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黄河岸边崛起的奴隶制王朝

夏禹传子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诞生,宣告了原始社会的结束和奴隶社会的开始,母亲河以喜悦的心情开始迈步跨进文明时代的门槛。

夏朝始建于公元前2070年,定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夏朝从禹始到桀亡,共传14代17王。其统治中心在黄河中游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那里依山傍水,不仅形势险要,而且河洛之间地势平坦,物产丰饶,是夏朝的直接控制区。夏朝的王族为夏后氏,他们自认为是出自姒姓的禹后,将先祖上溯至远古的黄帝。这个家族垄断着夏朝王位的继承权。禹的姒姓家族其他成员被分封到各地,作为夏朝的同姓侯、伯,成为夏后氏家族在全国各地的依靠力量。原来部落联盟内的一些氏族部落,只要是支持启继位的,也逐一受到分封,成为夏朝的异姓方国侯、伯。夏朝初建时,最高统治者称为“后”,即君王的意思。少康在位之时,进一步称“王”。“王”字的三横原本是代表天、地、人,一竖是指贯通于天、地、人的人,以示“天下所归往也”,用以喻示主宰天地人的最高权力。夏王拥有全国军事政治的重大决策权,臣下和侯、伯必须无条件地贯彻执行他的命令。不论是夏朝中心地区的王畿或各个方国,居民都以各级宗族奴隶主贵族为核心聚族而居,平时由宗族贵族指挥从事生产,战时则随宗族贵族出征。

夏王朝统治时期,黄河流域已进入青铜时代。夏朝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都城,创造了更高的生产力,特别是陶器、玉器、青铜器制造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社会生产的全面提高。但是,夏朝的统治者残酷地压迫和剥削奴隶,并强迫平民服劳役,阶级矛盾也十分尖锐。特别是夏朝末年的几个国王耽于逸乐,不理朝政,更使国势日趋衰落。那时候,夏朝的都城已迁至斟寻(今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

夏朝末代国王夏桀以淫虐残暴著称。他继位后继续征发百姓,修建倾宫、瑶台,“作琼室、玉门”,到处征求美女,充实后宫。百姓对夏桀的统治极为不满,他就用残暴的手段加以镇压。百姓咒诅夏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桀还经常发兵征讨周围的方国,索取美女、财宝。夏朝的一些侯、伯也纷纷叛离。东方的属国商于是乘机起兵攻夏。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双方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之西的鸣条展开决战,夏桀被商汤击败,逃入安邑之东的中条山,三年后死于南巢(今安徽巢县东南)。

商原是黄河下游的一个部落,子姓,始祖叫契,夏朝建立后成为夏的一个方国。汤是契的第14代后裔,曾遭夏桀的囚禁,被释放后决心取夏而代之。他四处寻找贤才,终于找到伊尹。伊尹向他进献灭夏建国的大计,果然获得成功。灭夏后,汤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北),以相为中央最高行政长官,任命伊尹为相。汤病逝后,伊尹辅佐他的长孙太甲,使商朝兴盛了一段时期。后来,由于王室内部争权,加上水灾连年不断、多次迁都,国势日衰。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市西小屯村),统治才又趋于稳定。商朝因此又被称为殷朝或殷商。

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陈红宇 摄)

郑州商代遗址(陈梧桐 摄)

盘庚迁殷后,商朝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到盘庚的侄子武丁在位时,商朝的国势达到鼎盛阶段。武丁在傅说的辅佐下,内修文治;并在能征善战的妻子妇好的协助下,出兵征讨北方的游牧民族鬼方和土方、东南方的夷方、西南的巴方、南方江汉流域的荆楚,使疆域不断拓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武丁以后,商朝又逐渐衰落。到纣王之时,商朝的统治已病入膏肓。纣王能言善辩,文武双全。他曾长期发动对东南夷的战争,加强对东方的控制,为中原文化向东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纣王刚愎自用,狂妄骄横,横征暴敛,滥施酷刑。他大兴土木,修建离宫别馆,建造“酒池”“肉林”,同宠爱的有苏氏美女妲己及一些幸臣日夜寻欢作乐。纣王的暴虐统治导致民怨沸腾,“如沸如羹”。纣王的叔叔比干反复进谏,劝他改弦易辙,他竟残暴地将比干挖心处死。

安阳商代妇好墓(陈红宇 摄)

