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汇聚百川,东流入海

黄河的干流从河源区流出后直到入海的河口,依据区域地质环境、河谷地貌特征、水资源条件、流域社会状况、治理开发要求等各种因素,分为上、中、下游三大段。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源头开始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是黄河的上游,干流河道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千米;从河口镇到河南郑州的桃花峪是黄河的中游,干流河道长1206千米,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千米;桃花峪以下是黄河的下游,干流河道长786千米,流域面积2.3万平方千米。黄河还拥有众多的支流,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一级支流有76条,43条汇入上游干流,30条汇入中游干流,只有3条汇入下游干流。

黄河上游是全河最长的河段,也是汇注支流最多的河段,成为黄河水量的主要来源区。黄河的水量有61%来自兰州以上地区,这一河段的支流以湟水最为著名。

湟水(费金成 摄)

湟水发源于青海湖东北海晏县大坂山南坡,向东南流经西宁市,沿途汇合大通河等支流,在甘肃永靖县上车村注入黄河,全长374千米,流域面积32863平方千米。湟水的河谷地带覆盖着一层深厚而肥沃的黄土,又因地处青藏高原的边缘,降水量较多,加上有河水可供灌溉,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条件,成为古代黄河流域农耕民族活动的最西部地区。

日月山(彭山 摄)

湟水源头的大坂山附近,土地平坦,土壤肥沃,是个宜农宜牧的地方,有金滩、银滩之称。青海湖东南的日月山古称赤岭,它把外流区的湟水流域与内流区分开,山以西是一片开阔坦荡的草原,自古是游牧民族的天然牧场;山以东适于农业生产,历史上很长时间是农耕民族的定居地。今天的日月山是青海农牧区的分界线。在古代,日月山是羌中道、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内地与西域交往的丝绸之路在河西走廊受阻之后,绕道青海的又一条丝绸之路也经过这里。唐代,这里成为唐与吐蕃的分界,双方常在此地开展茶马互市。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就是通过这里西行的。据说,她在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离开长安时,唐太宗叫工匠用黄金铸造了两面能照见中原河山的日月宝镜送给她。文成公主来到此地,在山上往西一望,见到一片莽莽苍苍的雪山草原、帐篷牛羊,勾起思乡之念,拿出日月宝镜一照,现出长安城里的繁华街景、八百里秦川的烂漫春光,不觉恋恋不合,潸然泪下。她马上想起自己肩负着促进汉藏和好的重任,便将日月宝镜扔到地上,毅然踏上吐蕃的地界。只听“咣当”一声,两面宝镜落地之时,那里竟隆起两座高高的山岭。后人为了纪念文成公主,就称之为日月山。又传说,当文成公主跨入吐蕃地界时,不觉失声痛哭,点点泪滴霎时化成一条河流,自东向西流淌,引领她向西行进,于是便有了这条倒淌河。还有人说,这条河原本就有,只是不向西淌,而是往东流的。文成公主当年走到这里,仰天长叹:“天下河水尽向东,唯我一人却向西。”话音刚落,河水突然转而向西流淌。公主大为惊讶,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便义无反顾地向西行进。从此,人们就称这条河为倒淌河了。

湟水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众多民族交会融合的地区。历史上,羌、月氏、吐蕃、吐谷浑、蒙古等族都曾向这里迁移。现今,这里的居民除汉族外,还有藏、回、土、东乡、撒拉、蒙古等诸多民族。各族不同的民族文化包括汉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都在这里交叉并存、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形成多元文化的格局。湟中县鲁沙尔镇的塔尔寺是一座负有盛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六大寺院之一。因该地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出生地,原先建有纪念宗喀巴的宝塔,故而得名。整个寺院的主体建筑是大经堂和大金瓦寺。大经堂呈藏式双层平顶式,屋顶装饰着金轮、金幢。殿内深13间、广13间,可供3000名僧人打坐诵经。大经堂后边是金碧辉煌的大金瓦寺。寺高19米,是藏汉合璧的宫殿式建筑。底层墙面用碧绿的琉璃砖砌成,近似藏民的碉堡墙,上面两层为藏式或汉式的建筑,屋顶皆覆以金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四射、灿烂夺目。殿中耸立着一座2丈多高的宝塔,供奉着宗喀巴像。西宁东关的清真大寺是中国西北著名的四大清真寺之一,初建于明洪武年间,因地处西宁东关大街的中心而得名。整个大寺采用汉式四合院布局,院落循序渐进,建筑物重重叠落而又井然有序,突出主要建筑的高大雄伟的气势。主体大殿外形为汉式的殿宇结构,大殿四壁青砖到顶,殿顶呈凤凰单展翅式,脊顶中央竖立三个金碧辉煌的镀金鼎。大殿内部雕梁画栋,熔阿拉伯、波斯和中国古典图案纹饰于一炉,可容3000余人在此进行礼拜。大殿坐西朝东,“圣龛”(即米哈拉布)朝向圣地麦加。这种建筑风格成了全世界伊斯兰建筑的独有特色,而与其他地区的礼拜寺建筑区别开来。

