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四

三婶于1999年的冬天死于心脏病。她从马家河嫁入史家河的情景,在我现在的记忆里还是那么清晰。那时候高安公路还没有修通,顺着红岩河蜿蜒而上的小路,迎亲的队伍在唢呐声中由远及近。史家老三,就是我的三叔,咧着嘴笑嘻嘻地看着每个人。他平时走路有些外八字,还扑嗒扑嗒。可是那天,在两边夹道看热闹的妇女儿童人群里,他戴着写有“新郎”二字的花,极力地挺直了腰杆,像是刚从战场凯旋的士兵,长有络腮胡子的脸上,溢满了灿烂的笑容。我的三婶,一个早年就失去了母亲的女子,她坐在自行车后面,穿着一身大红棉衣裤,头上顶着一块大红盖头,走了十来里路,还是哭哭啼啼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古时关中一带女儿出嫁时,有“哭嫁”这一说。说是新娘戴冠披霞,穿红绣鞋之后,离别之情油然而生,哭声感人,叫“哭轿”或“哭嫁”。还有哭词叫《哭轿歌》:“娘呀娘,您养我身,今日出嫁成客人,丢下弟妹谁照看,好比钢刀挖我心……”在迎亲的唢呐声中,新娘由迎亲女扶上花轿,轿门垂帘。照妖镜悬于轿杆,选二童扶轿护送叫“押轿”。乐人前头吹奏,“衣架”(摆新娘的妆奁等针线活的木架)随后,紧跟“什罗”(专门放新娘装饰及生活用品的木抬箱),新郎骑马于轿前,梳头侍女之车随后,再后是娘家客人的乘车,形成一列长长的队伍,名为“吃筵席的”。凡轿过之村,皆鸣炮停歇。轿过桥头、十字路口、街道,必要鸣炮,有的还要贴红纸表示以喜驱邪。若途中撞亲,以互换礼物让道,表示互不干扰,各自平安。若遇丧棺则要改道,或以红绸遮轿,在炮声中前行。

到了晌午,高朋满座,新郎新娘发完烟,倒完酒,执事就开始吆喝流传下来的一段话:抬轿的,扶女的,扮相客的;知己的,看客的,收礼的,四面八方贺喜的;铺席的,夹毡的,还有切菜的,揉面的,烧锅揽柴砸炭的;摘葱的,剥蒜的,担水吆驴磨面的;扫地的,看院的,提茶倒水抹案的;抱娃的,收蛋的,买烟灌酒上县的;还有停到门口立站的,扒到窗口偷看的;没有事情干的,出来进去转悠的;端盘的,拾馍的,专门招呼看坐的;主家一并致谢了。这些在三叔三婶婚礼上的话,我到今天记得还是那么清楚。可是,可是,三婶如今已经去世十几年了,真是岁月不等人啊。 jNSNf3Aqf8IIkWlGNBBX0W/tc9wTbbR0W7/YG3Nsq1O/VpxYOj2be556m1D2pnM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