正当商朝的统治江河日下之际,西方的属国周如日方升般地崛起。周人原先居住在渭河流域,相传其始祖是与尧、舜、禹同时代的后稷,他名弃,姬姓,被舜推为农官“后稷”。他死后,其子不窋继为农官。传到公刘时,迁居到豳(今陕西彬县)。至商代,公刘的后代为避西北游牧民族戎狄的侵扰,又迁居到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在渭河的支流淠河、漆河之滨的岐建筑都城“京”,形成一个小方国,臣属于商朝。到姬昌时,他请贫寒出身却满腹韬略的姜尚(字子牙)做自己的军师,并网罗了一大批贤能之士,实力不断壮大。他逐渐争取到周围一些方国,并出兵攻灭了犬戎、黎(在今山西长治)、崇(在今河南嵩县以西),“三分天下有其二”。于是,他决定起兵灭商,便从岐下迁都于丰(今陕西长安西北沣河以西),加尊王号,史称周文王。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文王在迁都的第二年去世,他的儿子姬发继位为周武王。过了12年,即公元前1046年,武王在姜尚和自己的弟弟周公(名旦)的辅佐下,联合西方和南方的诸侯,率兵东向伐纣。周军在牧野(今河南新乡牧野村)与商军展开激战。商军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纣王见大势已去,自焚而死。

武王灭商以后,正式建立周朝,自称天子,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史称西周。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继续实行夏、商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并进一步加以发展和完善,建立礼乐制度。不久,武王因劳累过度而病逝,其子成王继位,由周公代摄国政。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乘机在殷地发动叛乱,图谋复辟。周公亲率大军平息叛乱后,考虑到首都距离殷地太远,难以对殷贵族实行监管,于是又在伊洛盆地洛河之滨的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东都,将许多殷贵族迁到那里,派重兵监守。洛邑位于黄河下游洛河之畔,居于“天下之中”。它由沣水、渭水、黄河、洛河与关中的镐京连接起来,成为黄河文化发展的中轴地带。从此,西周开始实行两京制度,首都镐京又称西都或宗周,陪都洛邑即东都,又称成周或王城。以这两座城市组成的东西两京制自西周开始一直延续到唐代,表明这块东西走向的黄河中游谷地在周、秦、汉、唐这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是统治中国的中心枢纽,黄河流域起着支配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作用。

西周中期,周朝的国力渐趋衰落。周厉王在位时,为了弥补长期对外战争和贵族奢侈生活的消耗,竟宣布山林川泽皆为己有,不许平民百姓用以谋生。他还令人监视百姓,使得“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结果,只过了三年便发生“国人暴动”,周厉王惊慌逃跑。镐京一时没有天子,大臣于是推举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政(一说由共伯和执政),叫做“共和行政”。这一年称共和元年,就是公元前84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厉王在彘(今山西霍县)死去,太子静继位,为周宣王,“共和行政”宣告结束。

历史常常惊人地相似,周宣王的儿子幽王走上了前朝末代君王的老路。他即位之初,关中发生大地震,同时又发生旱灾,平民流离失所,奴隶纷纷逃亡。周幽王宠爱褒国进献的妃子褒姒,一味过着荒淫奢靡的生活。褒姒尽管艳若桃花,却冷若冰霜,终日不见一丝笑容。幽王悬赏千金,叫臣民进献能让他的美人展露笑容的妙计。佞臣虢石父建议他不妨“举烽火”试试。幽王竟不顾“军中无戏言”的规矩,带着褒姒登上城郊骊山的烽火台,下令点燃烽火。各地的诸侯见到烽火警报,以为都城遭到敌人的袭击,纷纷带兵兼程赶来。哪知来到烽火台下却不见一个敌人,只见幽王和褒姒在烽火台上饮酒作乐。褒姒看到他们个个气喘吁吁、狼狈不堪的样子,果然露出了笑容。周幽王为了进一步博取褒姒的欢心,还不顾老祖宗的规矩,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母子为皇后、太子。宜臼逃到母家申侯那里,幽王出兵讨伐申侯,想杀掉宜臼。申侯大怒,联合一些诸侯和西北的犬戎,出兵攻打镐京。周幽王再燃烽火告急,被戏弄过的诸侯都不肯出兵。镐京随即被攻破,褒姒被犬戎掳走,幽王在骊山脚下被杀。

周幽王被杀后,申侯和一些诸侯在申(今陕西、山西间)立宜臼为王,是为平王。当时镐京经过战火的洗劫,已经残破不堪,四周又散布着许多犬戎,对周王室构成严重的威胁。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在晋、郑等东方诸侯国的支持下,周平王将国都东迁洛邑。西周的统治至此宣告结束。 bva6um5hem/N0OZ0JGLBzppQPs9ULuHUIndXFMrqVPSMAqBkyoAoGo8t+YmyiGh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