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横跨三大阶梯

黄河流域位于东经95°53′~119°05′、北纬32°10′~41°50′,其地势呈现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因此,黄河自河源地区流出后,尽管因一波三折、几多弯曲而有“九曲黄河”之称,但她总是朝着东方流去,最后奔向大海的。

中国的大陆自西向东倾斜,沿着两条边界陡然跌落,形成三级阶梯。第一条边界自祁连山迤逦转折向南,至滇西的横断山脉一线,即青藏高原的前缘。这条边界以西的地区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分布在上面的山脉峰峦的海拔高度更是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边界以东地区大部分为高原和盆地,地势骤降,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第二条边界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至滇东高原的东侧,边界以东多为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交错分布区。黄河流布在中国大陆的三大阶梯上,整个黄河流域的地势自然也就形成青海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下游冲积平原三个自西向东逐级下降的阶梯。

最高一级阶梯是流域西部的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这里有三座自西北走向东南的山脉:北面的祁连山将青海高原与内蒙古高原隔开,南面的巴颜喀拉山则成为黄河上源与长江上游通天河的分水岭,而阿尼玛卿山横亘在两山之间,它那海拔6282米的主峰玛卿岗日便成为黄河流域的最高点。黄河流经玛多后,绕阿尼玛卿山南麓,向东南方向流去。穿过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500千米的高寒山区之后,因受岷山阻挡又折向西北,流过诺尔盖草原北部,与白河、黑河汇合,到达甘肃玛曲。然后沿阿尼玛卿山北麓,向西北再流入青海省,形成第一个巨大的河曲。在青海湖南面,黄河又折向东北,穿过青藏高原的边缘而进入黄土高原,形成第二个巨大的河曲。黄河在这段流程中拐了两个大弯,呈现出一个巨大的S形。

“S”形的黄河(彭山 摄)

第二级阶梯以太行山、崤山与熊耳山为界,海拔1000~2000米。黄河在青海湖南面折向东北,穿过青藏高原的边缘后便进入黄土高原。黄土高原西起青海的日月山,东抵太行山,北至长城,南界秦岭,横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的大部或一部分,面积41万平方千米。其东缘太行山,最高岭脊海拔2000~4500米,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黄河流域与海河流域的分水岭。南缘的秦岭是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向东延伸的崤山、熊耳山、伏牛山等,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则是黄河与长江、淮河流域的分水岭。

黄土高原并不是一块平整的高原,而是由一系列褶皱断块山岭与陷落盆地组合而成的高地,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高原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黄土沉积层,其厚度一般在50~100米,有的地带,如六盘山以东至吕梁山西侧,厚度达到100~200米,而兰州竟达到300米以上。无论就黄土覆盖的面积还是厚度而言,都堪称是世界之冠。这块浩瀚的黄土高原是经过漫长的地质运动逐渐形成的。原来,黄土高原西北面的亚洲内陆存在着一片寸草不生的戈壁——流沙滚滚的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鄂尔多斯高原的毛乌素沙地。这片不毛之地,温差变化很大,使岩石发生热胀冷缩,导致崩解。经过长年累月的崩解,这里遍地散布着粗细不均的岩石碎屑。自250万年前第四纪初以来,由于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迅速抬升,挡住了印度洋温暖季风的北上,而蒙古高压气团又在不断增强,形成了干燥寒冷的西北气流,由西北向东南运动。随着西北气流的运动,亚洲干旱内陆的岩屑便被挟带着向东南飘洒。其中,粗粒的岩屑较重,飘洒的距离较近,纷纷掉落在戈壁东南的外围地区,成为沙漠、沙地;细粒的岩屑较轻,飘洒的距离较远,便降落在沙地的东南地区,逐渐堆积成现在的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刘刚 摄)

黄土高原的黄土呈灰黄、红黄色,颗粒比较均匀,既不呈沙性,也不黏重,且多孔隙,渗透性强,便于植物的根系向下生长。在古代,这里的草本植物长得比较茂盛,土壤中的腐殖质较多,腐殖层较厚,加上黄土结构比较疏松,对使用石器等较原始的生产工具的古人类来说也比较容易耕作。所以,黄土高原便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并在很长的时期内成为中国古代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但是,正由于黄土疏松、渗透性强,它的抗风蚀、水蚀的能力也就弱。经过流水和风力的长期侵蚀,整个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坡陡沟深,地面支离破碎,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黄土高原正值黄河的中上游干流河道河段,这段干流河道长达3472千米,约占黄河全长5464千米的63.54%。黄河水系是黄土高原形成的动力,而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又把它染成了黄色。

