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一定有一个开始。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爱情是否算做已经开始,就草草结束了。但是请不要骗自己,没有开始,绝对不会有结束;没有谈过恋爱,就没有失恋这回事,这是语义学上的问题。你说:“我失恋了……”根本没人跟你谈恋爱,失什么恋?只是失掉自恋而已,好吧?
很多爱情是在两个人回溯的时候,才发现在何时开始。有的人记得很清楚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从此之后每年都过“交往纪念日”,这种就是餐厅业者最喜欢的顾客。当然也有些情侣对于“开始”的印象模模糊糊,或者各说各话。比如某个男生觉得:“哎呀,当年我可是系上的流川枫,大一参加新生杯篮球赛就得了冠军,转头一看,场边有个美女对我投以爱慕的眼光……”恋人骂了一句:“乱讲!我从来没去过篮球场!”结果恋情成为一桩悬案,也不知道真相究竟是什么,最后就成了恋人间的调笑话题。
日本有句话叫“友达以上,恋人未满”(“友达以上”就是超越朋友关系),中文有一个更简洁的词——“暧昧”。两者所说的,都是介于“友情”和“爱情”间那个说不清、道不明,却又让人胡思乱想、心痒难耐的地带。
到底有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方式,能界定怎样才算是“爱情”的开始?
有时候是恋爱的当事人自己界定,有时候却是旁边有经验的人会看到征兆。比如一群好朋友去吃饭,谁跟谁有特别的关系,有的人很敏锐,马上就察觉到。比如发现谁跟谁主动坐在一起,男人会特别关心某个女人,分开时还问她怎么回家。然后两人被发现了也要抵抗一下,否认说:“啊,哪有,哪有?”“哪有”就是“有在哪里”而已,懂吗?记住语义学这微妙的地方。
那些反常的行为,如特别地关心、举止和习惯的改变,往往是感情有重大变动的征兆。对于“怦然心动”“我恋爱了”的意识,研究者依此也界定了四种形态:“当下察觉”“事后建构”“别人起哄”“自己的感觉和想望及对方确认”。
所谓的“当下察觉”,通俗的说法就是“一见钟情”。第一眼看到对方就觉得:“就是他了!”也有人会用“宿世姻缘”这一类的说法,总之就是“在那一刻,我确定就是他了”。
不过大家千万不要太认定这种说法,因为短时间内天雷勾动地火、一发不可收拾的爱,通常是来自外貌的吸引。照外貌协会会员的逻辑,电影明星、帅的美的婚姻一定最稳固,但结果呢?所谓的金童玉女在婚后不久或者一段时间后离婚的,大有人在。你可能会想:“金童玉女都离婚了,这世界上还有可以相信的吗?”有啊,就是不金童不玉女的可能感情更坚固一点,因为他们首要关注的不是外表,也就比较容易注意更重要的东西。
你只注意对方外表,就不会看到对方更重要的东西;王子和公主结婚之后,并不一定都过着快乐的日子。
有些情侣是在一起之后,希望达到一个共识,所以建构一个两人共同的版本。有的人则是事后想想,自行认定,就像上面讲的篮球场的爱情故事,又称为“好汉爱提当年勇”。有些人的回顾并不是那么精准,而且很可能是基于“自我感觉良好”的前提下,创建的回忆。
有些告白失败的人,会觉得自己失恋了,陷入低潮。但说起来,告白失败不等于失恋,因为恋爱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一说。
不过他们也会进行事后建构:他怎么会不接受我呢?他不接受我,那之前对我好又是什么?我以为他对我是男女朋友的态度……为失败作推论,但百思不得其解。
在暧昧的时候,这种“想太多”的情节特别容易上演,但其实,没有确认清楚就投入感情,认为自己“已经在恋爱”,事后往往证明是过度延伸的自我感觉和想望。“对我好是为什么?”那就只是“对你好”啊,一个人不能对你好吗?“我以为他对我是男女朋友的态度……”他没说,你也没问清楚,那就是脑补恋爱而已。
在爱情里,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不论如何,总要跟对方确认一下,不然岂不会弄得彼此很尴尬吗?
常见的爱情电影里,女主角的身边总有一群闺中密友,男主角也常有一票哥儿们,扮演的就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监”的角色,总想把男女主角凑成一对。像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的爱情,多少也有一些别人起哄的因素。
不过各位在恋爱时千万不要跟着起哄,因为旁边的人起哄是看出你的心,但看不出对方的心啊!起哄的人很爱说类似“哎呀,你跟他交往嘛”“他是个好人啊”的话,但是很可能你觉得不错,人家觉得困扰,有时候就因此造成彼此的尴尬。
学会怎么样面对“我们喜欢人家,人家不喜欢我们”的状况,也是恋爱中一个很重要的功课。如果自己是喜欢起哄的,该学会收敛了,有时候即使是有好感,最后也容易欲速则不达。
总归一句,不论是哪一种形态,爱情是怎么来的,“表达情意”不一定等于爱情开始了;如果对方没有相同或相对的回应,那就只是个人单方面的好感,俗称“单恋”,跟“恋爱”是没有任何关系的。