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民族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民族心理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这种特殊性既表现在它的对象特点上,也表现在它的学科特点上。在相当大程度上,是民族心理学的对象特点决定了民族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1.2.1 民族心理学的对象特点

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心理及其规律。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呢?

研究对象的层次性

图1-1 人类心理示意图

民族心理属于心理现象。然而,人类心理现象是分层次的。人类心理的最基础层次是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差异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类心理的最高层次的是人类共同心理,人类共同心理是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处于中间层次的是单一民族心理与多民族共同心理,单一民族心理与多民族共同心理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见图1-1。

单一民族心理与多民族共同心理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当代世界上约有大小民族2000多个。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各民族的人口数见表1-1。

表1-1 我国各民族人口情况

续表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水平,有不同的婚姻家庭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与民俗,因而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差异不仅表现在社会需要、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与民族人格方面,而且表现在生理需要、基础认知、日常行为与民族气质方面。研究不同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民族心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民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泛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共同体,或者作为一个区域内所有民族的统称,如美洲民族、非洲民族、阿拉伯民族等,或者作为多民族国家内所有民族的总称,如中华民族、美利坚民族、英吉利民族等。“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中华”一词,与“中国”、“华夏”相通,兼有族名、国名等多重含义。“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到近代,用于指称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民族以及海外华人。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国,在现今世界上,超过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中华民族的分布。

中华民族是一个政治概念及国族概念。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梁启超提出,现已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建立国族的重要概念。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正式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20世纪初,在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话语中,“中华民族”经由了从最初的强调满汉之辨和排满,到梁启超的“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再到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将汉族改为中华民族”,终于使“中华民族”成为我国56个民族所组成的共同体的代称。但这一概念真正深入人心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最终完成。所以如此,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全民族抗战使大多数中国人有了共同的历史命运与集体记忆,二是抗战使中华民族主义深入人心,三是战争造成的人员迁徙打破了原来的地域隔绝。中华民族还有两个“别称”:“中华儿女”和“炎黄子孙”。这两个称呼同中有异。“中华儿女”的含义偏重于文化,是指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的含义偏重于血缘,即有共同的祖先的群体。二者比较,“中华儿女”比“炎黄子孙”更易得到中国56个民族的一致认同。

多民族国家的特点是不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不同民族有共同利益、共同愿景,不同民族世代居住在一起,虽然在历史上也有过矛盾、冲突甚至战争,但更多时候是和睦相处、和衷共济与和谐发展。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已经达到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已经形成了一些共同心理特征,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类似的例子还有美利坚民族、英吉利民族。研究多民族共同心理,也是民族心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交往与互动,这种交往与互动过程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民族关系,产生了一些特殊的民族心理现象,如民族团结、民族友谊、民族矛盾、民族冲突。研究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民族之间交往与互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也是民族心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心理。由于我国有众多民族,一些民族内部有不同支系,不同民族与支系分布在广阔国土上。以少数民族为例,在我国,实行民族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5%,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面积达616.2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4.2%,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历史、宗教、生产与生活方式、婚姻家庭制度、民俗和民族文化艺术,因而也有不同的民族心理。这种现状决定了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我国丰富的民族资源成为民族心理研究的宝库,为中国民族心理学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丰富的研究内容以及巨大的研究潜力,中国民族心理学理应为世界民族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

研究对象的综合性

民族心理现象既涉及民族,又涉及心理。民族是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民族研究属于人类学、民族学的范畴,心理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这就决定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综合性特点。李静(2005)指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就是试图在民族学与心理学相交的切合点上,从深层次、内在因素方面以研究民族为目的,运用民族学、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结合民族学、心理学的研究,探求民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揭示民族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特质,诠释作为一个共同体的民族群体心理问题及民族心理与民族共同体其他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各个民族心理规律的揭示,对其心理模式的各个方面的研究,包括各民族的民族意识、认知结构、思维模式的研究,进而研究各民族相同或相异的心理模式及其发展演变。”

1.2.2 民族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民族心理学的对象特点决定了民族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民族心理学是一门集民族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民族心理学是研究特定条件下民族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以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材料为参照,不仅研究在特定民族集团影响下的人们的社会行为,还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具体研究涉及特定民族集团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民族集团与民族集团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民族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从它与相邻学科的比较中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来。

民族心理学与相邻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民族心理学的相邻学科包括个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心理人类学。个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文化人类学、心理人类学是人类学(民族学)的分支。民族心理学同上述学科之间既存在联系,也存在区别(胡平,张积家,2016)。