黄河进入黄土高原后,在甘肃刘家峡汇纳了大夏河和洮河。洮河每年向黄河输入2900万吨泥沙,黄河开始挟裹着泥沙向东流动。到兰州以下,黄河沿着黄土高原的西北缘向东北流去,沿途接纳祖厉河、清水河,出黑山峡后进入宁夏平原,沿贺兰山北上。宁夏平原又叫银川平原,它是由黄河的泥沙沉积而成的,也是黄河上游的第一大冲积平原。这里气候虽然比较干旱,但得益于黄河之水的灌溉,又有贺兰山以其高大魁梧的身躯为之阻挡腾格里沙漠以及高天寒流的入侵,自秦汉起就是一个富饶的农业区,早在明代便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

黄河穿过银川平原,到石嘴山继续向北,进入内蒙古,在鄂尔多斯高原与乌兰布和沙漠之间游动,西侧是沙漠,东侧为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北部为库布齐沙漠,东南为毛乌素沙地,东部多草原,自古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牧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呈现出一派与宁夏平原河渠纵横、稻花飘香迥异的景色。

黄河出黑山峡(彭山 摄)

贺兰山下的黄河(彭山 摄)

在内蒙古的磴口,黄河向北进入河套平原,至临河市受到阴山的阻挡折而东行,到托克托的河口镇,结束了其上游的流程。在河口镇,黄河受到大山的阻挡,遂掉头南下,沿晋陕峡谷南流,进入黄土高原的东部。这样,黄河自宁夏沿贺兰山北上,至托克托的河口镇掉头南下,形成了一个马蹄形的大弯曲,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河套”,河套平原因此而得名。河套平原也是黄河上游的冲积平原,它以包头市西面的乌拉山为界,分成东西两部分,西面称后套,东面称前套。由于有黄河的灌溉之利,河套平原也成为盛产粮食的富饶之地,人们称赞说“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黄河沿吕梁山西侧南下,进入中游的多沙粗沙区。这个区域的面积达7.86万平方千米,包括陕北、晋西、内蒙古南部和甘肃东部的44个县,其中55%的多沙区集中在陕西省。大量泥沙,特别是粗泥沙,通过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泾河、渭河、岚漪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汾河、涑水河竞相泻入黄河,使河水的含沙量剧增,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其中,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泥沙占到三门峡库区和下游河道淤积泥沙的将近一半。大量泥沙,特别是粗泥沙泻入黄河,使河水如牛负重,行进艰难。然而,无坚不摧的黄河仍以顽强的毅力,将黄土高原一分为二,至潼关遇到秦岭的阻挡,又折而向东,走出第二阶梯,进入第三阶梯。

第三阶梯为太行山、崤山、熊耳山以东直至海滨的平原和丘陵地区。黄河在潼关绕了一个大弯,向东穿过中条山与崤山之间的晋豫峡谷,出峡谷后经小浪底至郑州桃花峪,流过一段低山黄土丘陵区,结束了中游的流程,然后便进入下游冲积平原。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豫东、豫北、鲁西、鲁北、冀南、冀北、皖北、苏北等地区,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这是黄河由黄土高原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而成的,也是黄河最大的一块冲积平原。冲积扇的顶部沁河口海拔100米左右。整个平原地势平缓,略微向海洋方向倾斜。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冲积平原周边的山麓已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制农具广泛使用之后,这块坦荡的大平原更进一步得到开发,成为中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地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到达海口之前,黄河便迸发出所有的力量,气势磅礴地直奔大海。如在洪水季节,滔滔浊浪劈开万顷碧波,直冲入几十千米远的海洋深处,形成一股壮观的“出河溜”,发出雷鸣般的巨响。黄河的万里征程至此终告结束。

黄河自西向东,穿越中国的三大阶梯。三个阶梯复杂多变的地形固然制约着黄河的流向与流速,影响着黄河的活动;同时,黄河的活动本身也反过来不同程度地改变着地貌的形态。

众所周知,河水对地面具有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这种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使黄河流经的地区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地貌景观。

在黄河流过的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由于海拔很高,水流湍急,形成了许多峡谷。特别是当黄河穿过青藏高原的边缘进入黄土高原时,由于两个地形单元的高度非常悬殊,落差大,水流急,经过河水数十万年的冲刷侵蚀,再加上青藏高原的不断抬升,便形成了一系列的峡谷和瀑布,著名的有野狐峡、龙羊峡、李家峡、松巴峡、积石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桑园峡、红山峡、黑山峡、青铜峡等20多个峡谷。龙羊峡是其中最为壮观的峡谷,它在青海共和县境内,海拔2600米,两侧的高原面更在海拔4000米以上。两岸峭壁陡立,站在岸边向下俯视,黄河就像是刻刀在谷底划出的一道细线,蒙蒙的水汽升腾而上,哗哗的水声隐约可闻,令人感到心惊肉跳、头晕目眩。这些峡谷由于落差巨大、水流湍急,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力资源。

