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房
老公房大概是流动性最好的品种。老公房大概是唯一可以等同于现金的房产品种。老公房谁在买?是那些你“看不见”的人。
如果我们把市场上的房产分为A、B、C、D、E、F、G、H、I各级,A最差,I最好。
如表2-1所示,5年之后,各个客户都升级更换了房子。譬如“客户一”,由A换成了B;“客户四”,由D换成了E。那么问题来了:A哪儿去了?整个食物链中,最差、最破、最小的房子A,卖给谁了呢?
表2-1
答案十分简单,如表2-2所示。
表2-2
这个时候,必须要有一个“新移民”加入。这个新移民必须是最穷的,没有任何房产,从零开始,在大城市落脚打拼。他会居住A,无论是买卖或租赁。这就是“老公房谁会买”的答案。只有源源不断地新增低层外来人口,才能撑起老公房市场的繁荣。而从目前情况看,这个市场很繁荣,非常繁荣。上海的“老公房市场”从来都很旺,无论买卖或者租赁。
低端市场
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并不是每一套房子都是保值的”。只有在特大城市,才有本地人、外地人和外国人三类人。只有在省会城市,才会有本地人、外地人两类人。如果你在二线城市,首先,不能在任何人口流出的区域买最差的A。因为这样换房的结果,就是最差的A完全没有人要,其价格有可能跌向零。其次,哪怕是同一座城市,金山、崇明的老公房,其表现也要比“内环内”的老公房差,因为“换房客”的房子总是越换越好。我们必须密切关注新增低层外来人口走向,否则最差的那批房产,其价格将是“断崖式”下跌。
白领们还有梦,而那些风里来雨里去的劳动人民,他们没有痴梦,他们很现实,所以产生了差别。对于白领,比较容易推销“溢价”。他们愿意支付高价,愿意付两倍的价钱。我们一直说,一手房的价格是虚高的。一手房的价格并不代表市场真实的价格。“落地打七折”,二手房实际可以交易的远远低于一手房价格。
在房地产市场,一直有人大惊小怪地问:“六楼没电梯的大复式是不是一定不能买?”
“非学区沿街无电梯六楼的房子,大概这辈子也卖不出去了吧,哭……”
“六楼的老公房真的那么难卖吗?”
一些人认为六楼是卖不掉的,是绝对没有人要的。六楼的大复式更是不会有人考虑,谁会住呢?小老板呀,多跑一层楼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有人要问:在一个很普通的工薪族小区,特大的大户型卖给谁呢?谁家有这么多人口呢?但250平方米六房户型,照样很好销。是什么人在购买?小老板呀。人家搬迁来沪,一家子全都来了,小舅子大姨子,全都在店里帮忙。一户人家,八九口人并不稀奇,平民级大户型自有其市场,只不过你不了解这群人罢了。
还有一个被贬得一文不值的物业类型——“老大楼”。在不少人眼里,20世纪90年代蝶式老大楼,最多只能卖40%的价钱。也就是旁边板式新房8万元,老大楼3万元都不值。事实是这样的吗?你难以理解上海本地人对老大楼的喜爱。上海人最初的时候,都是居住在极小户型中的。15平方米住四五口人,比比皆是。而到90年代“老大楼”出现时,绝对是高端、大气、上档次。有了完整的电梯、卫生间、剪力墙结构。单位里面,用老公房顶“升级”成“老大楼”,那是要排级别打破头的。所以,“老大楼”在上海人的心目中绝对不是什么贬义词。外籍人士也不在乎“老大楼”,外销房几乎全部是蝶式结构。而直到2015年,香港籍的开发商造的一手房,仍有不少是蝶式结构,他们照样卖得很贵。
谁会买“老大楼”?小老板、本地人。还有外销房,港澳台同胞会买,这些人购买力并不弱,他们只不过不喜欢支付溢价。
如表2-3所示。其实在市区二手市场,塔楼与板楼的价格并不会差得太多。
白领们另一个难以忍受的物业类型是(纯住宅产权)“商住楼”。只要一幢大楼内出现了“商业办公”,顿时恨不得打五折。一幢楼,一个小区,一个电梯内,只要发现办公的,他们就像患了重感冒,就是不通畅,浑身不舒服。因为房子在他们心目中,是承载着梦想的,是“纯洁”的,是完美无瑕的。
表2-3
有谁不在乎呢?小老板其实不在乎。小老板讲究的是实惠,如果开公司的不影响到生活,那就是一点儿影响都没有。如果他们抢用电梯了,那只要房价便宜一点点就行。说句更彻底的话,开公司的,不就是小老板自己吗……对于这一种物业类型,本地人+小老板是真不怎么反感的。如果你们都不买,那正好我们买,买得又便宜又高兴。市区的“老大楼”(往往有办公),自有其客户。因为实惠,大家买得兴高采烈。
最赚钱的,最好投资的,以及最“安全”、最具有防守性的,是二线盘。我们一再强调,不要买一手盘,不要追求品质,不要追求品牌,不要追求光鲜的附加值。而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跑进一个破破烂烂的小区,买了一套破破烂烂的房子——对,就是“老大楼”的一楼。可是这样的房子赚钱啊!重要的是差价和涨幅啊!你所接触的,是小老板,是开餐馆的,是开摩托的,是菜场杀鱼的。你从这些人手中买进房子,又转手卖给这些人房子。我们接触的主要是“民工+小老板”群体,因为只有他们会买二手盘。这个细分市场,才是房地产投资者的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