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全线贯通后,用她滔滔不绝的河水浇灌着中国北方的大片沃土。辽阔的黄河流域成为孕育我们中华民族原始文化与历史文明的摇篮。
黄河流经的大部分地区处在暖温带,不仅一年有四季,而且变化非常明显。黄河流域的冬季最冷月即每年的1月,现在的平均气温在0℃~﹣16℃。﹣16℃的等温线沿着内蒙古大青山一线延伸,0℃的等温线沿着黄河流域南部的秦岭、淮河一线延伸。0℃的等温线以南属于亚热带,以北属于暖温带。暖温带的土地可以种植冬小麦,也适宜苹果、桃、梨的生长。古代的气候比现在温暖,当时亚热带的北界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黄河流域的很大一部分地区处在亚热带,气候条件比现在优越。黄河流域的夏季最热月即每年的7月,现在的平均气温在18℃~20℃,北部的大青山地区在18℃左右,南部的淮河流域在20℃左右。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处在这种暖温带气候,适于作物的生长。黄河流域的年平均降水量在400~600毫米。淮河以北地区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400毫米的等雨线则大致沿兰州、榆林、呼和浩特、张家口、锡林浩特一线延伸。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只能维持草本植物的生长,400毫米以上的则可维持农作物的生长。黄河流域的年降水量又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这两个季节正是全年当中气温最高、光照最强、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多雨与热季的结合对作物的生长最为有利。加上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的土壤是以黄土为母体发育而成的,质地疏松,也较肥沃,特别是古代植被未遭破坏,含有较多的腐殖质,腐殖层较厚,有的呈现黑色,被称为“垆土”或“黑垆土”。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土壤基本上是由黄土高原被侵蚀冲刷下来的黄土沉积而成,也比较疏松肥沃。黄河流域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
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然而就黄河流域的各个地区来说,情况却是千差万别的。远古人类的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他们只能选择同他们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地方居住、活动。黄河干流有的地段从高山峡谷中穿过,那里峭壁林立、崖陡谷深、水流湍急,既不便于人们提取用水和交通往来,也不便于开展生产活动;有的地段从开阔的平原上流过,那里又常常发生洪水泛滥,河流改道使人类的生命遭到严重的威胁,人们避之唯恐不及。而黄河许多支流的两侧往往有较大面积的冲积平原和较为宽广的台地。这些平原和台地多沿山麓分布,依山傍水,既便于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洪水到来时也可以跑上台地或登上附近的山岭去躲避,往往就成为远古人类首选的居住地。因此,从青海的湟水河两岸到山东的大汶河流域,黄河的众多支流两侧便分布着数以万计的古人类活动遗址。
根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的研究,远古人类出现在二三百万年以前,约相当于地质年代的第四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时期),先后经历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三个阶段的发展进化过程,才最终形成现代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发展进化的这三个阶段分别称为猿人阶段、古人阶段、新人阶段,它们同考古学上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早期、中期、晚期相对应。迄今为止,黄河流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年代最早的当属山西芮城县境内的西侯度文化,距今已有180万年。创造西侯度文化的西侯度人是我们目前已知的黄河母亲所哺育的第一代儿女,也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关于人类的起源,中国的古籍记载着古人许多神奇有趣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就是流传极广的故事。许多地方为此还兴建了纪念女娲的建筑物,如河北涉县凤凰山有娲皇宫,河南西华县有女娲城、女娲坟,山西洪洞县赵城镇有女娲陵、女娲庙,陕西临潼骊山有女娲祠,甘肃天水秦安传说是女娲的出生地,建有女娲庙。骊山的女娲祠始建于唐,历代屡加修葺,香火不断。每年农历六月,当地百姓都要在这里举行庙会,祭祀女娲。每年的正月二十日还要过女皇节,又称女娲生日、女娲补天节。过节时,家家要做“补天饼”,抛到屋顶,象征补天,抛到地下、井里,象征补地。直到今天,临潼还有“补天饼”“女娲包子”等小吃,洋溢着追怀女娲的无尽幽思。
