪70年代,九型人格学初步成型。

就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的一些医生在临床诊疗中,研究了人们处于婴儿时代时对外界的反应,并认为这些反应完全可以与九型人格作链接,从而使人类的先天气质类别与后天的人格发展都得到合理的解释,并能由此探知气质与人格的内在逻辑(Inner…Logic)。

医生们发现,观察婴儿受到外界刺激时的自然反应的行为,能够归纳出9种气质(Temperament):

活跃性、规律性、主动性、适应性、兴趣范围、反应强度、心景的素质、分心程度、持久性(专注范围)。

当然,这些气质不是刻板地与九型人格一一对应,也不是一个婴儿只会有一种反应,研究者所注重的是,这些人类最本能、最天然的与外界相处的方式,恰好解释了九种类型的人格先天的行为根源。

例如在接受外部信息时,主动性强,且反应强度大的婴儿,一般会发展出领袖型的人格,因为他们自小就不畏惧挑战,并且有控制欲。

而天生对外来的新鲜事物有很活跃的回应,但是持久度并不高的婴儿,则有极大可能会发展出活跃型人格。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易”,先天气质的基础是不容易被彻底改变的,…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后天的生长环境并不相同,其发展路径并不会全然一致。

先天气质相同的婴儿在不同的成长过程中,很有可能演变出相关联的几种类型,只是,即使后天影响再大,也不会发展到完全对立的类型上去。因为它们的根源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望和最基本的恐惧。

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九型人格的学说因为其简便易使用,实效明显,被大量应用于实际工作,尤其因为美国中情局(CIA)和知名大学的MBA教学对它的推崇,而受到更多学者和非专业人士的注意,对它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和完备。

除了欲望与恐惧这些基本要因,人格发展的层次、驱动力、升华与恶化、两翼理论等等,以过去的三四十年中被渐渐发掘和总结出来,使这套理论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体系,其应用机制也越来越清晰。

总的来说,九型人格虽然以“九”为基数进行归类研究,但其中的变化是多种多样,也是有章可循的,因而,读者们在阅读本书,界定自己的类型时,既要明白类型的要义,也要避免简单粗暴地“贴标签”。

要知道,你不是小白鼠,别人也不是,大家都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厘清判别的线路,更好地辩识人的思维和行为,是探索的起点与道路,而绝对不是探索的终点。

九型人格的归类法,就是给人一幅解读人性的地图,它的作用体现在实践应用,即使你不是专家,也可以遁着这张图,认清自己,认清周围与你发生关系的人,从而趋利避害,找出自己最需要、最适合的生命航线。 mVBkp2YIAhuigXSXKX4mDcN2G5ps0m9WobDXHFNRM1gn7N6ahU1HYjo3JveqGrB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