西宁东关塔尔寺(孙旭东 摄)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赵子平 摄)

黄河中游的支流数量虽不及上游,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却具有重大的意义。其中的无定河、渭河、汾河与伊洛河都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无定河是黄河中游较小的一条支流。它的上源叫红柳河,又名萨拉乌苏河,源出于陕北白于山的北侧,向北绕过内蒙古自治区南端,穿过毛乌素沙地,向东折回陕西境内,汇合榆林河后,转向东南经绥德县,到清涧县河口注入黄河,干流全长491千米,流域面积3026平方千米。这里是陕北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接邻处,古代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适宜人类居住。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遗迹。著名的萨拉乌苏人(即河套人)化石就是在这里发现的,它在中国古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直到十六国之时,那里仍然“临广泽而带清流”,是一片水草肥美的草原。东晋末年,匈奴赫连勃勃称天王,建国大夏,曾征发各族10万人,在此修建都城,定名为统万城。此后很长的时间里,统万城一直是北方的重镇之一。

无定河(彭山 摄)

渭河是黄河支流中水量最为充沛的河流,每年输入黄河的水量占到黄河总水量的17.3%。干流全长818千米,流域面积134766平方千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西南10多千米处的鸟鼠山(又名鸟鼠同穴山),流经甘肃的天水盆地与陕西的关中平原,在潼关注入黄河。天水盆地与关中平原之间隔着险峻的高山,渭河从中间穿过,形成一条峡谷。峡谷之间经常发生山崩和滑坡,人马难以通行。古人从关中平原前往天水盆地、河西走廊直至西域,大多经过其北面的陇山或经平凉地区的六盘山绕道而行。所以,陇山成为古代兵家的必争之地。

关中平原又名渭河平原或关中盆地,也是由黄河的泥沙沉积而成的一块冲积平原,西起宝鸡,东至黄河,南依秦岭,北界陕北高原。这一西狭东宽的长条形平原长约360千米。因其为战国末年秦国的故地,称为“秦川”;又因地处函谷关、散关、武关、萧关等众关之中,也称“关中”。

关中平原南面的秦岭山脉雄伟高峻、景色优美,古称南山或终南山。秦岭的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自下而上垂直分布着暖温带侧柏林带、温带栓皮栎林带、寒温带锐齿栎林亚带、辽东栎林亚带、桦木林亚带、亚温带落叶松林带、寒带灌木丛草甸带等多种自然景观,山林中生活着金丝猴、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秦岭山脉的另一山峰华山是中国五岳之一的西岳,位于秦岭主脊之北,在华阴县南。华山山势陡峭,群峰竞立,《山海经》说“远而望之,又若华状”,故称华山。华山海拔2100米,东峰(朝阳)、南峰(落雁)、西峰(莲花)三个主峰直插苍穹,中峰(玉女)、北峰(五云)环侍拱卫。五大山峰中,只有沿崖壁之上一条极为狭窄的陡峻小径可以登上北峰,称为“自古华山一条路”。人们历尽艰险登上峰顶,放眼四周景物,真是美不胜收。韩愈诗说:“太华峰头玉并莲,花开十丈藕如船。”李白诗云:“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相传北宋道士陈抟与宋太祖曾在华山的东峰下棋,东峰上的“下棋亭”据说就是他们的对弈之处。陈抟获胜,从皇帝手里为道教赢得了华山。因此,华山长期成为道教的一处圣地,留下了仰天池、炼丹炉、莲花洞、紫气台等许多道教胜迹。

