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明的发祥

斗转星移。大约距今17000多年前,黄河流域进入地质年代第四纪晚期的全新世。那时候,地球上最后一次冰期结束,气温迅速上升,山川地貌已与现今基本相似,各种动植物也都基本进化成现代的种群。在辽阔的黄土高原和黄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到处覆盖着厚厚的植被,草丰林茂,动物种群非常繁盛。这为原始农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距今约1万年前,远古的黄河儿女开始从旧石器时代大步跨入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

我国的新石器时代始于距今约1万年以前,迄于距今约5000年前后,划分为早期(约1万年前至耜耕农业出现之前,耜耕农业出现的年代目前尚难确定)、中期(耜耕农业出现至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发达的耜耕农业之前)和晚期(即发达的耜耕农业阶段,距今约7000年后至距今约5000年前)。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有北京门头沟东胡林村遗址、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青海贵南县拉乙亥遗址;中期的文化遗存主要有分布于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冀南和豫北的磁山文化、渭河流域和陕西汉中地区的老官台文化、鲁西地区的后李文化;晚期的文化遗存主要有分布于北京地区的上宅文化,渭河流域、陕西汉中地区、河南大部、晋南、冀南的仰韶文化,陇东山地、陇西平原、宁夏清水河流域、青海贵德盆地和甘肃武威以东的马家窑文化,甘、青境内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和湟水流域、宁夏南部与内蒙古西部的齐家文化,鲁西地区的北辛文化,山东大部和苏皖的淮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打制石器仍在使用,但已开始将磨制技术应用到石器的制造上,并逐渐用磨制技术取代打制技术。石器的种类不断扩大,用途也更趋专一。

远古的黄河儿女开始在黄河支流岸边,特别是两河交汇处的高台地定居下来,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考古发现证实,远在距今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已经普遍种粟,有了比较成熟、初具规模的粟作农业。粟俗称谷子,在古代曾被统称为稷。距今已有7300年左右的河北磁山遗址曾发现364个长方形窖穴,其中88个窖穴的底部都堆积着粟食,有的已腐烂变质,化为绿色的灰土,有的颗粒形状尚完整清晰。这是中国年代最早的粟的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粟的实物遗存,证明黄河流域是粟的起源中心。此外,磁山文化的河北武安牛洼堡和西万年遗址、裴李岗文化的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沙窝李、许昌丁庄遗址、老官台文化的渭南北刘遗址、仰韶文化的陕西半坡遗址等都有粟出土,说明粟在这个时期已成为黄河流域一带居民的主要粮食。除了粟,粟的另一个品种黍也在某些地方开始种植。老官台文化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仰韶文化的陕西姜寨遗址、河南新郑大河村遗址等都曾发现过黍的实物遗存。

黄河远古儿女的原始农业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从刀耕到耜耕农业的发展过程。起初,他们实行刀耕火种,先用石斧砍伐树木,清除荆棘,用火焚烧,用石铲将土地稍加平整,就用尖木棒刨坑播种。秋天庄稼成熟了,便用石刀、石镰收割谷穗。后来发明了耒耜,就进入了耜耕阶段。用耜翻地,不仅提高了翻地的效率,而且可以增加翻地的深度,便于农作物的发芽、生长。此时,人们还实行休耕和施肥,从而使粮食的产量得到明显的提高。随着农耕技术的改进,黄河流域除了种植粟和黍,一些邻近长江流域、气候比较温暖潮湿的地方还从长江流域引进了水稻。仰韶文化的陕西西乡李家村和何家湾遗址就发现过稻作的迹象,陕西华县泉护村与河南新郑大河村遗址也曾发现过稻壳的遗存,裴李岗文化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更出土了水稻标本。此外,黄河的远古儿女还开始种植白菜、芥菜之类的蔬菜和油菜等油料作物。原始农业的发明与发展使远古的黄河儿女有了比较稳定的生活来源。从此,他们终年在黄土地上辛勤劳作,开垦种植,造屋居住,成了黄土地的真正主人。

在原始农业发明的同时,家畜的驯养也在狩猎经济的基础上出现了。家畜的驯养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肉食来源。每逢新婴儿诞生,或是谷物丰收,或是猎获了大的动物,人们就杀猪宰羊,喜气洋洋地庆贺。

原始手工业的发明也是这个阶段的突出成就。玉器制造业是在石器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西朔州峙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的水晶石刀是中原地区出土的最早的一件玉器。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绿松石珠。至仰韶文化时期,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三门峡庙底沟、郑州大河村等遗址都有精美的玉器出土。