民族性意味着社会性。因此,要区分民族心理学与相关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就应该考察社会性的规模、内容、时空和侧重点。首先,从社会性规模看,个体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具有相邻相关性。个体心理学规模小,民族心理学规模大。其次,从社会性内容看,民族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及跨文化心理学有明显区别。民族与文化,常被相提并论,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复杂的关联。任何一个民族都会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和记录各种知识、经验、事件和习俗,同时也会对这些知识和事件进行研究、分析,并整理成为理论体系,成为一个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因此,文化独特性是民族独立性的显著标志之一。文化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建构,对生活在该文化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民族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及跨文化心理学之间存在重叠而又相互区别的关系。再次,从社会性的时间和空间上,可以看到民族心理学与本土心理学的相邻相关性。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主要生活地域,特定民族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点受生活地域的生态环境影响。在历史上,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不同生活区域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族群人格。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区域均可能生活着很多民族,民族的混杂居住可能带来地域文化的丰富性,而复杂的地域文化又反过来会影响每一个生活在该地域的民族的心理。所以,民族心理学和以地域为范围的本土心理学之间也存在相邻相关性。最后,从社会性的侧重点看,民族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心理人类学具有相邻相关性。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它通过研究人类各个民族创造的文化,来揭示文化的本质。文化人类学使用考古学、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和资料,对世界上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民族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侧重点只有部分的重叠,而心理人类学的侧重点就更突出。心理人类学又称为文化与人格研究,它研究在社会系统中文化传统的传递、持续与变迁的心理过程,研究一个社会如何教育儿童学习、接受文化传统,研究一个社会的儿童养育方式如何影响人格的构成,研究基本人格如何趋向于文化典范、文化如何塑造人格等。近年来,心理人类学也重视研究文化与自我的关系(葛鲁嘉,周宁,1996)。民族心理学的侧重点比心理人类学更宽泛。民族心理学不仅研究人格、自我,还研究不同民族的心理动机、心理状态与心理过程。

民族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心理人类学五个学科的研究对象重叠,都以群体心理作为研究对象,都关注具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情境影响下的群体心理。但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之间还是存在不同。

跨文化心理学关注不同文化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比较,探索在不同文化下相同或相似的一般心理过程和行为,研究不同文化下具有普适性的心理规律,比较各种文化中的特异部分。文化心理学关注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心理规律,注重不同文化群体的心理与行为的差异。本土心理学探讨以地域为特性的单一文化背景下心理与行为特征,关注在本土文化下具有文化特异性的民众的心理和行为,也对一般性的心理和行为作出本土化解释,提炼其在特定文化下的本土化涵义。文化人类学比较人类各个社会或部落的文化,借此找出人类文化的特殊性和通则性。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弱势族群和少数团体以及较为蛮荒的部落。民族学是文化人类学的分支。民族学研究各民族和各地区、社区的文化,比较其异同,分析这种异同的产生原因,认识这种异同存在的意义,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探讨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规律。心理人类学重在研究集团人格、人格的性别差异和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作为一门融合了民族学和心理学的综合学科,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上述学科均有不同。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情境性。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既包含民族内部的群体和个体的心理过程,也包含同一区域不同民族之间的心理规律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甚至还包含不同地区同一民族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特征。

民族心理学与其他五个学科具有相似的研究假设,都承认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作用,都认为社会性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人的心理特性除了受生物特性影响外,也受所处的特定文化传统、生态环境和个人经历等因素影响。因此,这些学科都强调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研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但是,它们在研究的立足点上存在差异。

跨文化心理学强调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普遍性,认为在跨文化条件下,存在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的基本规律的一致性。因此,跨文化研究本质上是通过探究和整合不同文化下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发现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一般特性,构建更具有普适性的心理学体系。在跨文化心理学中,文化是作为影响人类心理行为的外在变量而存在的,它独立于个体,具有静态性和客观性,与人的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李炳全,2006)。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为表现是自我存在的,文化与行为相互建构、不可分离。在文化心理学中,文化与人相伴随,是心理表征的内在变量。本土心理学从相对主义和文化多元论出发,认为各种文化是平等的,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更加突出文化的差异性。虽然随着研究成果积累,本土心理学主张通过整合多个单一文化而建立一种更高水平的普适心理学,但其研究重点依然植根于所在地域的文化环境之中,更加强调文化的独特性。文化人类学是对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研究,致力于描述、分析、诠释与解释人类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及相异性。文化人类学研究涉及文化的诸多方面,包括人们在风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度、原始艺术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心理和行为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心理人类学与人类心理和行为关系更密切些。心理人类学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它的直接来源是美国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人格研究。与本土心理学类似,民族心理学强调相对主义和文化多元论,所不同的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不同民族(族群)在心理、行为方面的差异,特别强调心智、自我、身体及情绪等民族性。这表明,民族心理学并非研究一般的心理规律和普遍意义,而是具有特殊性与具体性的研究,同时,通过研究和揭示民族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以全面掌握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丰富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民族心理学认为,人与所处的文化是无法剥离的,“文化内在于人并且与心理互相构成”,文化与行为之间是互相交融的关系。

