舀来了天山清泉水 采来草原红玫瑰
我们用热情烧烈火哎 煮出的奶茶令人醉
我们用热情烧烈火哎 煮出的奶茶令人醉
严冬的阳光暖人心 沙漠清泉最珍贵
奶茶斟满情和谊哎 歌声绕着彩云飞
奶茶斟满情和谊哎 歌声绕着彩云飞
香甜奶茶捧过头 欢声笑语随风吹
百里花海风光好哎 万紫千红举金杯
百里花海风光好哎 万紫千红举金杯
有了这样丰富而又圆润的草原意象,我想,即使没有喝过新疆哈萨克族奶茶的人也会被这首《奶茶歌》所陶醉。
新疆的牧区大多处于高寒地带,肉食较多,蔬菜较少,哈萨克族的奶茶里既有茶和奶,还有酥油,这是营养丰富的独特饮料,又是一种抵御饥饿和寒冷不可缺少的食品。它的特点是耐饥饿、御寒、养胃,尤其是在冰天雪地的寒冷冬季,一碗奶茶下肚,寒气会迅速从体内驱除,疲惫被驱散。从事牧业生产的哈萨克人往往一天要喝好几次奶茶。他们每喝一次奶茶,都会喝足、喝透,直到大汗淋漓。他们在喝奶茶时还会附带吃一些奶油、奶皮子、奶疙瘩、包尔萨克、馕和肉等食品。
新疆奶茶是西域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与其说哈萨克人用奶茶待客是一道传统的程序,倒不如说是长期传承的一种美德。在草原上,走进任何一家毡房,刚刚落座,热情好客的女主人就会为客人铺上餐布,然后端上包尔萨克、奶疙瘩、奶豆腐、酥油、方块糖、蜂蜜、馓子等具有本土特色的食物供客人享用。人们围着餐布盘腿而坐,毡房的女主人不失时机地端上冒着滚滚白气的奶茶。哈萨克的奶茶是沏兑的,一只造型优美的萨玛瓦尔(烧茶的用具)是沏茶必不可少的器具,旁边依次摆放着鲜奶、奶皮子、酥油以及一小碟咸盐,还有一壶事先用上等砖茶熬好的酽茶。毡房女主人把一小勺盐、一块酥油、一勺奶皮子、一碗底鲜奶依次放入一只大海碗中,然后注入半碗或者多半碗的酽茶,最后倾倒旁边的大茶饮,滚沸的开水冒着白烟冲进碗中,顷刻间,奶茶的香味就在毡房内弥漫开来。我们不得不佩服哈萨克族妇女那种传统而古老的待客习俗,这是中华古老文明的精华,她欠身递茶,先敬来宾,再敬老者。自己在喝茶的时候眼睛时刻都留意每个人的茶碗,及时给人续上奶茶。必不可少的歌声是将奶茶的氛围推向高潮的介质。那把墙上挂着的冬不拉,总是会在茶酣意浓的时候响起。歌声琴声,茫茫草海,白云缭绕的群山,自由游弋的羊群,静穆远望的骏马,高大挺拔的云杉,皑皑的白雪,此时此刻,忧郁或者欢乐都是那么美好,而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吃饱喝足的时候,捧起双手,学着主人的模样,感恩人类传承的美德,感谢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这是唐布拉草原的冬季,草原雪野茫茫。我已经是第三次走进他们家的毡房了,因为朋友居住在这里,早些年,我每年的冬天都会去那里小住三两日,于是有了这样和他们接触的机会。当我走近他们的住房,那位在不远处的草场为羊弄草的小伙子巴特尔,即刻放下手中的活儿,走了过来:“叔叔好!”
