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祭奠的日子定在了农历的十月一。奠,是个象形字。上下结构,上面是“酒”,下面是“大”,子孙们用酒和吃食,祭奠着这个“大”字。关中人把父亲叫大,是最好的尊词。唢呐队奏出声声哀乐,灵堂照应的人站在一旁,来人跪拜完,照应的人就喊:“孝子磕头答谢哩。”孝子们磕头,起身,再磕头。门口招呼来客的人拖长了声音,喊:“看客座。”外面照应的人就接上:“棚下座。”掌盘上饭的人们就招呼着来客吃饭。搭了帐篷,盘了灶台,杀猪四头,宰羊一只。晌午是十三个碟子菜,外加吃馍菜四个,一个个地上桌。12点前,招呼来客的吃食是汤泡馍。油汪汪的汤上面漂着鸡蛋饼块和葱花菠菜,鸡蛋饼切成垂直等边的菱形。负责看客的人们招呼着客人吃好。看客的人都是村里邻居,是父亲奔赴一家家磕头报丧请来的,每个人经过执事的人合理安排岗位,完成这一天自己岗位上的活儿。村里每个成年人都给别人家帮过忙,村里的大部分人也曾经或者将要成为孝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人,再能干的人也不会自己独自将老人一生最后的大事操持完。单位有人来吊唁,从西安驱车数百公里,一路风尘仆仆,顺着福银高速,再沿着高安公路到了村里。我应该是磕头的,但我的肩上还担着从河里洗完的鱼。进灵堂,礼毕。带领导和同事感受冬天里的村风,查看村貌。给他们介绍在村头的那座建于前清时的庙。初冬的村庄,熟透了的柿子挂在枝头,已经没有人再去摘收,成了灰喜鹊们最好的补给品。红岩河水清澈见底,哗哗流淌,水草干枯,曾经的茂盛就在枝干上写着,芦苇摆荡,顺风摇曳,沙沙作响,就是少了来河边喝水的牛群和背着笊篱拾粪的人。

乡村里的葬礼,会随着一代代老人的去世而失去隆重,会随着一代代年轻人的成长而不再记忆。祖父的遗像和祖母的画像端端正正地摆在桌子上。祭奠的日子结束,后半夜是入殓时间。在入殓前,是孝子和各路亲戚烧纸时间。不到十分钟时间,桌前香火旺盛,桌上纸盆里火苗蹿高,哭声悲悲戚戚。这个时候,才能真正感觉到已经失去的亲人离我们是多么的远,他没有最后吃上自己给做的一口饭,没有穿上自己给买的一件衣。人往往就是这样,当老人在世时,总觉得时间还很漫长,不好好地孝顺,不珍惜每次相聚的时光;当亲人离世,方才觉得自己有许多话要说,有许多孝心要尽,涌上心头的无限后悔只能化作泪水,在面颊和心头肆意流淌和蔓延。入殓是我们最后一次再看一眼祖父的时间,多么希望这个时间停滞不前。父亲站在凳子上,把祖父躺着的身子一点点地放平,把身边的烟锅从棺材里取了出来,把祖父口里含的银钱取了出来,用卷纸把身体与棺材之间的空隙插得严严实实。父亲说,你爷爷就和睡着了一样。棺材合上了,且粘了封口。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祖父了,他老人家演绎了八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了多少岁月的身子,以合上棺材的那个时刻而悄然无声地谢幕。留给子孙的,只有看着桌前的遗像一点点地回忆和念想。

祭奠的前日,孝子们要去逝去的先人的坟里请灵位。村里人称作请主。家族人多坟大,从十二栓到滩边,从龙眼头到园子,从大洼到小洼,只要是后人们知道的祖先的坟头都要挨着请到。请他们回到家里,让子孙们告诉他们,祖父已经去了和他们一样的世界,祖父还是个新人,许多事情还需要他们照顾、引导。傍晚,请主的队伍归来。孝子们全部身穿白色孝服,扶着柳树枝做成的哭棍,按照辈分两人一排,依次排开。女人们头包白色纱巾,哭成一片。父亲作为长子,走在最前面,母亲作为长媳,由执事的人引着,手持稻草,在唢呐《祭灵》的哀曲中慢慢前行,直到把祖先的灵位都迎回灵堂。我一直认为,这是村庄里最隆重的礼节,祖祖辈辈这样传承了下来,村里人一辈辈地迎送着老人的魂灵,这种具有传统意义的民俗方式,是从多少年前起始,直到村里消失,任何人都不会改变。当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哇哇啼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经历一辈子的酸甜苦辣,到老去子孙们悲哭着,以最高的礼节送上最后一程,是一转眼的时光啊。 LKvg7KxqsihbeedUyOFK5CXyJ5pAr6dminbY7gzOnUVsmqrWIBM5EvxLCM0RLsP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