在科学研究中,存在质化和量化的研究范式。范式(paradigm)是特定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在科学研究范式背后,蕴含着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不同假定。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和其他相邻学科不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跨文化心理学以人类行为和心理的普遍性与客观主义为前提,它沿袭的仍是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范式,并且为了跨文化比较,大多使用量化研究方法,即通过跨文化收集的数量化资料,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将所得结果作出统计推断。在研究立场上强调客位研究、异文化研究和控制研究,区分研究中的主体(研究者)和客体(被研究者),坚持价值中立,重视说明和预测,倾向于“去语境化”。文化心理学强调单一文化和跨文化分析,主张文化特殊性,研究范式更倾向于质化研究和解释性分析。它对研究中的主体和客体并不严格剥离,强调对文化的内在建构过程。本土心理学产生于对欧美主流心理学的客观主义倾向和缺乏文化敏感性的不满,强调植根于本土文化,主要使用现象学和质化研究范式,即在本土文化环境中,通过细致观察,采用背景化或情景性的研究工具,描述和解释人在特定文化下的心理和行为,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因而多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但在具体研究中,由于研究者的立场不同,有研究者认同跨文化心理学的假定,强调文化普遍性,也有研究者采用量化研究范式。文化人类学采用主位研究范式,运用田野调查法与跨文化比较法进行研究。心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就更综合些,一些人采用主位研究范式,另一些人采用客位研究范式。民族心理学在开创之初就具有质化研究传统。发展至今,由于民族心理学是介于民族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民族学强调质化范式下的宏观研究,心理学重视量化范式下的微观研究,民族心理学便采撷两家研究范式之长,既使用质化研究范式,也使用量化研究范式。随着研究深入,研究者开始提倡民族心理学的独特研究范式。如李静(2015)提出在场性的“田野实验法”就是结合田野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的研究方法。张积家(2016)提出,需要加强实验范式的民族心理研究。这些都说明了民族心理学研究的综合性。

民族心理学学科的独特性

与相邻学科比,民族心理学学科具有独特性。表现在:

(1)研究对象的纵向性。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心理,民族心理具有纵向性。民族心理研究要结合民族的历史,从发展角度来看待民族心理的形成过程与机制,而不仅仅聚焦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与地域的人们的心理特征与规律。它区别于本土心理学,不仅研究地域性对民族心理的影响,还研究民族心理特征中独特的习俗文化历史发展脉络及其存在的理由,因为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是不可忘记的根。民族心理学通过研究不同地域的具有不同发展史的民族心理,帮助人们理解并接受不同民族之间的不同。

(2)研究内容的丰富性。民族的决定因素不仅仅体现在文化上,也体现在语言、经济等诸多因素上。因此,较之于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乃至心理人类学,民族心理学在对心理活动影响因素上具有更广泛的考虑。在信息化社会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传播与再生产变得更加频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在加快进行。一个人可能会受到多种文化的共同影响,在不同文化情境下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表现,与之相伴随的是语言和经济的变化与发展。因此,文化作为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具有更多的不稳定性,民族作为包含文化在内的更广泛差异的概括性概念,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同样地,民族也不同于种族,民族的概念更多地属于社会历史范畴,而不是基于基因的简单分类。因此,民族心理研究要更多地结合经济、历史与文化等诸多因素。

(3)研究视角的广阔性。民族心理学研究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民族,而是在对特定民族心理特征充分了解基础上,在各民族之间进行充分比较,以期了解各民族在心理发展层面的共性与个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民族在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从理论层面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民族心理学研究中,少数民族的心理与行为是重要内容,但主流民族(或主体民族)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也不容忽视。在民族比较中,民族心理学的基本假设并不伴随着民族进化论的观点,而是主张不同民族之间是平等的,应该相互欣赏与相互尊重。