他的汉语说得很标准、很流利。
此时正是寒假期间,他在三公里外的学校上初二。相比于城里的孩子,他的脸上多了一种成熟,这样的年龄,城里的孩子还在玩着电脑游戏,成天浸泡在父母的溺爱之中,而他只能在这样的偏僻之地提前学会独立,每天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业,还要帮助父母饲养牲畜。
尽管他的父母去了远处的巴扎,我们因为已经熟悉,我还是走进他们的房间,盘腿坐在了他们的炕上。他们的房屋饰物诸如门帘、窗帘、卧具都有考究而典雅的花纹,花纹的图案由多种具有民族特色、色彩饱满的图案组成,经过这家女主人的精心摆置,层次分明协调,朝南的窗台上摆放着用废弃的塑料盆养着的两盆萝卜莲,红色的花朵给房间增添了几分温暖,特别是墙上挂着的冬不拉、羊头、鹿角、手工饰物等,给人一种民族风俗的铺张的大方之美。
就在我打量房间的时候,这位叫巴特尔的小伙已经捅开了房间火炉的炉火,热浪慢慢在房间弥漫开来,他把一个茶壶用干净的抹布擦了一遍,并添满水,开始为我煮奶茶。
他的话语不多,眼睛里有一种纯净的羞涩和胆怯。后来我送给了他我随身携带的一只廉价的MP3,他表现出了城里孩子从不会有的高兴,为我煮奶茶的热情又高涨了几分。牧区的孩子早当家,他冲泡奶茶的娴熟让我心生敬意。从不远处的泉眼挑回来的山泉水和着茶叶很快就在火炉上沸腾了,一股砖茶的香气升腾起来,绕着屋旋转。巴特尔从一只小盆里舀了几小勺鲜奶兑进热腾腾的茶里,再稍煮片刻。然后提了茶壶放在炕桌上,随后拿出一块柴火烤制的馕切成小片,兜在一块花布单子里,放在我面前的花毡上,并从室外的冷藏室里给我拿来了一小截煮熟的马肠。我掰了馕沾了奶茶细嚼慢咽着,仔细品尝马肠在我嘴里渗透的浓郁的香味。
巴特尔站在一边回答我一些毫无价值的闲话。当我的目光滑过墙上的那柄冬不拉,巴特尔捕捉到了,他取下来,略一沉吟,冬不拉的琴弦就发出了美妙的琴音,这时候,刚才的羞涩不再,他的嗓音有些稚嫩,但一首反复弹唱的《故乡》还是被他唱得深情感人。
我真没想到,一个仅仅十三岁的孩子,竟然对这首歌曲的内涵有了城市孩子不能理解的感悟。
我的心不知不觉就醉了。
奶茶和馕填饱了我的肚子,那稚嫩的歌声还在我的脑海萦绕,这是我在牧区听到过的最美的歌声。
自从我来到新疆,最初接触到的是新疆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一种粗茶——湖南益阳产的伏茶熬制而成。因为这种茶像砖块,当地人又将这种茶叫砖茶。砖茶通常用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放在一个容器里,沏茶时抓一小把放进茶壶里,烧开就可以饮用了。一个圆口的茶碗,冲进茶碗的茶水呈深红色,茶水入口略带涩味,有一种粗犷的醇香。那时候我对于这种茶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后来又陆续喝到了以茉莉花茶为主的一些花茶,然而香味浓郁的茉莉花茶并没有改变我喝粗茶的习惯——喝的时间久了,就喝出了一种习惯,一种新疆特有的味道。砖茶是一种平民的茶叶,它不仅仅用于人们平常的解渴和饮用,有时候我甚至以为,湖南益阳的砖茶和新疆牛奶是一种完美的结合,它为新疆的奶茶文化注入了持久的活力。只有这种茶叶沏兑的奶茶才算得上是最正宗的新疆奶茶,这几乎是一个颠覆不灭的习惯。就像我们从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接触到的是甜这样的感性认识一样,总会让人念念不忘。而一个人在新疆居住的时间久了,自然对新疆的奶茶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家中沏兑奶茶是我一直保持的习惯。在我居住的地方,每天都有乡下的奶农准时将自己家的牛奶直接拉到城里进行销售,傍晚时分,“奶苏”的吆喝声在小巷或者楼院深处此起彼伏,构成了居住区域深处一抹独特的风景。印象中的一位中年妇女,她销售新鲜牛奶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记得当初她还是一位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骑一辆“吱吱”响的旧自行车,黑黑的大眼睛闪烁着灵动的深邃和对于好生活的理解,后来自行车换成了新的,她变成了少妇,再后来她骑上了摩托车,成了两个孩子的阿帕,脸上也多了生活的沧桑和成熟。看她用量斗售奶是一种享受,她把装满牛奶的量斗高高擎起,随着一帘白色的瀑布落入容器中,似乎一天的时光在这一刻变得静止。
因此,我用散文诗的形式为这位农妇画了一幅肖像画:
夜的眼翳尚未褪尽,晨风清凉。
一只鸟欢快地鸣唱。
一声“奶—苏—”破空响起,吆喝声主题短而尾音长。
一辆送牛奶的助力车走在小巷。
浓的雾,热的汗,额前青丝漉漉。
从十八岁那年开始,她和我一起在岁月的年轮中爬行。
我住城市的一隅,十公里外的小村有她的住房。
一辆“二六”自行车,是她结婚的嫁妆。
一只奶桶伴她穿街走巷。
奶桶很小,小得仅仅能容纳25公斤的牛奶。
奶桶又很大,大得育肥了我的十八载春秋,还有我已经十一岁的女儿。
她说:电动助力车真好,而那辆骑了十七年的自行车,退休了。
我看见,生命的年轮划伤了她粉嫩的肌肤,而美丽迷人的黑眼睛却更加深邃。
她一手接过市民的奶锅,一手擎起量提,洁白的牛奶拉出一帘瀑布。
没有银河九天的壮观,却有牛儿吃草献奶的鞠躬尽瘁;
没有震天轰响的回声,却散发出浓浓的乳香。
那辆电动助力车走在小巷中。
“奶—苏—”,吆喝声划破晨雾,东边正缓缓升起一轮朝阳。
在家沏兑奶茶只需熬好一壶砖茶水,冲入放有牛奶和盐的大海碗,再放一些酥油和奶皮子,就着一块散发着浓浓麦香的馕和一些小菜,一碗浓缩着新疆饮食文化的奶茶是我每天早晨开始一天生活的前奏。
有了这样的早餐,是多么美好的日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