渭河的两侧排列着两级阶地,阶地上散布着许多第四纪时因风力积尘形成的黄土台原,著名的有北岸的周原、洛川原、董志原,南岸的白鹿原、少陵原、乐游原等。周原在岐山之下,周人曾在这里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后势力壮大,再东移至西安附近的丰京和镐京。董志原位于渭河支流泾河上游的平凉地区,古代曾是一个面积很大的原,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一原”的说法。不过,后来几经流水的侵蚀,董志原和周原均已被沟壑切割成若干块,变得支离破碎了。白鹿原位于渭河支流灞河与浐河之间,据说周平王东迁时曾见有白鹿在此觅食,故而得名。汉文帝的灞陵就建在白鹿原上,故又称“灞陵原”。它地势高亢,可居高临下地控制灞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著有长篇小说《白鹿原》,更使它声名远播。少陵原位于渭河支流浐河与潏河之间,本名鸿固原,因为汉宣帝的杜陵与其许皇后的陵墓均在此地,因而称杜陵原或少陵原。出生在河南巩县的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先祖京兆杜氏原是聚居此地的望族,他后来在长安做官,为了表示不忘本,也在这里置了一些薄产,并自称“少陵叟”或“杜陵野老”。少陵原风景秀美,“恍入江南水村图画中”,古来多有迁客骚人登临游览,流连忘返。五丈原南靠秦岭,北临渭河,是一处著名的古战场,最狭窄处只有五丈的距离,故而得名。原东南的斜峪关是由汉中进入关中斜谷的北口。三国时,诸葛亮统率10万蜀军伐魏,扎营于此,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相对峙。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用尽一切计谋,仍无法诱使司马懿出战。双方对峙100余天,诸葛亮最终病逝于五丈原,演出了一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剧。元初在五丈原上建造了一座武侯祠,祠内有抗金英雄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有明太祖朱元璋题写的“纯正不曲,书如其人”的题词碑刻。

渭河拥有众多的支流,北侧有葫芦河、千河(古称淠水)、漆水河、泾河、石川河、洛河等。其中,泾河流经广大的黄土区,挟带大量泥沙,与泥沙含量相对较少的渭河汇合后,形成浊清分明的两股水流,奔流相当一段距离仍互不相融。《诗经·谷风》描写这种景色说:“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杜甫的《秋雨叹》曰:“浊泾清渭河当分。”渭河南侧有田峪河、涝河、浐河、滈河、沣河、沪河、灞河等支流。这些支流均发源于植被较好的秦岭山脉,泥沙较少,短而湍急。渭河及其支流泾、灞、泸、沣、滈、潏、涝诸河皆绕长安而过,形成“八水绕长安”的格局,对长安的兴起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渭河及其支流长期的冲积泛滥,从黄土高原刮过来的西北风又源源不断地送来尘土,给渭河两岸的阶地和台原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黄土和次生黄土。因此,这里成为古人类的重要活动场所,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

陕西蓝田县的泄湖镇曾出土过中国年代比较久远的蓝田猿人头盖骨。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发现的半坡遗址是中华文明形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与传说中的华夏始祖炎、黄二帝有关的文物遗迹更显示出关中地区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炎帝是传说中华夏的一位先祖。古史的记载说他生于常羊(今陕西宝鸡市郊神农乡常羊山),成长于姜水,故而姓姜。姜水为渭河支流岐水下游的一段,现在叫清姜河,源出于陕西的岐山,从南向北流进宝鸡市区,汇入渭河。为了纪念炎帝的历史功绩,后人在宝鸡市南5千米处的濛峪建有神农祠,在市南20千米处的天台山建有传说中停放炎帝灵骨的“骨台寝殿”等。这些古建筑今已大多毁损,20世纪90年代初,在宝鸡市又重建了炎帝祠和炎帝陵。黄帝是华夏民族的又一先祖。传说,黄帝带领他的部落与西部的炎帝部落联合,共同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华夏民族的雏形。黄帝死后,相传就葬在关中平原北部渭河的支流洛河的岸边,后来经过历代的修缮扩建,形成一个面积约4平方千米的庞大建筑群,这就是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顶的黄帝陵。远远望去,参天的松柏青翠玲珑、郁郁葱葱,黄帝的衣冠冢即耸立其中。炎帝陵和黄帝陵每年都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炎黄子孙前来拜谒祭祀、寻根问祖。

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关中平原是周、秦、汉、唐等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周灭商后,沣水河畔的丰京和镐京(均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便成为号令全国的都城。秦朝建都咸阳,秦始皇在位时即在这里发号施令,首次创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不仅仿效六国的宫室,在咸阳营建新宫,还“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谓之阿房宫。阿房宫虽然在秦始皇生前未能建成,但始皇陵从葬的兵马俑坑至今犹令世人惊叹不已,被赞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今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尔后,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先后在长安建都,雄踞1000余年之久。经过历代王朝的营建,长安宫阙高耸,街市井然,成为闻名海内外的世界大都会。如今,汉城、唐城、未央宫、长乐宫、大明宫遗址,大雁塔、钟楼、骊山华清池、法门寺以及长安附近的汉唐帝王陵和名人墓仍然牵动着人们的思绪,让人们领略到汉唐的鼎盛辉煌。