(4)研究对现实的指导性。与其他学科比,民族心理学研究对现实具有更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民族心理学应该有更多的“接地气”的研究。在当前,中国的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促进我国不同民族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例如,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都面临“汉化”的问题,即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族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通过广播、电视与网络等方式影响各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这一方面是由于汉族的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依附于经济生产力的先进性似乎也有了“先进”与“落后”之分,造成少数民族青少年对汉文化的追捧;另一方面也在于少数民族的某些习俗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的主流价值相契合。伴随着主流媒体对青少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愿意了解与传承本民族的生活习惯、习俗与文化的少数民族青少年越来越少了。就此而言,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文化”太过于抽象,本土心理学在文化领域的研究几乎总是在儒、释、道之间兜圈子,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与冲突的研究比较少。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所研究的民族而言,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民族心理学家的努力找出增强民族团结的纽带,进而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2.3 民族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人类心理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作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人类心理就大的方面而言可以分为心理动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民族心理寓于民族心理动机、民族心理过程与民族心理特征之中。这里概括几个主要研究方向。

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是民族心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意识是人脑以语言为基础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是人类高级的心理机能。人能够意识到客观世界的存在,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即人类具有自我意识。每一个民族的成员,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意识到自己属于哪一民族,能够对本民族的成员具有认同感;与此同时,能够意识到其他民族的成员与自己属于不同的族群,能够对其他民族成员的民族身份具有清醒的意识,就属于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是民族共同体构成的最重要的心理条件,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之一。

民族意识是民族心理中最为核心的成分,是表征一个民族共同性的最显著的特征。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民族凝聚力、民族归属感、民族崇拜等,都是民族意识的重要内容。民族意识的形成是该民族的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伦理的、宗教的、哲学的思想整合的结果,又通过这些形态表现出来。随着民族的发展,到了民族的稳定、繁荣时期,民族意识又对民族发生重要影响,使它在民族的维系、表征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民族需要与民族动机

需要与动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需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可以分为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还可以分为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马克思将人类的需要分为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他同时又把人的需要分为第一需要与新的需要:第一需要即人的基本需要,这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新的需要就是人的心理和社会需要,就是创造的需要(张积家,陈栩茜,2004)。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张积家,2015)。需要一旦被人意识到,就会转化为动机,如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动机是人活动的内部动力。民族需要是不同民族对生存环境、生活条件、生存方式的生理心理适应的结果。民族成员的归属需要是促使民族共同体产生的重要心理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族群内交往、族群内认同的动机。民族的自尊需要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心理因素,它使民族成员产生自觉维护民族利益的动机,产生为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的自豪感与为民族的兴旺发达而不懈努力的责任感,驱动民族成员产生捍卫民族尊严、反抗外族侵略的行为。

民族语言文化心理

民族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是人类的类本质。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唯一用语言交流的动物。”我国有56个民族,除回族外,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12个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法国哲学家列维-斯特劳斯(C. Lévi-Strauss,1908—2009)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个产物,是文化的一个部分,是文化的一个条件。他说:“从历时性方面来看文化的条件,因为我们学习我们自己的文化大多是通过语言”;“从理论性更强得多的观点来看,语言之所以可以说是文化的条件,是因为语言所赖以建立的条件同文化所赖以建立的条件是同一类型的:逻辑关系、对位、相关性,等等。……语言好像是为那些相应于文化的不同方面的更复杂的结构奠定了一种基础”。语言比文化更为基础。人类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都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由语言提供了基本成分和结构。文化对语言有依赖性,语言对文化有决定作用。一方面,语言本身就是文化,语言是文化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包含丰富的文化内容。语言是人类认识文化、体现文化的符号系统。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认为,语言影响认知,是思想的塑造者。这一看法被称为“语言关联性假设”。我们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提出新的语言关联性理论:语言塑造大脑,语言影响认知,语言构建民族(张积家,2010)。

语言如何能够构建民族?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W. von Humboldt,1767—1835)指出,语言是世界观的体现,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语言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之一,是凝聚一个民族的最有力的纽带。人类发展史表明,对一个民族而言,民族语言消失了,民族往往也不复存在。语言中凝结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是民族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汉族就是一个靠语言与文化凝聚起来的民族。由于不同民族有不同语言,不同民族对世界亦有不同认知。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是世界观的体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许多人类学家与心理语言学家均致力于民族语言研究。他们认为,研究一个民族,最方便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研究该民族的语言。研究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在研究这个民族,就是在研究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宗教与习俗。语言中包含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折射出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心理,蕴藏着深刻持久的民族记忆。语言文化心理因而就成为民族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族认知过程与民族认知结构