神话故事毕竟不是真实的。确凿无疑的事实是,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而类人猿又是由曙猿进化来的。曙猿是生活在距今约4500万年以前的灵长类动物,主要活动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温暖湿润的林地里。继1994年在江苏溧阳市发现“中华曙猿”化石后,1995年古人类学家又在山西垣曲县黄河北岸寨里村发现众多的“世纪曙猿”化石。从溧阳和垣曲发掘的化石看,当时的曙猿已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的许多特征,是高级灵长类的祖先。
在发现“世纪曙猿”化石的垣曲西边不到200千米之地,便是西侯度。西侯度人是由曙猿一步步进化而来的,属于猿人。猿人虽然还保留着许多猿类的体质特征,但他们和猿类已有本质的区别,即他们能够劳动并能制造工具。西侯度遗址中出土了30余件石器。这些石器是使用直接打击法,从石材上获取石片,再将石片加工制作成用来刮削木棒和割剥兽皮的刮削器、砍伐树木的砍斫器、挖掘植物块根的三棱大尖状器。西侯度人就是使用这些粗糙的石器和木棒来集体采集植物的根、茎、果实和可供食用的嫩叶,有时也猎取一些野兽。西侯度人已经懂得用火,在遗址中留下了一批用火烧过的颜色特殊的兽骨化石和鹿角、马牙化石。这是世界上用火的最早记录。火的使用使人类开始熟食,不仅扩大了食物来源,而且可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类的进化。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可以照亮居住的洞穴,抵御寒冷,吓退凶禽猛兽的袭击,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和生存空间。从此,人类的生活便离不开火。正如孟子所说,“民非水火不生活”。
由于火的使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后人便编出燧人氏钻木取火和阏伯盗取天火的神话故事来加以颂扬。据说,上古之时,民少兽多,人们不仅敌不过野兽和虫蛇,而且都生吃瓜果蚌蛤,腥臭难咽,伤害腹胃,时常生病。有个圣人巡游到一个叫燧明国的地方,在一种叫燧的大树下歇息。他受到鸟啄树干、迸发火星的启发,发明钻木取火,教会人们熟食。人们选他做领袖,号燧人氏。又传说,远古时代,帝喾在商地做部落联盟的首领时派他的儿子阏伯担任“火政”,掌管火种。还有一种传说,说阏伯原是天上的火神,他看到人间没有火,偷偷向人间投放火种,天帝就把他贬到人间为民。他便将火种藏在身上,带到人间。天帝于是发了一场洪水,企图扑灭人间的火种,淹死阏伯。人们吓得四处逃散,阏伯却筑起高台,在上面搭起棚子,独自一人看守火种。洪水退后,人们赶回一看,高台上的火种还在燃烧,阏伯却已饿死在火种之旁了。后来,人们就将这座高台称为“朝台”,也叫“阏伯台”或“火神台”。这座阏伯台就在河南商丘市的西南郊,台上建有敬奉火神的阏伯庙,台西北不远处还建有一座高大的燧人氏陵,用以纪念燧人氏和阏伯的历史功绩。
继西侯度人之后,黄河又用她丰足甜美的乳汁养育了一批儿女。他们主要分布在黄河的中游地区,留下了许多旧石器早期的文化遗存,主要有距今100万年左右的陕西蓝田县灞河东岸王公岭遗址、距今约20~7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距今约60万年的山西芮城县西侯度南的匼河遗址、距今约50万年的陕西蓝田县灞河西岸陈家窝遗址等。其中,在蓝田王公岭发现了蓝田人化石,在陈家窝发现了陈家窝人化石,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北京人化石。蓝田人只发现了一个不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保留着比较明显的猿类体质特征。北京人不仅留下了完整的头盖骨,还有包括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段的代表人体各个不同部位的一批骨骼。研究表明,北京人的男性身高1.56米,身材比现代人略矮。他们的四肢与躯干基本上同现代人一样,尤其是上肢更接近于现代人,只是腿部和背部稍有弯曲,骨壁也比现代人厚些。但头部及面部特征与现代人存在明显的区别,头盖骨低平,前额后倾,面部较短,吻部突出,眉脊粗壮,缺少下颏,脑容量约1043毫升,比蓝田人要大,比现代人要少1/3。猿人身体发育的不平衡现象是人类从事劳动的必然结果。
迄今为止,在所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中,北京周口店遗址发现的人体化石数量最多,以石制品为主的文化遗物也最为丰富,成为一个极为难得的远古人类的文化宝库。如今,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在这个遗址发现的人体化石和文物,我们可以大体了解当时的生活状况。北京周口店处于山地与平原交接的丘陵地带,那时候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杂草丛生。剑齿虎、豹、狼、熊和野猪在丛林里出没,大象、犀牛和猕猴在山间觅食,成群的肿骨鹿、三门马和羚羊在平原上奔驰,骆驼和鸵鸟在附近的干旱地区活动,水牛、水獭和河狸在河水和沼泽中生活,各种飞禽或盘旋于蓝天之上,或穿梭于密林之中。动物之间经常互相搏斗,或者对北京人发动袭击。在这种险恶的环境里,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使用简单粗糙的石器和木棒,根本无法生存下去。北京人就几十人一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血缘家族,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由于采集和狩猎的生活很不稳定,食物没有保证,加上猛兽的袭击、瘟疫和疾病的威胁,北京人的生命都很短,大约有一半人未到成年就已夭折了。