关中平原的东口潼关位于黄河大拐弯处的南岸,雄踞陕、晋、豫三省交界的要冲之地,向有“鸡鸣三省”之称。它西接华山,南依秦岭,北傍黄河,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容一车一马通过,进可窥视中原,退可设防坚守。东汉建武年间在此修建了潼关,“关门扼九州”,成为拱卫关中最为险要的东部关隘,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曹操曾在此地智破马超;北朝时,西魏的宇文泰曾在此击败东魏军队。唐代安史之乱爆发后,封常清与高仙芝率领唐军撤至潼关,凭借天险坚守半年,令安禄山一筹莫展。若不是唐玄宗强令哥舒翰主动出关与叛军交战,安禄山的叛军根本无法入关攻占长安。

渭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地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中间地带,在古代中国东部与西北地区乃至西域文化交流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汉代的张骞就是从长安出发西行,开辟了横贯中西的丝绸之路。唐代的玄奘也是从长安起步,沿着丝绸之路赴西天取经的;西域的许多大德高僧同样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再奔赴中国各地弘法。频繁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在渭河流域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如甘肃天水盆地的武山拉梢寺、甘谷大象山、天水麦积山等石窟。麦积山石窟是其中最大的一处石窟,始建于西秦,经历代不断开凿修建,洞窟连山,联珠叠翠,蔚为壮观。后经风雨侵蚀和地震破坏,现存洞窟194个,有泥塑和石胎泥塑佛像7200余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被誉为“东方泥塑之宫”。

汾河是黄河中游的第二大支流,干流全长694千米,流域面积39471平方千米。它源出山西宁武县的管涔山脉,河流两侧夹峙着太行山脉与吕梁山脉,因此缺乏较大的支流,年径流量只占黄河年径流量的3.5%,在黄河诸支流中仅居第七位。夹在两条山脉之间的汾河谷地由太原盆地、晋中盆地、临汾盆地、侯马盆地等串联而成。每个盆地面积都不很大,但都较为宽广平坦,土层也较深厚。汾河谷地的南面在山西的西南角,有黄河的另一条较小的支流涑水,穿过运城盆地,在万荣县庙前村注入黄河。涑水的南侧则是中条山。太行山、吕梁山和中条山把汾河流域与涑水流域包围起来,使之形成一个单独的地域单元,称为汾涑流域。

古代的太行山、吕梁山和中条山植被覆盖较好,气候条件比较优越,山前地带川土宽平,有众多的溪流和清泉,加上运城盆地著名的盐池——解池盛产食盐,为古代人类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从远古时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汾涑流域繁衍生息,创造原始的文化。中国北方黄河流域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丁村人遗址即位于晋西南汾河下游襄汾县的河边高台地上。此后,新石器时代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在汾涑流域都有相当数量的发现,形成文化发展的序列。

炎、黄二帝之后,传说中的尧、舜、禹三帝都以汾涑流域为活动中心,汾涑流域因此出现了许多同他们的传说密切相关的名胜古迹。据《帝王世纪》载,“尧都平阳”。古时的平阳在今山西临汾市。早在北魏,这里就有纪念尧帝的尧庙。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又在平阳城南8里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尧庙。史载,舜帝曾在历山耕作,在雷泽捕鱼,在河滨陶城制陶,后在蒲坂建立都邑。历山是中条山的别称,雷泽在今芮城县北,陶城在今永济市蒲坂北,蒲坂即今永济市蒲州镇北,皆在汾涑流域。至今,晋南地区还流传着许多有关舜帝的传说,在山西运城市安邑镇鸣条岗还可以见到古人所建的舜帝陵、舜帝庙。

值得注意的是汾河下游的稷山县及其附近纪念后稷的几座庙宇。后稷是传说中的尧、舜、禹的大臣,主管农业生产,以官名行世。据说,他曾在今稷山县境内的稷山教民稼穑,后世祀以为稷神,故稷山又叫稷神山。稷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被称为“百谷之长”。后稷教民稼穑的传说不一定可靠,但稷神山和众多纪念后稷的古迹遗存都表明汾涑流域很可能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发源地之一。