民族认知过程包括对不同民族的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决策、创造性的研究。民族认知结构包括对不同民族的概念结构、知识表征的研究。认知过程是人类全部心理活动的开端与基础,认知结构涉及人类的经验、思想与理论。人类借助于认知过程接受、加工、储存信息,并将其结果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人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影响。因此,生活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或民族群体中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与社会生活经验,他们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不可避免地要受其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制约,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大量研究表明,不同民族之间在认知过程与认知结构方面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社会认知方面而且表现在基础认知(包括颜色认知、空间认知、时间认知、数的认知)方面,还表现在思维方式方面(乔艳阳,张积家,2015)。例如,东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差异表现在下述方面:整体思维对分析思维,情境思维对分类学思维,辩证思维对逻辑思维,求善思维对求真思维。

民族交往与友谊心理

民族交往是社会交往的特殊形式,是民族之间接触和互动关系的总称。民族之间的交往伴随着民族共同体的产生、发展与变迁。我国多元民族、多元文化交汇的特征既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为民族间交往提供了广阔舞台。民族之间的交往与友谊,关系到民族关系的好坏,关系到民族团结的局面能否形成,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长治久安。民族之间的交往与友谊对个体心理发展也有积极作用。近年来,西方学者关注不同民(种)族学生之间的友谊,发现跨民族友谊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具有特殊功能。跨民族友谊能促进学生社交能力发展。在种族多元学校中,拥有外族朋友的学生比没有外族朋友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社交能力,具有更高的多元文化敏感性,他们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能表示尊重和理解,更加具有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更善于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共事。跨民族友谊也有助于改善学生的民族态度。因为根据奥尔波特的群际接触假说,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接触有助于改善其对外群体的态度并减少偏见。奥尔波特指出四种群际接触的最佳条件:平等地位,合作,共同目标,以及权威、法律或习俗的支持。跨民族友谊情境至少能满足前三个最佳接触条件。因此,跨民族友谊是一种理想群际接触形式。Graham等人对美国加州的19所学校6000多名初中生调查发现,与只拥有本族朋友的学生比,拥有外族朋友的学生在行为上对外族成员更亲近,并且对外种族的情感和认知评价更积极(陈晓晨,张积家,2016)。

在跨民族交际中,民族偏见(或称民族刻板印象)十分有害。民族偏见是不同民族在交往中,一个民族根据片面或错误的信息,对另一民族及其成员表现出的不公正的否定性态度(韩忠太,2001)。民族偏见的形成,或源于道听途说,或源于长辈的叙述,或源于初次交往时的不愉快经历,但无论如何,民族偏见在认识上都具有先入为主、以偏概全、不顾事实、不易改变的特点,都属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民族偏见是造成民族隔阂、产生民族冲突的重要心理原因。如何消除民族偏见?就要增进民族之间的交往、接触与友谊,民族心理学在这一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民族人格

同一民族或民系的成员往往受相同文化影响,他们之间具有的共同心理特征,称为民族人格。民族人格是一种群体人格(group personality),有时也称为基本人格类型、国民性或民族性格。民族人格是一个民族在共同文化背景和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共同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民族人格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成员在心理特征上的独特之处,在民族识别、民族交往、民族认同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民族亲属关系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亲属制度。在不同的亲属制度下,不同亲属之间有不同关系。亲属关系研究是人类学、民族学的传统、重点研究领域,被称为人类学的“王冠”。然而,民族心理学对不同民族的亲属关系研究却较少。在我国,不同民族亲属关系研究是在进入21世纪后才真正进入心理学家的视野(肖二平,张积家,2012),它理应成为民族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民族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的人,同时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向过程。每一民族由于发展经历不同,所处生态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也不同,使每一个民族的社会化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性别角色文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按照社会上规定的男女性别角色规范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不同民族对不同性别的人具有不同的性别角色期待,从大处讲如男尊女卑、男女平等、女尊男卑等。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即为性别角色社会化。研究表明,在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父母及社会对不同性别儿童的区别对待;二是儿童对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模式的认同。不同民族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是民族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民族心理压力与民族心理健康

心理压力是对压力事件的反映。对少数民族而言,在与陌生文化的接触中,需要不断地作出自我调整,逐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在文化适应过程中,个体可能面临较大的心理冲突。对个体而言,少数民族对压力的应对关系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理健康与和谐;对群体而言,少数民族的心理压力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少数民族如何有效地应对心理压力,已成为影响少数民族个体心理健康及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民族心理压力与民族心理健康在当代也成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bh13YHpcUM5hvXzwlNnl0NGQpBfqBdITiUMvTA9qfzdVcBhNC7TTqsfQlpEwRdl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