壶口瀑布(张飞天 摄)

晋陕峡谷与晋豫峡谷也是如此。晋陕峡谷从河口镇一直延伸到禹门口,全长725千米,落差300多米。常在这段峡谷河段航行的黄河艄公有句口头语:“上有天桥子,下有碛流子。”“天桥子”指的是位于陕北府谷与晋西北保德两县之间的天桥峡,长达20千米,河道狭窄,水流激荡,枯水期河面宽仅30余米,冬季积冰成桥,河水在冰桥下滚滚而过,发出雷鸣般的涛声,故有“天桥”之称。“碛流子”指的是陕西宜川与山西吉县交界处的壶口瀑布,是黄河上最险峻的瀑布。黄河从岩石的河床上侵蚀出一道仅有30~50米宽的深槽,自上而下倾泻而出,犹如一个巨大的壶口向外倾倒着奔腾的河水,形成一道数十米高的飞瀑。浪花四溅,响声震天,冲击着人们的心怀。晋陕峡谷最南端的龙门距壶口约65千米。龙门山与梁山在这里互相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多米宽的狭窄口门。黄河通过峡谷时宣泄不畅,在洪水季节,峡口中的水位迅速壅高,而出了口门,河谷突然变宽,水流通畅,水位骤然下降,形成明显的水位差,呈现一幅“龙门三跌水”的奇妙景观。古代人们对龙门的这种自然景观感到不可思议,把它想象为大禹所凿开的一道峡口,所以龙门又被称为“禹门”。

晋豫峡谷是黄河的最后一段峡谷,西起三门峡,东至河南孟津,全长约150千米,谷底宽200~800米,其中以三门峡最为著名。这里两岸的岩石突向河中,使河谷变得十分狭窄,在狭窄的河谷上方又巍然屹立着两个岩石小岛,把湍急的河水分成三股,人称“鬼门”“神门”“人门”,“三门峡”之名即由此而得。峡口的下方还有一座高出水面20多米的高大柱石矗立河口,人称“中流砥柱”。黄河湍急的流水分成三股,在峡口汇合成一股滚滚激流,咆哮着冲向中流砥柱,发出震天撼地的巨响,激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急速向前奔流。然而,无论狂涛恶浪如何冲击咆哮,中流砥柱始终岿然不动,不被淹没。这种坚强刚正、不屈不挠的性格正是黄河精神的体现、中华民族的象征。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歌颂说:“黄河中流——树万古不朽民族脊梁。”古人传说,三门峡也是大禹劈石开凿而成的,故也称之为“禹门口”,和龙门的禹门口遥相对应。黄河中游的这些峡谷也同上游的峡谷一样,由于落差大、水流急,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力资源。

当黄河通过晋豫峡谷,到达河南孟津,出宁嘴峡,进入中国最低一级阶梯的平原地区后,由于地势比较平坦,再也不受峡谷的约束,河面突然变得开阔起来,从宽300米剧增至宽3000米,最宽处的河南长垣大车集河道,两岸相距达20千米。流速因此大大减缓,泥沙一路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这个河段,滩面一般高出堤外地面3~5米,部分河床甚至高出堤外地面10米,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因此,黄河下游常常出现决口泛滥的现象,造成河道游荡摆动,迁徙不定。正因如此,黄河下游支流极少,较大的支流仅有三条而已。到了河口地段,黄河将沿途淤积所剩的泥沙大量输入大海,淤积在口门附近和三角洲海域,形成陆地,使河口不断向海中推进,河道不断向前延伸。据统计,黄河每年平均输入河口的泥沙约达16亿吨,最高时为33.6亿吨,从1855年大改道直到1984年的130年间共填海造陆2530.4平方千米,形成一片平坦开阔的新陆地。

中流砥柱(岳青云 摄)

黄河流经的三大阶梯,地形多种多样,既有山地、高原,也有盆地、平原和丘陵,而几种地形又往往互相交错。因此,三大阶梯的高度并不是呈均匀递降的状态,黄河也不可能笔直奔流,而是经过许多的曲折,并以一个大“几”字形呈现在中国的大地之上。据测算,从黄河发源处到大海的直线距离大约是2160千米,而黄河的实际长度却是5464千米,是直线距离的2.5倍以上。但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黄河总是以她顽强的毅力,劈开重重山岭,冲破种种障碍,以摧枯拉朽之势向东涌流,浩浩荡荡地奔向大海。从古代起,黄河的这种坚忍不拔、奋勇拼搏的精神就极其有力地鼓舞和激励着她所哺育的中华儿女,并融入到他们的血脉之中,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yw+I+GlkEpCYcisq3yvNvq89acUzlpuVbRAOgL+FCh8KJziUPIszcxXLCW9oPF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