进入旧石器时代中期,远古的黄河儿女已走完自己的“童年”即猿人阶段,进入发展中的新阶段即早期智人阶段。考古工作者在黄河流域的许多地方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存,其中以距今18~23万年的陕西大荔县甜水沟遗址、距今10~15万年的山西襄汾县丁村遗址、距今约10万年的山西阳高县许家窑遗址最为著名。大荔人的头顶相当低矮,前额扁平,眉脊粗壮,眉脊上方有一道横脊,这些特征与北京人十分接近。但大荔人的顶骨相对较大,吻部不甚突出,脑膜中动脉分支印痕丰富,脑容量达1120毫升,又显得比北京人进步。这些文化遗址都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和骨器,反映早期智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石器的制作为例,不仅种类增多,还呈现类型化的趋势,有刮削器、多边砍斫器、尖状器和石球等。
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黄河远古儿女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展。东起山东,西到甘肃、青海,北到宁夏、内蒙古,南至河南,整个黄河流域都遍布着他们的足迹,留下了许多文化遗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河南许昌市灵井遗址、宁夏灵武市的水洞沟遗址、内蒙古乌审旗的萨拉乌苏河大沟湾遗址即河套人遗址、山西朔州市峙峪遗址、河南安阳市小南海洞穴遗址、陕西韩城市禹门遗址、甘肃环县刘家岔遗址、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遗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郊大窑遗址、山西沁水县下川遗址等。河南许昌发现的许昌人化石距今8~10万年,萨拉乌苏河大沟湾遗址发现的河套人化石距今3.5~5万年,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化石距今为1.8万年。他们已进入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即晚期智人阶段,属于新人了。他们的体质特征虽然保留着一些原始因素,但与现代人已相当接近。山顶洞人脸形平扁,颧骨明显突出,鼻阔,门齿呈铲形,被认为是原始蒙古人种的代表,当是中国人的远古祖先。
晚期智人在石器的制造中除继续使用直接打击法,还采用间接打击法,出现了用间接打击法制作的器形细小的石器。这种细石器在山西朔州峙峪、河南安阳小南海、陕西韩城禹门、内蒙古萨拉乌苏、山西沁水下川等遗址都有发现。细石器的采用对狩猎和采集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晚期智人还发明了磨制和钻孔技术。宁夏灵武水洞沟出土过用骨片磨成的骨锥,而北京周口店遗址出土的山顶洞人的骨针则是最为精致的一件,它的针身微微弯曲,表面磨得相当光滑,尖锋磨得颇为锐利,尾端有个已残的钻孔。石制的小件装饰品也多采用磨制技术。
弓箭的发明是这个时期的一项突出成就。山西朔州峙峪遗址出土了一件用燧石长石片加工而成的石镞,它尖端周正,肩的两侧变狭,形似铤状,说明当时的人已经掌握了弓箭的制造和使用方法。有了弓箭,狩猎就成为正常的劳动部门之一。弓箭的发明与火的使用对远古的人类来说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在众多的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中,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和大量的文物为我们了解晚期智人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山顶洞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洞穴里,洞里有上下两室和一个地窖。当时洞穴周围的自然环境同现在大体相似,人们主要从事渔猎和采集。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野兔和几百个北京斑鹿个体的骨骼,显然是他们猎获食用后留下的东西。在遗址中还发现了一块大鲩鱼的上眼骨,这种鱼身长达到80厘米左右,说明当时已有捕捉大鱼的能力。捕捉和食用鱼类扩大了人类的生产领域和活动范围。从此,人们便可沿着河流和海洋,散布到各处去,而不必固守着原来的那块居住地。
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往日那种不稳定的松散的血缘家族便被氏族公社所取代。氏族制的产生是以族外婚的实行为前提的。由于实行族外婚,夫妻分别在自己的母系一方参加经济活动,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某个老祖母为首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有着比较牢固的经济生活的社会单位,就出现了氏族。这种以某个女性长者为首的氏族是母权制的氏族。氏族的人口增多了,又分离出新的氏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近亲氏族组成部落。有时,在氏族与部落之间又组成胞族。这种氏族公社是母系氏族公社。氏族成员集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人人平等,民主地生活在一起。他们死后遗留下来的生产工具归氏族集体继承,他们的尸体也埋入氏族的公共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