汾涑流域后来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长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位于太原市西南25千米的悬瓮山下的晋祠是纪念晋国开国之君叔虞的祠庙。晋国在西周初年受周天子之封,着力藩屏周室,春秋时期又变法图强,尊王攘夷,长期称霸中原。为了纪念叔虞的历史功绩,北魏前期开始在悬瓮山下的晋水发源处建造晋祠,后经历代不断增筑修缮,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建筑群,殿阁巍峨。为纪念叔虞的母亲邑姜而建的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是晋祠的主殿,整个大殿无一明柱,由山墙内的暗柱和廊柱支撑着屋顶。殿内塑有秀丽多彩的43尊侍女塑像,展现了宋代雕塑的高超艺术。

在汾河注入黄河之处,今万荣县城西南40千米的黄河东岸有一座西汉修建的后土祠。后土圣母娘娘是传说中炎黄的祖先、地皇女娲氏。大约在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行幸河东祭祀后土,在舟中和群臣宴饮时曾赋《秋风辞》一首:“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衷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后土祠后面,原来建有一高耸的阁楼,因此辞而命名为“秋风楼”。秋风楼后来被毁,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复建,高32.6米,共3层。游人登上楼顶,凭栏远眺,汾河和黄河的壮观景色尽收眼底。

涑水注入黄河之处是古代的晋西南重镇蒲州城(在今山西永济市境内),北周曾建有一座三层的塔形楼阁,因楼上常栖鹳鹊而名为鹳鹊楼。登楼远眺,西面的黄河似一条白练飘荡在天地之间,东面的中条山云蒸霞蔚。唐宋时代的文人骚客常在此会友赏景,凭吊抒怀。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在此写下《登鹳鹊楼》一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鹊楼在元初毁于战火,蒲州城后来也因黄河泛滥而被冲毁殆尽,令人望河而兴叹。近年来,为了满足人们对鹳鹊楼的悠悠思念,永济市在蒲州古城的黄河之滨复建鹳鹊楼。现今,人们又可以重睹鹳鹊楼昔日的风采,登临观赏“白日依山尽”的壮丽景观。

此外,净土宗名刹交城玄中寺、以众多古代彩塑闻名的平遥双林寺、藏有珍贵历史文物《赵城金藏》的洪洞广胜寺、吸引许多海外华人前来寻根的洪洞大槐树、被誉为武庙之祖的运城解州关帝庙以及元代的建筑精品芮城永乐宫等,无不让人领略到汾涑流域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史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建有双林寺的平遥古城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伊洛河是黄河中游较小的一条支流,但其流域也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史上起着重大的作用。伊洛河的主干流洛河发源于陕西华山南麓蓝田县灞源乡,向东南流入河南省,在卢氏县折向东北,在偃师市杨村附近接纳伊河后称伊洛河,到巩义市洛口以北注入黄河,全长477千米,流域面积18881平方千米。洛河沿途接纳伊河、涧水和澶水等支流,其中以源出滦川县伏牛山北麓的伊河较大,全长240千米。伊洛河中段穿过洛阳盆地。盆地北面有邙山,东面有五岳之一的中岳嵩山,南面和西南面有外方山、熊耳山和崤山,群山环绕。这里土质肥沃,物产丰饶,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工作者曾在豫西卢氏县锄沟峪发现过距今约10万年的包括4块头骨残片和2枚牙齿的古人类化石,在洛阳西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过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伊洛河流域是夏族的活动中心,史称“有夏之居”。传说,舜帝的继承人禹当年在治水时,曾从熊耳山开始疏导洛河,使之流向东北,与涧水、瀍水汇合,再向东与伊水汇合,向东注入黄河。伊水通过洛阳市南的伊阙时受到两侧夹峙的香山、龙门山(又称伊阙山)的阻挡,宣泄不畅,常泛滥成灾。禹凿开山口,伊水才得以畅通无阻地向下宣泄。伊阙又称龙门,据传就是禹凿龙门的地方。禹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标志着中华民族开始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在洛阳东面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经过考古学者多年的发掘和研究,证实那里曾存在一个以高耸的宫殿为中心的封闭而成组的威严建筑群,是夏朝早期的都城遗址。

偃师二里头夏宫遗址(陈红宇 摄)

龙门石窟(陈红宇 摄)

洛阳关林(陈红宇 摄)