当时的手工业以制陶为主。陶器是人类开始过定居生活以后出现的。进入仰韶文化时期,陶器的制作技术又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还改造了陶窑,提高火候,使烧出的陶器更加坚硬。花纹装饰多种多样,有动植物花纹、人面纹,也有几何形图案。器形类型已变得非常丰富,举凡日常生活所需的炊器、盛水器、饮食器、储物器等皆应有尽有,而且造型极为精巧。

彩陶在仰韶文化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制作精美的作品。仰韶文化的彩陶,在黄河流域东部以红色最为流行,花纹比较简单,变化较少;西部则以黑色为主,花纹复杂而繁缛,影响较大,成为黄河流域彩陶的主流。如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流行以直线、折尺、直边三角组成的直线体几何形图案和以鱼纹为主的象形纹饰,富于变化,生动有趣。最奇妙的当属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盆底绘有一幅人面像,圆圆的脸盘,细长的眼睛,头上顶着高高的发髻,似在倾听耳旁两条小鱼的窃窃私语,又像在观看前面一条大鱼的游动,令人浮想联翩。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纺织业。河南新郑裴李岗和陕西半坡遗址出土了陶纺轮,陕西华县元君庙、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的一些陶器的底部也发现过一些编织物的印痕,可见当时人们除穿兽皮、树叶外,也开始穿用麻类纤维织成的粗布衣服。值得注意的是,考古工作者曾在仰韶文化的河北正定南杨庄遗址发现两件陶蚕蛹,在山西芮城西王村遗址发现一件蛹形陶饰,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发现一个被截断的蚕茧,在郑州青台遗址墓葬出土过丝织品残块,在山东大汶口文化的许多遗址发现了骨梭以及八角星纹(模仿有架织机经轴两端“滕花”[或叫“羊角”]的形状)彩陶盆,表明这个时期的黄河中下游已有了养蚕与机织业。

人类的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上的。远古的黄河儿女在同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自己的思维,具备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原始的美术、音乐、舞蹈也和宗教观念一起产生了。

早在旧石器时代,远古的黄河儿女即已制作、佩戴用兽牙、海蚌壳、石珠、鱼骨做成的装饰品。到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爱美的心理也发展起来,制作的装饰品更加精美了。在山东大汶口的15座墓葬中发现了33件象牙、骨的雕刻品,其中的一个象牙简雕满了花瓣状的镂空花纹,花瓣大小一致,排列错落有致,组成一幅连续的图案。各地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不仅造型十分优美,而且图案设计非常巧妙。这些图案,除一些象形图外,多数是由各种线条构成的几何形画面,早期以庄重、古朴的直线为主,至中期发展成柔美、含蓄的弧线,到晚期又演化为流畅多变、活泼奔放的多型的线条组合。这种以线条来营造作品意境的做法对后世中国画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河远古儿女的舞蹈早在距今万年的内蒙古阴山岩画中就已有形象的表达。如发现于乌兰察布草原德哈达山顶的一幅性爱舞岩画,刻画一对青年男女对舞的场面,其中的女性舞者头顶粗而长的装饰品,以优美的舞姿愉悦对方,突出的乳房随着舞蹈的节拍似乎在微微颤动。原始的舞蹈是与音乐同时并存的。原始的音乐现已没有踪迹可寻,但考古学者却幸运地发现了原始的乐器骨笛和陶埙,多少弥补了这一缺憾。骨笛是在裴李岗文化的河南舞阳贾湖墓葬中出土的,共16支。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骨笛长22.2厘米,表面磨制光滑,钻有7个孔,很像现今常见的竹笛。这支距今已有8000年左右历史的骨笛,现在的演奏家还能用它吹出悠扬悦耳的笛声,演奏《小白菜》之类哀怨动人的作品。

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也正是黄河流域经济文化的大发展阶段。这时候,黄河诸多支流的岸边散布着许许多多的农耕聚落,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远远望去,在河岸高高的台地上排列着一群群低矮的半地穴式的房子,有的呈方形,有的呈圆锥形,好像一簇簇雨后从地下冒出来的蘑菇。这些聚落布局都很规整,大、中、小型的房屋按不同层次有序排列,组成一个向心的内聚式的封闭的社会。正是依靠这种内聚式的聚落组织和社会结构,远古的黄河儿女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运用集体的力量同大自然展开顽强的斗争,才将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推向大发展的繁荣阶段。 daFalnbX9re5wcmLs0eJZrtmBYFH/T2iZYX/HIaq59p5jMsYcx/i2XoT6uA3PmK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