伊洛河流域的洛阳地处中州腹地,历史上有“十省通衢”之誉。从夏朝开始直到北宋的3000余年,历代王朝在此建都(包括陪都)总计达2000年以上。这在中国七大古都中是首屈一指的。洛阳市南的龙门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精品,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的三大佛教艺术宝库。它始凿于北魏,历北朝、隋唐直至北宋,今存窟龛2100多个、佛像1万余身、佛塔40余座。造像艺术呈世俗化趋势,特别是奉先寺窟那尊高达17.14米的卢舍那佛像,面容丰满秀丽,两目宁静慈祥,姿势端庄肃穆,衣纹简洁流畅,更有“东方维纳斯”之称。如今,龙门石窟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洛阳南郊的关林则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首级的埋葬地,始建于唐,现存建筑为明清时重修,有正殿、二殿、三殿、戏楼及坟冢等。

说到伊洛河流域,不能不提到少林寺。少林寺坐落在河南登封县嵩山西侧的少室山阴,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为安顿印度高僧佛陀而敕建的住锡地。稍后,南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也来到此寺,首传佛教禅学,此寺遂被尊称为禅宗的“祖庭”。少林寺后经历代扩建,最盛时的殿宇房合多达5000余间,僧人达1800余人。萌生于安阳的一种用于健身的拳术后来传到少林寺,逐渐发展为少林拳术,今已闻名天下。

在河南巩义市东北不远处的武陟县又有一条支流沁河。沁河发源于山西沁源县霍山南麓,向南流入河南,在武陟县南贾村注入黄河,干流全长485千米,流域面积13532平方千米。在沁水西面、中条山之东,即今河南北部济源市,有一座王屋山,曾流传着愚公移山的故事。传说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北山愚公的老人,他家的南面被太行山、王屋山挡住出路,他决心率领儿子们用锄头挖掉这两座大山。有个名叫智叟的老头嘲笑他愚蠢,说他们父子数人根本挖不掉两座大山。愚公回答说,他的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挖一点就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和儿子们每天挖山不止,感动了上帝。上帝于是派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愚公这种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顽强拼搏精神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道教兴起后,许多著名的道家、道士,如魏华存、葛洪等,都曾入王屋山修炼。唐代道教茅山宗第四代宗师司马承祯被唐玄宗尊为全国道教首座,在王屋山自选形胜,创建宫观。后来,玉真公主拜司马承祯为师,入王屋山修道。司马承祯著《上清天宫地府经》,首次提出洞天福地说,王屋山被他定为第一洞天。在唐代三百年间,王屋山的著名道士都曾受过皇帝的封赐,王屋山相继建起了紫微宫等一批规模宏大的宫观,成为全国道教的活动中心。许多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都曾到此访道吟诗,李商隐还两次到此学道隐居。在金代,王屋山则是全真道的发迹兴起之地。这里至今犹存留许多道教宫观与碑文古迹。

嵩山少林寺塔林(陈红宇 摄)

黄河下游的三条较大的支流中,山东省中部的大汶河算是较大的一条。它源出沂源县松崮山南麓,向西南流到泰安大汶口与柴汶河(即小汶河)汇合。下游分成两支,北支注入东平湖后流入黄河,长约200千米;南支原来流入大运河,1960年筑坝后被堵塞。大汶河是一条相对较小的河流,干流河长仅239千米,流域面积也不很大,只有9098平方千米。但它流经的大汶口土质肥美,加上有河水的滋润,为古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环境。著名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遗址就是在这里发现的。大汶口流域的北缘矗立着“五岳之尊”的泰山,其主峰天柱峰海拔1545米,在峰顶观日出云海为千古一大奇观。从秦始皇到清高宗,先后有12位皇帝来到这里祭告天地,历代名家也几乎都到过这里,历史遗迹极为丰富,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大汶河为中心的鲁西地区还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诞生在距大汶河不远的泗水之滨曲阜。距离曲阜不远的邹县是仅次于孔子的大思想家孟子的故乡。此外,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大汶河还为大运河的济州河段提供了水源。小小的大汶河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黄河因沿途接纳百川、汇聚千流,才得以从源头的涓涓细流变成一条年径流量达到580亿立方米的滚滚洪流,奔腾入海。黄河也因其宽广的胸怀、兼容并蓄的气度,沿途接纳在各支流两岸涌现的众多民族文化,汲取域外传入的各种优秀的文化成果,汇于一炉,才得以熔铸出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0fllGVuG+2xinoOU11mPTJmOtutRQZCNfSMqrUecrwz25wRL03MkVgHrBW33NFm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